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我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报告

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2024年05月28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5月24日召开的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2023年度惠州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2023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和全国排名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空气质量居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第6;近岸海域国考点位海水优良面积比例保持100%优良,居全省沿海城市之首。

成效

1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

“2023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顺利推进,主要生态环境指标高水平完成。”受市政府委托,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周文高在作《报告》时介绍,全市各级各部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力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强化生态环境风险防范,加快构建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以更高水平保护支撑更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连续四年在省环境保护责任暨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

《报告》显示,2023年,惠州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98.4%,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和优良率均居珠三角城市首位;全市16个近岸海域国考点位海水优良(一、二类)面积比例为100%;我市东江干流、西枝江水环境质量优,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11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全市土壤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98.3%,重点建设地块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3个地下水国考点位水质达标率100%。

“积极创新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模式。”周文高介绍,我市率先在全省开展生态环境领域“四不两直”专项督查行动,围绕污染防治攻坚重点领域、工业集聚区等重点区域,深入7个县(区)检查指导和督导服务,指导检查401家企业、1831座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指导整改问题181个,推动解决一批突出环境问题。

问题

部分污染防治重点工作进展不够理想

记者从《报告》中看到,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务依然艰巨,如能源消费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压力较大、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的基础还不够牢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有待提高等。

今年3月底至4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三个工作组,联合市生态环境局下沉7个县(区)进行暗访、检查。4月中旬至下旬,组织常委会部分组成人员、部分市人大代表,邀请部分城建环资咨询专家组成调研组,赴惠城区、大亚湾开发区、仲恺高新区和相关职能部门开展了专题调研和实地检查。

“2023年,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值得肯定,但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亟待加强和改善。”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影响空气质量提升的隐患仍不同程度存在、部分污染防治重点工作(工程)进展不够理想、生态环境监管亟待加强等。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要精准施策,全力打赢蓝天保卫战、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持续巩固提高环境质量。要聚焦重点,全力推进治污工程建设,持续推进“剿黑消劣”攻坚行动,确保水质稳定达标。要全面提升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水平,高标准、系统推进惠州全域“无废城市”建设,打造“无废城市”建设惠州标杆。要压实责任、严格监管,优化执法方式、强化督导帮扶、规范执法行为,确保环境污染问题整改到位。

计划

推进望江沥洛塘渠等黑臭水体提质增效

《报告》介绍,2024年我市将扎实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为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贡献惠州力量。

如持续实施空气环境质量改善行动,深入开展VOCs和氮氧化物协同治理,推动钢铁、水泥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石化、涂装、挥发性有机液体储罐专项整治,开展重点行业企业低效失效大气污染治理设施排查整治等。强化移动源达标监管、油品储运销油气回收监督性监测;强化工地扬尘污染问题排查,推进餐饮油烟、露天焚烧等治理;强化污染天气应对措施落实,完善应急预警机制,减少污染天数。

在持续开展水环境“保优增优”攻坚行动上,重点实施黄埠镇坣头河、咸溪仔河和大坑河、马安河等一级支流综合整治,推进望江沥、洛塘渠等黑臭水体提质增效,巩固提升紫溪、沙河国考断面水质,完成重点流域70%以上的排污口整治任务,确保国考断面优良率100%。开展入海排污口综合治理,建设范和湾、考洲洋“美丽海湾”。以落实“百千万工程”任务为抓手,抓好农村黑臭水体整治,推进农村污水治理资源化利用示范,治理率达92%以上。

今年,我市将继续有序推进“双碳”行动,持续加强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代表之声

张海东:

加大“无废城市”和“绿色”宣传力度

市人大代表张海东结合本职工作,采取实地调研、视察、执法检查、走访群众、建议督办等多种方式,进一步了解我市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

张海东认为,今年是惠州市建设“无废城市”的关键之年,为实现我市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绿美广东惠州样板的工作目标,各有关单位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为引领,系统谋划我市“无废城市”建设路线图。要全面梳理我市“无废城市”建设问题清单,查找短板、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学习借鉴先进理念和优秀的工作模式。

张海东建议加大“无废城市”和绿色生活理念宣传力度,形成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积极构建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及时提炼总结“惠州经验”,建成一批典型“无废城市细胞”。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特约通讯员郭敏 通讯员谢志雄 陈瑞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