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打好“服务+监管”组合拳助推乡村振兴

2024年05月15日惠州日报特刊
字号:T|T
    惠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和支持企业开展蛋鸡养殖标准化建设,助力农业产业现代化。

惠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和支持企业开展蛋鸡养殖标准化建设,助力农业产业现代化。

    2022年至2023年,在各县(区)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惠州顺利完成了238家农贸市场综合治理提质升级。

2022年至2023年,在各县(区)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惠州顺利完成了238家农贸市场综合治理提质升级。

    驻龙门县龙华镇帮扶工作队引进罗汉果种植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驻龙门县龙华镇帮扶工作队引进罗汉果种植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发布实施《金线莲栽培技术规范》等惠州市地方标准,推动农业标准体系建设;完成238家农贸市场综合治理,促进农村消费提质升级;食品小作坊自查率、监督检查与抽检覆盖率100%,有效提升农村食品生产加工治理水平;惠州市食用农产品溯源系统已推广至全市270家农贸市场,严守“从农田到餐桌”防线;发挥“组团式”驻镇帮扶团队优势,帮助龙门县龙华镇发展罗汉果种植产业,去年助农增收60万元……近年来,惠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聚焦实施“百千万工程”,充分发挥市场监管职能作用,实施“标准助农、市场富农、监管护农、质量兴农、驻镇帮农”五大举措,打好“监管+服务”组合拳,提升服务“三农”水平,积极助力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实效。

标准助农

推动农业标准体系建设 助力农业产业现代化

标准作为国家质量基础性制度之一,是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2023年,惠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深入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和“百千万工程”,建立完善符合惠州实际,具有操作性强的农业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农村旅游服务的标准体系,积极推动“标准助农”,助力农业产业现代化。

农产品质量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产出放心的农产品关键要靠农业标准化。针对种植业,去年惠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实施《金线莲栽培技术规范》《牛大力栽培技术规程》等惠州市地方标准,为推广金线莲、牛大力中药材的种植提供技术支撑,推进南药产品质量的提升,助力惠州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强标准的宣贯培训,提高农民的农业技能,推动增产增收。

在养殖业方面,大力推进蛋鸡养殖标准化建设。惠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指导和支持企业开展蛋鸡养殖标准化建设,引进24小时快速发酵生产有机肥系统,年处理鸡粪等废弃物1.05万吨并转化为优质有机肥1万吨,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进一步指导蛋鸡养殖龙头企业以“公司+基地+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标准化”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带动当地农户200多户年均收入增至7.25万元,带动农民就业56人,实现就业农民年人均收入达6.12万元。

产业发展方面,通过完善农产品加工技术标准体系,促进农业三产融合,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去年以来,惠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逐步建立了从农田到餐桌的预制菜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指导企业参与制定预制菜产业的“湾区标准”5项,不仅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而且有力推进预制菜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同时,推进南昆山毛茶产业标准化发展。收集、整理和新制定毛茶产业相关标准223项,基本涵盖南昆山毛茶培育、种植、加工、安全检测、储运和销售的全流程,为南昆山毛茶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标准技术支撑。目前已建设南昆山毛茶种植基地2000亩,单位产量达到25公斤/年,助力茶农实现户均增收3400元/年,有效拓宽了南昆山毛茶产业富民利民新路子。

乡村旅游方面,建立了农村旅游服务标准体系,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径。去年,惠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实施了《乡村旅游集聚区建设与管理指南》《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与管理指南》两项地方标准,通过乡村旅游示范村管理与服务的标准化建设,为乡村旅游管理与服务提供一套可操作性的切合乡村实际的技术标准。同时,推进滨海旅游餐饮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以技术标准减少餐饮服务中产生的价格、计量纠纷,维护乡村滨海旅游的良好市场氛围。推进温泉旅游和民宿行业标准化建设,以统一的基础服务标准,提升龙门温泉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进一步擦亮南昆山旅游品牌。指导制定、实施《沙迳温泉康养服务评定规范》团体标准,打造和擦亮沙迳温泉康养服务品牌,提升龙华镇旅游形象。

市场富农

持续推进农贸市场综合治理 促进农村消费提质升级

“现在这个市场跟以前相比,干净漂亮多了,我们买菜也舒服多了。”说起家附近的湖山农贸批发市场,61岁的曾明媛竖起了大拇指。

去年9月,在惠州和博罗两级市场监管部门的指导下,位于博罗县石湾镇的湖山农贸批发市场启动升级改造,项目总投资约400万元,按照“干湿分区、生熟分离”进行分区,并设立食品安全检测室、智能电子秤等,有效改变了原来基础设施陈旧、布局不合理、环境卫生差的状况,综合治理成效得到周边群众的认可。

农贸市场事关老百姓的“菜篮子”,关系着民生福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始终坚持把农贸市场综合治理提质升级作为惠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农贸市场综合治理被纳入2022年省民生实事项目、2022年至2023年市民生实事项目,是“百千万工程”、乡村振兴、美丽圩镇等工作的重要举措和工作内容。

