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省政府发文支持惠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在惠州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建设开放包容现代品质城市

2024年07月09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惠州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和东部枢纽门户,也是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高品质生活的空间。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惠州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和东部枢纽门户,也是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高品质生活的空间。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开放包容现代品质城市,这是广东省赋予惠州的四个战略定位之一。近日,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支持惠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延续城市文脉,加强绿美惠州生态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更高水平法治社会,建成开放包容高品质现代化城市。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城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惠州,这座底蕴深厚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秀美风景,有着开放包容的天然基因,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和东部枢纽门户,亦是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高品质生活的空间。

新的战略定位,赋予惠州新的使命任务,为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将进一步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热情,营造共治共管、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让惠州成为更高品质、更加开放、更具活力、更有温度的人民之城、幸福之城。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扎实推进“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村培育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意见》提出,支持惠州大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加快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自省委部署实施“百千万工程”以来,全市上下统一认识、迅速行动,以头号力度推进头号工程,市县指挥体系贯通顺畅、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持续提升、一批镇村容貌焕然一新、党建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取得了“一年开好局起好步”的阶段性成效。

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惠城区汝湖镇全域推进典型镇村的培育进程如火如荼。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建设农业现代化种植基地,发展甜玉米深加工仓储,建设七女湖体育公园,开展招商引资,紧抓西园工业园区建设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现在各个村的建设局面都已基本打开,各村围绕产业、文化、乡村治理等定位差异性培育发展,推动优势互补,全域协同发展。”惠城区汝湖镇党委副书记李小海说,当前,汝湖镇正朝着打造创新型农业专业镇的目标发力。

“这些年,尤其是这两年,我们村的变化很大,可以说是一天一个样。”说起“百千万工程”的实施,博罗县长宁镇松树岗村村民邱小辉感触特别深。松树岗村是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在持续提升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该村大力发展产业,通过引进企业,发展餐饮、民宿、蔬果采摘、科普教育等,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希望政府有更多的支持和引导,让入驻企业能运营得更好,为村里带来更多人流,人气旺了,才能带动村民卖农产品,更好地提高收入。”

城乡发展同频共振。《意见》提出,严格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管理,开展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建设完整社区。全面加强城市风貌管控和城市设计,完善社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

今年以来,我市在稳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建设的同时,推动谋划连片改造片区,力争形成示范效应。在惠城区选取连片改造片区作为示范点,立足区域内资源禀赋,提升改造方案的系统性和整体品质。进一步谋划老旧小区长效运维管理,凝聚社会力量构建多元化基层社区治理局面,提升老旧小区长效管理成效。

“居民生活幸福感体现在日常,建立在良好的治理格局之上。”惠城区江南街道祝屋巷社区党委书记金鸥介绍,祝屋巷充分利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探索建立“1+2+3+4+N”基层治理服务模式,即打造一个党群服务中心、推动党建两个覆盖、建立三级动员体系、统筹四级资源、集成N项惠民服务,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机制,创新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格局,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家门口的幸福”。

惠城区龙丰街道居民侯宇说,近年来小区内外生活配套设施持续完善和升级,生活质感和便利性明显提升,同时“希望持续聚焦生活设施建设,破解居民停车、电动车充电等难题,让日常生活更加便捷舒适”。

加强民生福祉保障

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同比增长10%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意见》提出,支持惠州实施积极就业政策,持续稳定和扩大就业,探索以社保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

近年来,惠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扎实开展系列专场招聘会,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搭建供求平台,深入实施“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同时,加大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加大“就业驿站”建设覆盖力度,促进各类群体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统计数据显示,惠州就业局势“基本盘”持续保持稳定,今年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5.75万人,同比增长10%。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未来。《意见》提出,支持惠州增加中小学幼儿园公办优质学位资源供给,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惠州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以“增位提质”为核心,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教育。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4800个、公办义务教育学位3万个、公办普通高中学位4500个,市八中高中部投入使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进一步规范学校办学行为。“现在学校的硬件设施越来越好,且城乡差距不断缩小,我两个孩子都在家附近上学,挺好的。”市民林锦铭说,希望接下来能进一步加强学校的“软件”建设,提升办学水平,让资源配置更加均衡,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医疗是民生之需,健康是幸福之本。《意见》提出,支持有条件的医院打造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中医特色重点医院,争取创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市。

今年初,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创建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项目(金山院区一期)主体工程顺利封顶。惠州市中医医院东江新城院区二期预计今年下半年竣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也在加快推进,这些都将更好地推动完成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任务。目前,惠州多家县级中医院已达二甲医院标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广东省名中医、惠州市中医医院教授陈洪表示,《意见》有助于提升惠州医疗服务水平、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有利于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接下来,我们将加快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步伐,打造惠州地区中医药高地,并全面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让更多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聚焦“一老一小”服务

打造115个长者饭堂让老人从“舌尖”暖到“心尖”

“一老一小”牵动千万家庭,是家事,更是民生大事。《意见》提出,支持惠州聚焦“一老一小”领域,扩大养老、托育服务有效供给,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康养产业。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今年成立了惠州市养老产业发展专班,促进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助力规划建设环“两山”示范区。今年4月,我市出台《惠州市基本养老服务清单》,聚焦失能、残疾、经济困难老年人的基本养老服务需求,面向不同类型老年人提供4大类、31个服务项目,推动基本养老服务向老年人身边、床边、周边延伸。

