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渐把书读懂了

2024年07月07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常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这么爱读书,我往往笑而不语,阅读的乐趣只有读书人自知。或许是年少时读物的匮乏使我得了阅读“饥渴症”,或许是阅读帮我提升本领、尝到甜头,或许是阅读本身的恬静美好体验让我沉醉。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书读得多了,愈发感觉读书是场旷日持久的修行,在不断闯关升级的过程中,也是渐渐把书读懂的过程。

年少时身处穷乡僻壤,没多少书可读,那时认定书就是故事和趣味,到手里的书都奉为至宝。读小学时,在姑父讲述的演义小说里,在表姐的初高中语文读本里,爱读书的种子在我心里悄然种下。小镇只有一家小书店,十几平方米,四壁都是书架,大多是教辅材料,也有一些“文史哲”类的知识性读物。我常骑着自行车去买书,站在那看几个小时,一周省下的生活费不多,只够买一两本回家。

一晚,我独自在床上点着蜡烛读书,读着读着睡着了,蚊帐和被子都被蜡烛点燃了,还好爷爷被烟呛醒救下我。中考结束后到外婆家住了一阵子,竟意外在表哥的床底下翻出了一箱子的武侠小说。于是,那个假期格外美好。在金庸先生书写的武侠世界里读人性、读世事、读人心,体会“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归功于阅读的滋养,抵达了更远的远方。

在大学看到了图书馆,内心的狂喜是他人难以体会的。只要不上课,我就在图书馆里看书,也把馆里自己感兴趣的书成堆往宿舍里搬。因为资质平平,阅读专业书时常有“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沮丧感,对于教授们推荐的域外法律著作,也曾想静下心来啃几本,但不少域外著作的译文实在诘屈聱牙,常常费了几个月时间硬啃完了一本大部头,仍不知所云。写下的读书体会也浅薄可笑,饶是如此,也只能硬着头皮读。于是,这个阶段“不务正业”,读了不少小说、散文类轻松读物。离开校园时,最难舍的就是那座大图书馆。

我“考公”时专门“瞄准”省新闻出版局,因为与书有关。单位里还有个小书库,堆满省内出版社新出的样书。我忙完了工作看看书,遇到什么看什么,倒也知足常乐。2012年新开了广州图书馆新馆,这可乐坏了我,三天两头往那跑,去之前搜索好关注好书的馆藏位置,按图索骥把它们一一找到,有农人收获的喜悦。单是读书架上的封面、书名,一转好几个小时也不无聊。有时工作倦了、压力大了,跑趟图书馆埋在书堆里,背上一堆好书满载而归,疲惫瞬间烟消云散。因为有了固定收入,也开始大量购书。这个阶段追求读书的数量,快得像伐木工砍树,一年下来能有两百多本,其中大多是不需要动脑筋的书评、影评、摄影等轻松读物。读书就是为了追求快乐,还不自量力在《南方日报》上发了篇读书体会,标题就叫《快乐才读书》。爱人也爱读书,家里到处堆满了买来、借来的书。我俩共读好书是最惬意的时光。读得多了,也不自量力写写,偶尔得个比赛奖励,奖金也正好拿来购书。慢慢我和爱人积攒了不少文章,于是有了书评集《沐夏以来》。

工作越来越繁忙,读书时间渐渐少了,不自觉间调整了阅读兴趣,注意阅读取舍,立足自己的专业背景、工作所需挑选读物。不盲目追求数量,明白好书是读不完的,更重要的是读懂书用好书。遇到麻烦和挑战,习惯性先去书里找找应对的方法技巧。利用好有限的读书时间,把业务相关的书作为“主食”,偏好政策解读、工作方法技巧、公文写作等,把文史类书籍作为佐餐的“菜肴”,小说、散文则作为“甜点”。注重边读边灵活运用,设定读书的目的在于运用,提高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努力实现自我超越。这个阶段才懂得毛泽东同志坚持“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而生巧”的科学读书方法。我找准了读懂一本好书的绝佳路径:第一遍先快速通读,对整本书的所述内容有全盘掌握;第二遍则择重点慢读,直奔精华处,琢磨其中的妙处;第三遍就一边读一边写读书体会。思读十遍,不如写一遍,通过文字把阅读体会写出来,边写边翻,不断回味,它就真正属于你了。有时,也喜欢把几年前读过的好书翻出来重读,“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经过了实践积累,再读会有更深的理解和收获。

回顾这些年读书成长的历程,正是读过的书塑造了我,也越发觉察读书要求甚解的重要性,读必读懂,读必求所得,既追逐新书,也爱旧书重读。因为阅读,我在平淡生活随处捡拾幸福感,保持思想活力,得到智慧启发,滋养浩然之气,也自然把读书当成一种生活方式,随时见缝插针读上几页,继续投入生活的洪流,无畏且淡然。

(刘小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