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出监督“组合拳” 人大监督更有力

市人大常委会开展高质量监督,助力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2024年06月17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开展市县镇三级人大联动监督,助力打赢沙河、淡水河污染防治攻坚战;连续3年对重点交通场站及周边环境秩序整治、城市中心区“停车乱”治理、提升城市向外通道通行转换效率等工作进行跟踪监督,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开展专题询问……

人大监督是在党的领导下,代表国家和人民进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监督。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落实到监督各环节各方面,以创新理念加强监督制度体系建设,打出监督“组合拳”,持续提升监督实效,让监督“牙齿”硬起来,有力保障和促进了惠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延伸监督触角

拓展多维监督路径,推动监督向深层次、实质性转变

哪些项目应被列入民生实事项目清单,民生实事项目落地进展如何等是市民关注的焦点。如何真正让决策体现民意,实事落地成为好事?这离不开人大的监督。

记者了解到,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和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实施办法,完善民生实事“市委领导、代表票决、政府办理、人大监督”闭环机制,自2022年起连续3年在市人代会上组织人大代表票决确定惠州市十项民生实事项目,运用代表视察、专题调研、跟踪问效、检查评估、听取和审议专项报告、满意度测评等多种方式,开展全覆盖、全过程、全链条跟踪的监督闭环,推动民生实事项目落地见效。

这是市人大常委会打出监督“组合拳”,较好发挥人大监督职能作用的一个缩影。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监督法规定的监督方式基础上,市人大常委会不但注重综合运用多种监督形式,实现从单一监督方式向多形式、多渠道方式转变,还不断延伸人大监督的触角,实现人大监督由一般程序性监督向实质性监督转变,由浅层次监督向深层次监督转变。

例如,针对开发区财政预算编制合法性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创新建立大亚湾开发区和仲恺高新区财政预决算依法审查监督制度,由市政府将两区的年度财政预算并入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提交市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审查批准,由市审计部门对两区预算执行开展审计,并将审计结果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此举有效帮助两区“防未病”“治已病”,确保每一笔财政预算资金得到科学安排,用到实处。

市人大常委会还鼓励和支持基层人大探索监督工作实践创新。其中,惠东县稔山镇人大创新建立“三议两评”分组跟踪监督工作机制和惠城区江南街道人大工委探索建立听民意解民忧“三三制”,获评全省县乡人大工作创新案例,为基层人大监督工作增添活力。

持续跟踪问效

连续监督和“回头看”监督相结合,人大监督“牙齿”硬起来

人大监督议题紧跟党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市委工作要求,紧贴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呼声期盼。为持续提升监督实效,防止执法检查流于形式,市人大常委会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常专结合久久为功,以“钉钉子”精神开展持续跟踪问效,并把监督工作成熟做法和经验上升为法规制度,推动监督见成效、出成果。

在《惠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出台前,市人大常委会连续4年跟踪监督泥头车运输污染、城市道路临时占用管理工作,连续3年对城市道路临时占道施工扬尘污染防治、连续两年对城市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等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最终在总结监督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台该条例。该条例针对扬尘污染防治存在的监管空白,从方便扬尘监管角度规范主体责任,并将监管从市、县(区)、镇(街)延伸至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为守护“惠州蓝”提供法治保障。

市人大常委会还把连续监督和“回头看”监督相结合。如在听取和审议市政府有关专项工作报告的基础上,连续两年对我市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工作、农贸市场综合治理情况进行“回头看”监督,做到不见成效不收兵,不达目标不停步,体现了市人大监督一督到底的决心。

据介绍,人大监督中,市人大常委会还注重汇聚民情民意民智,有序引导人大代表、人民群众参与监督工作。除了连续18年组织开展市人大“代表统一活动日”活动,还推进全市289个代表联络站标准化、规范化、常态化建设,更好发挥密切联系群众、推动办好民生实事、保障代表履职等作用。

为提高代表建议办理质量,惠州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代表建议办理资金项目工作机制,自2020年起市财政每年拨专款用于办理“财政无预算、群众急愁盼”的代表建议项目,逐步形成“代表提、政府办、专款付、人大督、群众评”工作闭环,监督推动解决121件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办好民生“微实事”,温暖群众心。

惠州日报记者冯丽均 特约通讯员郭敏 通讯员陈瑞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