目前,全市在运营养老机构31家,养老机构床位总数为5849张,护理型床位占比达87.99%,有效满足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服务需求。建设了市县镇村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市社会福利院获评全省16家五星级养老机构之一,各县(区)均建有1家300张以上床位、基础条件好、环境优美的区域性养老机构,推进建设具备全日托养、日间照料、上门服务、协调指导村(社区)长者服务站等功能的镇(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53家。聚焦老年人的用餐问题,综合利用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等资源,打造115个食材可溯、安全卫生、价格合理的长者饭堂(助餐点),今年以来,累计服务老年人超过22万人次,让老人从“舌尖”暖到“心尖”。

“有时候老伴去儿女家了,或者不想做饭了,我就来长者饭堂打饭,很方便。”中午时分,惠城区桥东街道东河社区金沙俊园长者饭堂如期营业,70岁的李伯取餐后在餐厅里同老伙计们一块用餐,“希望未来惠州能多在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上下功夫,养老服务产品更丰富一些,常态化运营,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张晓军有两个孩子,大的5岁多,小的还不满2岁,“最近我们正在给孩子找托育机构,发现选择相比几年前多了不少,有些托育机构服务质量很不错。”张晓军认为,《意见》有助于鼓励有条件的机构开展托育服务,“希望政府继续加大对托育服务的投入,特别是在师资培训、设施建设和监管等方面,确保托育机构的安全和质量。同时,也期待出台更多优惠政策,减轻家庭在托育方面的经济负担。”

加快建设文化强市

深挖文化内涵,推进古城文旅融合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承载着一个城市的精神家园,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文化力量支撑和精神文明引领。《意见》提出,支持实施名城文化提升行动。

记者从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了解到,今年以来,惠州深入实施名城文化提升行动,推动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魅力。一方面,深挖文化内涵,赓续文脉,以文塑旅,系统保护修缮红色遗址、革命文物、历史建筑,围绕缚娄古国开展东江流域早期文明探源工程,提升西湖、罗浮山等重点景区人文精神的呈现,推动“东坡行旅”主题游径建设,强化文化根基。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古城文旅融合提升,提升水东街业态和传承非遗文化,推进水门桥到东新桥段两江四岸及步行街提升改造,打造西湖夜游品牌,推动西湖、府城与水东街连片发展文旅经济,让古城“见人见物见生活”。

走在桥西街道,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自公元590年隋文帝置循州总管府于今中山公园以来,桥西街道一直是历代府治的所在地,千年的府城历史赋予了它丰富的文化底蕴,目前有金带街和北门直街2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一定要把宝贵的府城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惠城区桥西街道文旅体服务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文倩说,《意见》为惠州城市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基层干部,要做好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做基层文化传播的“种树人”,让更多市民游客感受到府城文化的魅力。

法治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意见》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法治化水平,推进平安惠州建设。

当前,我市正健全“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提升执法司法效能,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为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提供坚强政法保障。

惠东县平山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副主任、司法所所长罗小东表示,《意见》提出,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为人民调解工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做好调解工作应该深入群众,依靠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在交流中加强法治宣传,实现同频共振,同时,要建立多元化调解机制,善于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今年是我在基层司法所工作的第29年,我的热情不减反增。”罗小东认为,做好新时代基层司法工作的秘诀是要保持情怀和正气,要有爱国情怀、爱党情怀和爱民情怀,还要有不怕困难的正气、勇于斗争的正气和追求处事为公的正气,为推进平安惠州建设贡献力量。

推进绿美惠州生态建设

今年前5月惠州空气质量排名珠三角第一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意见》提出,推进绿美惠州生态建设。近年来,惠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尤其是去年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实施以来,绿美惠州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天蓝、山清、水绿,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有欣喜。

目前全市林地面积1028.16万亩,森林面积1049.4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7.91%,森林蓄积量4357.58万立方米。如今,“惠州蓝”不断刷屏。今年1至5月,惠州空气质量和优良率均排名珠三角城市第一,绿色生态底色不断擦亮,城市发展的“绿色动能”不断释放。

“《意见》提出的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推进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等一系列举措,与我们基层的工作方向高度契合,为我们后续的污染防治行动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科科长刘阳说,作为基层生态建设的一线力量,将始终积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刘阳表示,接下来,在大气环境保护方面,将继续坚持科学、精准、依法治污,深入开展大气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大气污染治理减排、大气污染应对能力提升等三大行动,聚焦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减排,全面推进水泥、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垃圾焚烧发电、玻璃行业、工业锅炉深度治理,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全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

惠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林业正高级工程师舒夏竺认为,《意见》为进一步推动惠州绿美生态建设,厚植城乡生态底色,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高品质优美花园城市指明了更加具体的行动方向,惠州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新的机遇,同时也是新的挑战。”舒夏竺说,作为林业一线的科研人员,他将全力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践行者,继续发挥所学所长,持续做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城乡绿化美化规划升级、培训指导和养护管理等技术服务,为“绿色引擎”增技赋能。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凌保康 周智聪 游璇钰 骆国红 马海菊 谭琳 侯县军 香金群 通讯员田亦舒 卢志焕 施伟凡 利家荣 宋丽丽 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