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我是个小小的书迷。
可惜我能读到的书是极少的。父亲是个中医,案头常放着《千金方》《伤寒杂病论》等医书,我是读不懂的,但书中的文字,我莫名感到亲切,就是喜欢翻看。《本草纲目》我翻看得最多,厚厚的一本书,我一页一页地翻看,觉得不过瘾,我还照着插图学着画。长大了,我写信时,都喜欢在信笺上画上一个插图,那是我从《本草纲目》学来的。
我接触文学作品是从连环画开始的。我大哥有连环画,我是可以借来看的,但看完要及时归还。每次借来一本,就如获至宝。
有一次,我烧火煮猪食,我胡乱地往灶膛塞满稻草点燃后就迫不及待看起连环画来,故事是那么精彩,陶醉其中,忘了自己在干活。灶膛的火蔓延出来,点燃了灶前的那堆稻草,我被火灼痛,方知大事不妙,幸好灶旁就是个大水缸,我拼命舀水把火扑灭。厨房一片狼藉,我被母亲狠狠骂了一顿。
我经常放牛。大哥要是有新的连环画,我肯定是要借来看的,放牛时自然也会带在身边。我就把牛拴在山坡上吃草,牛吃完了它能够得着的草,我就换一块草地拴牛。有时故事太精彩,我完全沉浸其中,就忘了牛的存在。整个下午,牛被拴着,只能在它能够得着的草坪反复啃,啃出一个光秃秃的圆圈。牛没吃饱,回去免不了又要挨一顿骂。我却没能吸取教训,这种糗事又发生了好几次。
读《三毛流浪记》,当看到三毛吃贴广告用的糨糊时,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读《三打白骨精》,当我看到为唐僧一路斩妖除魔的孙悟空被唐僧念紧箍咒惩罚,还被赶走时,我感到愤愤不平。看完《武松醉打蒋门神》,心里热血沸腾,迫不及待要学习一套醉拳。看完《赵云单骑救主》,觉得自己也浑身充满了力量,拿根棍子当长枪舞起来,一时来个蛟龙出水,一时来个回马枪,虎虎生风。
看完《霍元甲》,我心里从此有了一个武侠梦。没有教练,我就跟父亲要钱买了几本拳谱。通过自学,我居然学会一套醉拳、一套南拳和一套棍法。难度较高的腾空飞脚、连环腿我也学得有模有样。
记得小时候,很少会有收废品的人来我们村,每当有收废品的人来,小孩子都会很开心,因为可以拿废品换糖或者其他零食。我也盼着收废品的人来。我不换糖吃,却喜欢换他收来的旧书。有一次我用两个牙膏皮和一个破铁锅换了半本《欧阳海之歌》,看到的人都说我傻,我却如获至宝。
读初中时,家里经济条件改善,我有了一些零花钱,但我没有乱花,几乎都用来买书看。家里没有书柜,我就把书码放在床上靠墙的一边。那床一半用来放书,一半用来睡觉。记得有一次终于存够了钱买到了一本厚厚的《三国演义》。我爱不释手,白天看不完,晚上接着看,那精彩的故事常常让我不能自拔,经常看到天亮。
年少时读书,大多只是追求故事情节,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没有深究过孙悟空学艺的地方为什么是三星洞,他的金箍棒为什么是一万三千五百斤。也搞不明白为什么李逵滥杀无辜,却成了梁山好汉。但年少时期的阅读丰富了我的内心世界,开阔了我的视野,陶冶了我的性情。书籍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