2022年至2023年,在各县(区)和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惠州顺利完成了238家农贸市场综合治理提质升级。经升级改造的农贸市场,经营与购物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农贸市场功能分区合理、设施设备完善、交易环境良好、经营管理规范、周边环境整洁,治理成效获多方好评。

2024年,是全市农贸市场综合治理行动工作三年计划的收官年,惠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将继续发挥好牵头抓总的积极作用,乘势而上,在加强规范管理、增强经营能力、提升社会共治、维护纵深推进,今年农贸市场提质升级走深走实,力促农贸市场“内外兼修”双提升,真真切切提升老百姓获得感。

坚持边建边治理,强化监管,全面提升农贸市场治理效能。一手抓市场硬件提档升级,确保市场环境干净整洁,对纳入2024年任务的市场,严格对标全市农贸市场综合治理建设和管理规范,改造升级市场硬件基础设施,大力推进智慧农贸市场建设,确保升级改造后的市场档位布局科学、摊位整齐划一、便民设施齐全,干湿、生熟食区域划分明确、有序摆放,不断提高市民群众满意度;一手抓市场管理规范有序,对于已完成综合治理提质升级的农贸市场,狠抓农贸市场开办(管理)方主体责任、市场监管责任“两个责任”不放松,重点加强市场及周边常态化管理效能,切实营造环境整洁、划行归市、食品安全、消费安全、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

强化协同联动,凝聚强大合力,不断健全市场长效管理机制。积极联动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合力推进,健全完善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快速处置、长效监管工作机制,切实巩固市场升级改造的工作成果。在开展农贸市场升级改造的同时,联动城管执法局等部门全力整治市场周边环境秩序,推进提升农贸市场规范化管理水平,彻底解决当前农贸市场周边流动摊贩占道经营、乱停乱放和脏乱差等问题。及时总结提炼好的经验做法,固化工作成果,积极在全市复制推广,以点带面,推动全市农贸市场综合治理工作水平整体提升,为群众提供一个安全、整洁、规范、有序的市场消费环境。

监管护农

开展食品小作坊提质行动 提升食品生产治理水平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作为食品源头,其生产加工食品的质量好坏直接关乎老百姓的身体健康。目前,我市共有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982家,生产加工的食品包括食用油、酒类(非勾兑)、糕点、豆制品等11个食品大类,其中龙门、博罗和惠东三个县的小作坊数合计超过740家,占了全市总数的75%。

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因其经营规模较小、生产设备简陋、分布较散等特点,一直以来都是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惠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结合风险隐患排查,积极开展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提质行动,不断提升小作坊食品质量安全水平。

强化食品小作坊自查和执法监督检查。督促食品小作坊切实把好原材料采购验收关、控制风险点、做好生产加工过程记录、合理布局、加强“三防”设施配备、强化卫生环境维护和设备清洗保养,保持环境卫生整洁,保证食品质量安全。近年来,每年食品小作坊自查率、监督检查与抽检覆盖率达100%。2023年,发出责令整改通知书205份,注销食品小作坊登记证41家,立案查处小作坊违法案件34宗,罚没10.4万元。

强化食品小作坊的监督抽检,倒逼食品小作坊提升产品质量。通过对全市食品小作坊的全覆盖抽检,及时发现不合格食品,掌握全市食品小作坊的质量状况和风险点。2023年,全市食品小作坊监督抽检1038批次,检出不合格产品13批次,抽检合格率为98.75%。各县(区)局及时对不合格产品开展了核查处置,通过查处生产不合格食品行为,倒逼食品小作坊查明原因、立行立改。

强化监管业务培训,提升监管人员的能力水平。针对基层监管所的监管人员对食品小作坊监管业务能力不足的现状,2023年,博罗县和大亚湾区市场监管部门组织开展食品生产经营业务培训,集中学习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相关法律法规,了解辖区内小作坊重点食品品种相关食品安全知识及其监督检查的关键要点,提升了执法人员的监管水平;惠阳区、博罗县、龙门县、大亚湾区、仲恺高新区市场监管部门开展花生油小作坊风险防控培训会,积极引导花生油小作坊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和工艺技术,配备黄曲霉毒素B1降解设备,对成品实施快速批批检测,带动行业提档升级。

多形式宣传教育,强化社会共治。全市市场监管系统结合年度普法宣传、“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宣传活动、食品安全宣传周、食品生产者落实主体责任培训会等工作安排,通过培训、座谈、约谈、安装公告栏、签订食品安全承诺书、派发和推送规范生产工作指引等形式,向食品小作坊开展普法宣传和食品安全教育,提高食品小作坊的主体责任和法律法规意识。

