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树是一本书

□魏德安

2024年05月18日惠州日报西湖
字号:T|T

榕树是一本书,越品越有味。前两年我曾写过一篇《榕树的智慧》的短文,现在看来,那时只发现其智慧的皮毛,还有深藏的内涵未曾发掘。

榕树不但高大、婆娑,而且寿命长。地球上单株榕覆盖几亩乃至十几亩的千年榕不乏其例,而这霸气和古韵就是源于它的生存智慧。

榕树的智慧是“融”。何谓“融”?“融”即融合、融通、融汇、融接、融入、圆融、交融等。我没考证过,先贤创造汉语融的词汇,是否根据榕树“融”的方式方法创造出来的,但我敢断言,受启迪是有的。榕树的“融”是靠须根,也叫虚根或气根来实现的。榕树“融”的方式方法千奇百怪,多得简直让人眼花缭乱。归纳起来大抵可分为两大类。一是融于自身;二是融于自然。而概括起来只有一种,即融于需要。

融于自身的形式有:枝枝相融,根根相融,根枝相融,根干相融。这些都是榕树最常见的“融”的形态,几乎存在于每一棵榕树。在此,我想谈特别有趣的另两种融于自身的形式:新旧相融和与外物相融。

榕树的主干若受外力损伤坏死,须根会立马过来将这段枯干包裹起来,渐渐地新旧合体,共同支撑整棵榕树的枝叶。榕树与外物相融,最常见的是:其须根披在其他树的树干上,它像紧箍咒,逐年将那棵树包得密不透风,渐渐成为合体。从而吸收那棵树的营养,最后将那棵树活活绞杀至死。这就是典型的“杀手榕”。与外物相融还有另一种形式,把自己身边的异物用须根包围起来,慢慢将异物吞噬,变成自己躯体的一部分。这种形式最常见是融石头、融砖块、融残墙等。因此,有好事者,特地将一些石头、砖块丢在榕树头下“喂”榕树,然后观赏榕树“吞”石头的全过程。

以上是榕树融于自身,那融于自然又是怎么回事呢?

榕树为了适应自然,并与自然和谐共存,从而使自己能在恶劣的环境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笔者在东江河畔的观音阁南坑村马鞍山惊奇地发现,在大岩石上生长着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榕树。我很好奇:难道榕根能扎进岩石吗?于是,我决定探个究竟。原来,榕树是靠编织巨网,把自身套在岩石表面,岩石有多大,榕根网就有多宽,实现全覆盖。随着榕树渐渐长大,榕树遭风雨的袭击就越大,套在岩石表面的网格越来越不堪重负,有被连根拔起之危险。这时,榕树有妙招,派须根穿越悬崖,直插大地,活像一根“擎天柱”,支撑着榕树的沉重身躯,不但抵御风雨袭击,而且把大地土壤中的营养和水分源源不断输送到榕树身上。见此妙招,我不禁拍手叫绝。榕树,你虽不能改变自然,但你却能融于自然!

榕树融于自然,还有更绝的形式。现代城市建设,榕树因其四季常绿被人们选作绿化树。绿化带旁,往往是用火砖铺设的人行道。能工巧匠们为了人行道的美感,把火砖排列得很具艺术性。而这榕树的须根会在艺术化的砖路里生长。要知道,人行道是每天都有不少人行走的呀,市政部门也没有发出“前面施工,暂停通行”的告示。榕树是怎么就像填缝剂一样,把每条砖路填得满满的,又不至于高出绊脚。我真的不知道,须根填缝时,其大小是怎样拿捏的?佩服!当然,地球上还有数不胜数的榕树融于自然的形式,我就不一一列举,也无法列举。

不管榕树是融于自身,还是融于自然,也不管它是融于何种方式,归根结底,它都是融于需要。如此说来,榕树似乎有一个生存发展指挥和服务中心,负责管控和协调榕树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须根则是这指挥服务中心的高素质队伍,神兵骁勇。其使命就是“扶危、救急、解困”。榕树融于需要,这也是榕树最大的智慧、最高的境界、最本质的特征。正是这一本质特征,造就了福建福州的“龙墙榕”,西门高峰桥边的“人字榕”,广东江门单株榕占地十多亩的“小鸟天堂”。也是这一特性,榕树又被人们称为“不死树”。因此,历代文人墨客对榕树赞美有加。郑板桥的“藤环树身三百年,依依相依发新条”,李白的“络腮胡子栖枝上,数声啾鸣傍晚钟”,都是赞美榕树的佳作。

我对榕树情有独钟,喜欢观赏榕树,赞美榕树的智慧和精神。故轻吟几句以表对榕树精神的赞美之情——

参天蔽日郁葱葱,

飓撼轻摇舞劲风。

旱涝千秋神韵在,

阴晴万载史书通。

村姑醉汉乡愁里,

岁月红尘昔忆中。

智慧须根人顿悟,

无边大海百川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