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生命,拒绝毒品。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今年6月是第14个全民禁毒宣传月,主题是“防范青少年药物滥用”。拒绝毒品,从了解开始,从你我做起。
什么是毒品?
我国规定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
罂粟、大麻、海洛因一般称为传统毒品,冰毒、氯胺酮、摇头丸等称为新型毒品(合成毒品)。
毒品有哪些特征?
毒品具有四个基本特征:依赖性、耐受性、非法性和危害性。
1 依赖性 表现为一种周期性的或慢性中毒状态,需要继续使用该药方能维持机体的基本生理活动,否则就会产生一系列机能紊乱和损害性反应(称为戒断症状或撤药反应)。
2 耐受性 由于毒品的药物耐受性,使多数吸毒者都会经历逐步增大每次吸毒的量缩短吸毒间隔时间以及改吸食为静脉注射等过程。
3 非法性 我国法律规定,吸食毒品是违法行为,必须受到法律处罚,对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非法持有毒品,强迫他人吸毒等行为是作为犯罪而予以严惩的。
4 危害性 毒品的泛滥不仅对吸毒者本人,而且对其家庭、社会都产生极大的危害!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
毒品的具体危害有哪些?
1 对身体的毒性作用,长期吸毒可以导致患者出现中毒的症状。如患者可以出现嗜睡、感觉迟钝、运动失调以及定向障碍等。
2 如果突然停用毒品,就会出现戒断反应,可以引起各种并发症,严重的时候可以导致吸毒者死亡。
3 吸毒的人往往会出现精神障碍,比如幻觉和丧失人格等。
4 静脉注射毒品常常会带来感染合并症,常见的有乙肝、艾滋病、梅毒等感染性疾病。
5 吸毒还会对家庭、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可以导致家庭破裂,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和浪费,甚至还可以扰乱社会治安,给社会安定带来威胁。
新型毒品有哪些?
大家通常会觉得毒品离自己很遥远,事实上,一些新型毒品可能已悄悄来到了你的身边。和传统毒品不同的是,这些新型毒品往往会披上令人眼花缭乱的“外衣”,让人难以识别。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些新型毒品的真面目。
1 加料的饮品、饼干:犯罪分子会把一些毒品做成新潮饮品或曲奇饼干,推销给青少年。比如,一种名叫咔哇潮饮的饮品中含有一类管制精神类药品V-羟基丁酸。滥用含有这种物质的饮料,会造成饮用者暂时性记忆丧失、呕吐等,与酒精并用会加剧危险性,甚至会导致人失去意识、昏迷及死亡。而有些长相普通的曲奇饼干中则含有大麻成分。
2 伪装的邮票、贴纸:有些毒品被伪装成邮票、卡通贴纸。这类毒品是将纸票浸泡在主要成分为麦角酸二乙酰胺(LSD)的迷幻药中制成。麦角酸二乙酰胺是一种经过化学合成制成的强效致幻剂,只需很少的剂量就能使人产生强烈的致幻感。100微克的麦角酸二乙酰胺重量仅为一粒沙子的十分之一,致幻效果却会持续6至12个小时。将伪装后的邮票或卡通贴纸放在舌头上,致幻剂便可通过口腔黏膜被吸收。
3 阿拉伯茶:阿拉伯茶又名恰特草,是一种产于东非和阿拉伯半岛地区的植物。阿拉伯茶在刚被采摘下来的时候,酷似市场上常见的苋菜,如果将它晒干,外形又像茶叶。研究表明,其毒效堪比海洛因,能使吸食者产生兴奋或幻觉。阿拉伯茶含兴奋物质卡西酮,还含有甲麻黄碱和去甲伪麻黄碱等生物碱,会对人体中枢神经产生刺激作用,是一种软性毒品。长期食用阿拉伯茶会造成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等,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4 “聪明药”:以“提高记忆力”为噱头,频频出现在一些家长微信群中的“聪明药”也是毒品的一种伪装形式。所谓的“聪明药”并不是特指某一种药物,而是多种精神药物的别称,包括利他林、莫达非尼、阿德拉等。犯罪分子通常将这类药物通过网络等渠道进行非法销售,欺骗学生或家长,隐秘性非常强。这类药物不仅成瘾性大、副作用强,还可能抑制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5 “助眠”的小药丸:国家管制的二类精神药品——尼美西泮常被犯罪分子伪装成“安眠药物”。尼美西泮是中枢神经抑制剂,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焦虑和失眠,属于镇静类精神药物。此类药物具有成瘾性和致幻性,误服和滥用会让服用者产生嗜睡、疲倦、意识模糊、记忆中断、行动机能受损等症状。
如何识别新型毒品?
1 观察物品形态:新型毒品可能会被伪装成糖果、饮料、药片等各种形式,大家对包装奇特、尤其是购买渠道不明确的物品,一定要提高警惕。
2 留意异常气味:有些毒品会有特殊气味,如果闻到不寻常且无法确定来源的气味,要多留意。
3 注意他人行为:如果发现有人出现不明原因的异常兴奋、精神恍惚、言语不清、过度活跃等,应警惕他可能是受到了毒品的影响。
4 拒绝陌生人的“好意”:家长要教育孩子提高防范意识,不要接受陌生人提供的食物、饮料、小玩具等。
5 了解新型毒品知识: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新型毒品的常见种类和特征,增强识别能力。尤其是在酒吧、KTV等娱乐场所,对来历不明的酒水、零食一定要小心。
文章来源:中国禁毒网 健康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