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读书 在夏天入清凉境

——读潘向黎《清香的日常》

2024年06月16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红楼梦》第41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可见饮茶之讲究。然则,妙玉实在是过于讲究了。窃以为,饮茶之讲究,讲究的是茶品,她偏要将人也因之分为三六九等,这种讲究,不禁令人齿冷!

今日茶人的讲究,追求的是——日常。要在日常的生活里留住清香,“在衣食住行中,体验慢度日常的松弛与乐趣。”我说的这位茶人,就是潘向黎。她曾在《新民晚报》的“夜光杯”上开辟了长达四年的专栏“茶可道”,而这部《清香的日常》,是她从历年来的散文里精选汇总的一部集子。

茶,可道。集子里选入最多的就是饮茶的文章。潘向黎是讲究人,她写在莫干山遇到好茶:“啜一口,心里微微一惊:好茶!鲜、爽、醇、甘,在口中和喉间依次绽放。”喜悦之情,跃然纸上。然而,紧接着,她写自己的失望,带了好茶回上海,再入口却不是之前的味道,原来,是因为水质的不同,喝莫干茶,得在原产地,用莫干水泡。

饮茶,能喝得出水质,那是到了一定的讲究程度了。另一篇文章,潘向黎讲三餐饮茶的不同:晨间,她用一壶绿茶来唤醒自己;午后,来一壶“七泡有余香”的铁观音;从下午到晚上,铁观音、大红袍、大禹岭……她又讲起泡乌龙茶的注意事项,用什么水,如何洗茶,什么茶器,不一而足,可见,的的确确是讲究人。

潘向黎的讲究,不惹人厌。她并不摆出清高的姿态,而只是,自然而然地,要把日常变得精致一点!这种种讲究,让快节奏下的现代生活慢下来,让焦躁的身心安顿下来。她说:“饮茶,其实是品味时间,浸在茶汤中的许多瞬间,分明感觉到:‘时’是无‘间’的。”

潘向黎是泉州人,现居上海。这些年来,为了工作和寻茶访友,潘向黎走过很多茶区,饮过很多好茶,因此,读这部集子,也能觉出茶人的乐趣,不仅在于“饮”,也在于“游”,山水风光,心胸如何不开阔呢?

潘向黎写饮茶,在她的生活里,茶浸透了日常。夫妻俩的对话,茶构成了他们的共同语言,我想起李清照与赵明诚,“赌书消得泼茶香”,伉俪情深。世间多少夫妻,不成怨偶就罢了,好难得,坐下同喝一杯茶,好难得,还说些体己话儿啊!

我也喜欢潘向黎写的友情。会议冗长,她默念着想喝热茶,女友猜透了她的心思,递上一杯“及时茶”,她谓之“大恩情”。她想起张岱说过:“尝比之天上一夜好月,与得火候一杯好茶,只供一刻受用,其实珍惜之不尽也。”

读这本书时,我也在饮茶,友人寄赠的武夷茶,用的杯子“猫和书”,也是这个店铺出品。这一刻,饮茶,读书,遥念这份“恩情”。世间万般艰难,惟愿每一杯清茶都能带来些许的安慰,你我便又可以拂去尘埃,从容应对。

《清香的日常》,除了写茶的文章,也写古诗,写生活感悟。而我总觉得,这些文章里,也飘荡着一缕缕茶香。她说,夏天应该读王维以消暑气,天凉了,就读杜甫吧!她写江南,写《采莲曲》《西洲曲》里水乡的美。她写“莼鲈之思”,写湖畔观望的清寂景色,写野旷天低的韵味……耳边是窗外簌簌的雨声,江南的梅雨季,挥之不去的闷湿黏腻,而我读到了潘向黎写的品唐诗的随笔,“荷风,竹露,闲人,诗人重新命名了夏天”,那么清静,那么自在,那么不动声色的清香的日子啊!

饮茶,读书。遇见一本好书,如饮一杯好茶。在这个夏天,入清凉境,生欢喜心!

(林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