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罗历史文化悠久,红色文化令人敬仰,民俗风情颇具特色,是一本常读常新的书。而要做到常读常新,某种程度上也有赖于新的读本、新的解读和诠释,因为这样的编纂能给予读者新的视角、启迪和思考。由博罗县政协组织、策划,广东阅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出版的《印象博罗》一书,是第一本系统梳理、解读博罗自然条件、秀丽风光、历史底蕴、人文宝藏、城市面貌的作品。这部作品立足于“笔墨当随时代”“文章为时而著”的文化使命,完成了博罗自古至今全时段、全景式的书写和诠释,兼具学理性、史传性和可读性,是一部读懂博罗的“百科全书”。概括而言,这部作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视野宏阔,多有创见。博罗风物独特、文化丰赡、人才辈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代遗存的各类著述甚多,如何打造最能彰显博罗精神风貌的“印象博罗”?编纂团队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唐代李冲昭《南岳小录·叙岳》,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明代《汤显祖全集》、韩日缵《韩氏族谱》,清代宋广业《罗浮山志会编》、屈大均《广东新语》、陈铭圭《浮山志》,以及当代人编纂的《简明广东史》《罗浮山风物志》《博罗历代名人》等著作,然后爬梳剔抉、提炼精华,从古韵、人文、名士、红色、风物、行旅等六个视角,呈现了博罗“最初的模样”,勾勒了博罗今天的发展和未来前景。
第一章“古韵博罗”,分为“粤岳博罗”“缚娄古国”“青铜文明”“古邑千秋”等四个部分,为读者呈现了博罗的前世今生。其中的一些论述颇有见地,如谈到罗浮山时指出:“历朝历代的士人以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角为基础解读岭南风物,赋予罗浮山不同的文化意义,这些意义不断积累,最终造就了岭南地域文化独特的精神内涵。”这样的论述,凸显了古代岭南文明的自觉、自信,以及千百年来不断融入中原文明的历程,也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第四章“红色博罗”中,以一个章节讲述“罗浮山会议”,其中提到:“罗浮山会议提高了思想认识,明确了斗争任务与方向,增强了团结,为迅速打开新的斗争局面,建立强大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这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生动鲜活的地方性党史资源。第五章“风物博罗”指出:“博罗民俗文化本身是一种非地域的文化,其中一部分可以与岭南文化叠合,形成风格迥异、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画卷。”联系到博罗地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的交汇地带,博罗民俗文化“非地域”的定位,确实颇有见地。
第二,以文化人,人、文互映。这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和脉络,在第二章“人文博罗”、第三章“名仕博罗”、第五章“风物博罗”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众所周知,博罗文化几千年来的发轫、发展,体现在先民创造的青铜器、瓦罐、摩崖石刻、书院弦歌中,也体现在广大民众日常物用、待人接物、非物质文化的创造中。这些都流淌在博罗文化的血脉中,也流淌在博罗人民的血液中。“族群记忆”章节,厘清了博罗族群从先秦到五代、从宋代到明代中叶,以及明代中叶以后族群的发展,其中所提到的“今博罗境内以客家为主导而兼容广府、福佬、畲族的多元一体族群格局终于成形”的论断,史料翔实,逻辑严谨,论述充分,从中亦可窥见博罗文化的发展脉络。“名门望族”“大儒文宗”“贤德之士”“忠孝楷模”等章节,条分缕析瓦屋张氏、罗阳韩氏等的家族史和文治武功、博罗儒学的发展、“湖上五先生”之一的杨起元的道德文章等,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民俗风情”章节,聚焦龙舟赛、龙华大鼓、福田舞春牛、车村姚夫人庙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了博罗人民的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人文品格和精神风貌。在这些客观平实的书写中,文化与人民的互动互融关系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三,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印象博罗》不仅具有学理性、史传性,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全书汇编各类图片近180张,包括各种活动、场景、家谱、地图、书影、古画、书法、剪纸、植物、菜样等,还配有图表,如惠州宋代各类书院汇总、博罗韩氏世系表、革命年代博罗烈士英名录、博罗古村落汇总等,起到了很好的辅助阅读的作用。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这样的时代场景,决定博罗文化面临“再发现”的契机、“再出发”的使命、“再创造”的职责。因此,必须对博罗文化进行内涵拓展和价值提升,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印象博罗》一书,在重新审视和全面梳理博罗文化资源基础上,秉持了赓续、传承先进文化基因的原则,为服务博罗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读本和今后进行各类文艺创作的蓝本,值得推广阅读和有效利用。
(祁大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