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自然资源局

精准配置资源综合整治土地 释放乡村振兴活力

2024年05月15日惠州日报特刊
字号:T|T
    龙门垦造水田。

龙门垦造水田。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惠州自然资源禀赋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去年以来,惠州市自然资源局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紧紧围绕实施“百千万工程”重点工作,主动谋划、积极协调,做好土地要素保障精准配置资源,高质量搭建空间规划管控体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厚植绿色生态底色,助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助力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为惠州奋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贡献自然资源要素保障力量。

要素保障

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0%保障乡村振兴项目需求

县域强则全省强。实施“百千万工程”,壮大县域经济是重要工作。在惠州,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园区和重大项目。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建好工业园区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集聚优质资源要素打造“3+7”产业园区。如何为园区发展提供强支撑?推动资源要素向园区集中,保障产业的发展空间是关键。

“做到应保尽保,为项目落地做好支撑保障,土地资源要素向园区集聚,有力保障了‘3+7’产业园区的用地需求。”惠州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全力推动土地资源要素优先向“2+1”产业、“3+7”产业园区集聚。去年以来,推进市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上报审批,进一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强化土地资源要素保障,高效保障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和指标配置,推动重大项目快速落地。

当前,面对好产业、好项目,我市提出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70%以上用于工业项目及其配套建设,每年供应工业用地10000亩以上。

据统计,去年,惠州不断提高空间服务保障效率,深化土地供应体系改革,推动资源要素向产业园区集中,全年总计保障建设用地规模13767.15亩,其中用于工业及配套设施10102.66亩,占比73.38%。

推动“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保障乡村振兴建设项目土地要素也是重点。2023年,惠州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10%专项保障乡村振兴新增建设用地的需求,积极高效组织建设用地报批,为我市“百千万工程”提供用地要素保障。

今年,市自然资源局将进一步深入优化惠州市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完成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审批工作,持续做好用地用海要素保障,积极主动服务重大项目用地用海审批,推动土地要素优化配置,支撑我市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

土地整治

全域综合整治释放乡村振兴发展潜能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也是新时期国土空间系统治理的重要手段。自2019年以来,广东省扎实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

目前,惠州共有2个国家级试点项目,分别为惠东县白花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龙门县龙江镇罗洞村等3个村矿山生态修复型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以及1个省级试点项目——博罗县麻陂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

“以创新模式引导产业转型升级释放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潜能。”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惠州市自然资源局以三个试点项目为抓手,积极推动建设用地整理工作,通过加快推进村庄搬迁安置与遗留宅基地拆旧复垦,盘活建设用地并使之规模减量化,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空间效益和集约化水平,以支持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融合以及人居环境改善,促进农村高质量发展。

以龙江试点为例,该试点以矿山生态修复为重点,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全要素综合整治,对高标准农田进行连片提质建设,对矿山周边村民小组进行搬迁和拆旧复垦,对美丽乡村和产业融合发展用地进行集约精准配置,对农村人居环境进行修复治理,对矿山土地综合修复利用,建设现代大型绿色矿山示范区。

目前,龙江试点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工作皆初见成效,实现“矿地融合,绿色发展”的总体目标,打造矿山修复型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龙门方案”。

该负责人表示,我市严格按照省自然资源厅的工作部署,坚持规划先行,坚持“全地域全要素,全周期全链条”理念和方法,以项目为抓手,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持续做好3个试点镇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推进工作。接下来,该局将持续促进乡村产业连片高效发展,释放乡村闲置低效建设用地,为重点平台和产业发展提供用地保障,盘活现状低效村级产业用地,增资扩产腾笼换鸟。

耕地保护

今年计划新增垦造水田面积3715亩

在博罗县石湾镇铁场村,700余亩的垦造水田项目里,绿油油的禾苗正在茁壮成长。通过集中规划、连片改造,昔日低效零散的土地变成“田成方、路成框、渠成网”的现代化高效农业生产区,田间水利焕然一新,连片稻田成为亮丽的乡村风景线。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耕地是城市稳定发展的“生命线”,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保护耕保护是“百千万工程”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该局坚持保发展和守红线并重,始终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推进“田长制”,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足额足量地完成耕地保护任务,不断提升耕地保护管理水平,足额足量地完成耕地保护的各项目标任务,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垦造水田既是落实耕地保护和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举措。该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在加强耕地保护的同时我市进一步严格落实耕地“双平衡”,大力推进垦造水田项目实施,强化节约集约用地,在助推我市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城市产业发展创造空间。

2023年,我市完成新建深圳至深汕合作区铁路项目(惠州段)等244个批次占补平衡审核工作,全部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确保全市建设占用耕地保质保量补充到位。省下达我市垦造水田任务3400亩,已动工垦造水田项目共12个,计划新增垦造水田面积3715亩。

近年来,惠州市自然资源局大力推动农用地整理工作,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旱地改水田、耕地质量提升、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通过统筹新增耕地布局和调整农用地结构,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提升、农用地集中连片及农田生态环境改善,促进生产空间的集约化、高效化转型。

该负责人介绍,通过开展农用地整理工作,惠州各试点皆完善了农田配套基础设施,耕地也进行了集中提质改造,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积,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接下来,惠州市自然资源局将持续引导推动各试点提升农用地规模质量,加快实现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化,助力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田长制

建立“4+1”田长体系 实现“人田对应”

在博罗县石湾镇黄西村埔心二村绿油油的田埂上,田长公示牌特别显眼,上面详细标明了四级田长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田长职责、监督举报电话等信息也一目了然。“每个礼拜在田间巡视一遍,发现有耕地违法行为,就拍照取证上传巡田APP。”作为网格田长,村小组长姚伟喜自从有了田长新身份,每周都会围着村里400多亩耕地走了一圈。

随着城市建设加速,如何有效解决涉及的线性工程建设、产业园及重大项目的耕地占补平衡问题,源头遏制违法占耕是关键,推行田长制成为重要抓手。

去年我省印发《关于全面推行田长制的实施意见》,加快推动田长制全面落地。惠州迅速行动,推进田长制全面落地实施,于去年底印发实施《惠州市全面推行田长制工作方案》,加快构建责任明确、监管严格、治理高效、保护有力的耕地保护新机制。

“作为广东省的农业大市和粮食主产区之一,”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惠州正依据方案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田长和网格田长“4+1”田长体系和责任体系,划定8059个网格,初步形成“人田对应”的耕地保护责任工作格局,并通过巡田APP运用,实现耕地“一图统管、一键反馈、一网共治”管理。

“田长制可以实现耕地保护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把好耕地保护第一关。”市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全面推行田长制,是惠州压实耕地保护责任,强化耕地保护监管的重要举措,可以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推进年度耕地进出平衡,实现保红线和促生产“两不误”。

当前惠州正依据方案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田长和网格田长“4+1”田长体系和责任体系。我市各县区共划定8059个网格,其中县级网格7个、镇级网格86个、村级网格1268个、小组级网格6698个,初步形成“人田对应”的耕地保护责任工作格局,确保耕地保护有名、有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