一口“老味儿”

□陈桂珍

2024年05月12日惠州日报西湖
字号:T|T

假期回老家,妹夫请我们去吃农家“私房菜”。这家私房菜每天只做三桌,通常要提前预订,都是小时候吃惯的“老味儿”。

菜很快就上桌了。第一道是家常炖茄子,满满一大盆,还冒着热气,香浓的黑紫色汤汁,我舀了勺放到嘴里,轻轻一抿,汤汁入口,醇香四溢。大火爆炒葱蒜的鲜香和小火慢炖茄子的软烂融合得恰到好处。吃一口,再吃一口,心底涌起一股暖意,姥姥慈祥的面容和炉灶里舔着锅底跳跃的火苗浮现眼前。

小时候,每到暑假我们都会去姥姥家小住。这是酷热难耐的漫长夏季里最快乐的日子。我们一去,姥姥和小姨就忙活起来。姥姥和面,擀面条,面里边通常要加两个鸡蛋,这样擀出来的面条筋道,做凉面尤其好。

午饭,炖茄子是必须有的。茄子切成片,蘸面糊下油锅炸。面糊要稀,油要热,下锅炸至微黄变色,能锁住茄子的汁水。立马出锅,然后葱花蒜瓣大火爆炒,放入茄子、酱料小火慢炖,香味钻出木锅盖的缝隙飘散出来,引得我们不断吸溜鼻子,厨房里缭绕的炊烟都是香喷喷的呀!小姨烧火,姥姥炒菜,灶火把小姨的脸映得红扑扑的,姥姥汗水涔涔,脸上满是笑意,那是我童年记忆里最美的画面。

大门里边,枣树下,姥爷早摆好了桌子碗筷。一大盆蒜泥黄瓜,一大盆茄子,一大盆麻汁豆角,一盘大葱炒青椒,一碗蒜泥麻汁,一碗香醋,一上桌就让我们垂涎三尺。一人一个白地蓝花大瓷碗,手擀面条用凉开水过一遍,盛小半碗,拌上菜,蒜泥麻汁和香醋是凉面的灵魂,要多加,能吃辣的再拌上大葱炒青椒,吃起来香辣酸爽,真过瘾啊。姥姥一会儿给这个夹点菜,一会儿给那个舀勺料;一会儿催我们多吃快吃,一会儿又叮嘱我们慢点儿,怕我们贪吃噎着。

天气炎热,偶有微风晃动树梢,簌簌落下点点黄色枣花。我们几个头都不抬,辣得呼哧呼哧。吃完一碗,把碗一伸,姥姥又把面给盛上了。直吃得肚儿溜圆,饱嗝不断。这干柴烧火,铁锅炖煮的老味道滋养着我们的身心,也滋润着我们的童年。

嗅觉和味蕾是有记忆的,存储了许多难以忘怀的美好。有些“老味儿”渗透到了骨子里,刻骨铭心。

朋友腿部受伤在家养伤,我打电话慰问:“多吃点好吃的补补哦!”

他脱口而出:“最佳美食。”

我好奇地问:“啥?”

他笑道:“老妈做的过油菜,百吃不厌。”

我们俩会心地哈哈大笑。过油菜、炸丸子、炸酥肉、炸带鱼……从小吃到大,小时候吃的是童年的快乐,双手齐下,十指油光,满嘴流油,仍意犹未尽;成年后吃的是回忆,是母爱亲情,吃一口品一口,再吃一口,口口留香,直吃得两眼泪汪汪。

“老味儿”历久弥香,是因为做饭的人用了心、吃饭的人动了情。那些曾经陪伴我们,温暖我们,在生命最重要的时刻,照亮过我们的人和事,追随着熟悉的“老味儿”的烟火气,又回到了旧时光里,勾起我们久违的欢喜,深深的怀念和淡淡的感伤。

永远的“老味儿”,抵得住岁月风寒,温暖此后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