质量兴农

锁牢舌尖安全链 全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和基础。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惠州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强化快速检测、强化溯源管理、强化示范引领,多措并举,严守“从农田到餐桌”防线,切实提升我市市场销售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强化快速筛查检测,严把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监管部门以“预防为主,风险管理”为原则,通过对全市270家食用农产品集中交易市场开展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公示快检信息,依法处置不合格产品,构建了全市农贸市场食用农产品快检筛查网络,作为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的补充。2023年,全市共完成食用农产品快检519897批次,其中合格产品514968批次,不合格产品4929批次,合格率为99.05%,处理不合格产品6073.86公斤。

同时,积极开展快检便民活动。选取中心城区、人流量大、消费量大的农贸市场开展“你送我检”“快检开放日”等便民活动,免费对消费者送检的自购食用农产品进行现场快速检测、告知检测结果,及时解答食品安全疑惑。2023年共开展“你送我检”食用农产品快检便民活动355次,接待群众送检食用农产品6001批次,其中合格5891批次,合格率99.67%,接受群众咨询5816人次,发送食品安全宣传手册3700余份。

强化溯源管理,推进智慧监管。惠州市食用农产品溯源系统于2021年底建成上线,于2022年5月底完成与省食用农产品销售监管系统的技术对接工作。2023年8月,惠州市食用农产品溯源系统上线快检管理功能模块,完善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信息对接,推行农贸市场内商户二维码信息公示,逐步做到消费者使用智能手机扫经营户张贴的二维码,即可看到经营户的营业执照和所经营食用农产品产品产地、检验检测结果等信息,让消费者吃得更加放心和安心。

目前,惠州市食用农产品溯源系统已推广至全市270家农贸市场(含7家批发市场263家零售市场)共9830户商户,市场监管部门鼓励指导零售市场的场内商户上传产地证明、进货票据、快检结果、检验报告等佐证材料,并在溯源系统上报进销情况,进一步加强食用农产品溯源管理。

强化示范引领,开展农村食品经营店规范化建设。为从源头把好农村食品“进村入户”安全关口,督促农村食品经营者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惠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市供销合作联社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农村食品安全经营示范店试点建设。一方面突出对重点区域食品经营店的规范,如农村学校周边、偏远乡村、县乡路边等食品经营店;另一方面突出对重点高风险食品品种的规范,如糕点类、面包制品、散装食品及奶类食品等经营行为。目前,全市共17家农村食品经营店列入惠州市农村食品经营店规范化建设试点单位,通过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村食品经营者规范完善经营行为。

驻镇帮农

引进罗汉果种植产业 助农增收60万元

广东省是国内罗汉果消费第一大省,但省内成规模的罗汉果种植基地和罗汉果加工企业却比较少。2021年以来,由惠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金融工作局等成员单位组成的驻龙门县龙华镇帮扶工作队,积极引进罗汉果种植产业,助推该镇把罗汉果打造成优势特色农产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2021年8月,驻龙华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进驻后,经过充分调研选定罗汉果作为富民产业。“我们看中的是种植罗汉果附加价值高,产业链长,带动农民致富增收快,大有可为,前景可期。”惠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一级主任科员、驻龙门县龙华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杜晓平说,为更好推广罗汉果种植,工作队积极对接罗汉果种植加工企业和农户,逐村逐户向村民推广罗汉果种植产业,宣传惠农政策、发放技术资料等,并带领农户到罗汉果种植示范基地参观学习,提高农民种植罗汉果的积极性。

2022年1月,工作队根据农户自愿报名情况,确定了双东、四围、香溪、高沙等四个村作为试点村,推广种植面积83亩,种植户12户,当年的试种取得一定成果,有2户亩产值达到万元。“第一次试种植罗汉果,收成还挺不错的。”龙华镇四围村种植户旋炳辉说,接下来种植罗汉果就更有信心了,相信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在试种的基础上,工作队不断调整优化罗汉果产业发展模式。2023年,从原来的“企业+工作队+农户”的模式,调整为“企业+工作队+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旨在更好地发挥农业经营主体作用。其中,企业主要负责采购种苗、技术指导、落实保底价收购协议等内容,解决罗汉果种植的“入口”和“出口”问题,工作队发挥协调各方的作用,合作社发挥联农带农作用。

同时,工作队还通过“1+4”的保障机制(即保底价收购+送种苗、送技术、送农资、送保险),使农户种植罗汉果降低了成本、增强了保障,有了充分的底气和信心。

2023年,龙华镇罗汉果种植扩展到6个村,种植户增加到26户,种植面积增至154亩,当年收果总数115万个,实现总收入60万元。

2024年,龙华镇引进广州绿源农业科技公司在四围村建设种植基地,罗汉果产业的发展模式也顺势调整为“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实现企业和合作社的直接对接,种植扩大到8个村30户,积极推进罗汉果加工基地建设,推动罗汉果产业做大做强。

本版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通讯员陈贤君 韩克林

本版图片 惠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