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咖啡馆、民宿等运营项目开在了墨园村村民家门口。

蔗埔村村容村貌越变越美。

工作队动员爱心企业捐资购置的救护车。

墨园村发挥特色优势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游玩。
傍晚时分,山村的路灯亮了,一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宁静的夜。“欧陂是偏远山区,这里的夜格外黑,以前村民串门都要打手电筒。”晚饭过后,欧陂村党总支书记曾学胜带着几个小孩在村道上玩闹,不时发出银铃般的笑声。“多亏了工作队安装的68盏太阳能路灯,晚上我们也能像在城里一样压马路。”
曾学胜口中的工作队是驻横沥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2021年7月,市发展和改革局会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惠州学院、中央储备粮惠州直属库有限公司、平安银行惠州分行等6个单位组团帮扶惠城区横沥镇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镇建设如火如荼、快马加鞭,横沥供销示范农场风吹麦浪、稻米飘香,墨园村、黄沙洞村游人如织、流连忘返,路灯照亮下的村道上散步的村民三五成群、有说有笑……3年来,工作队按照“聚焦产业发展,推动城乡融合,争取资源要素,补齐民生短板”思路,全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坚持争资金、谋项目、促融合、惠民生,为推进横沥镇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
欧陂村亮化工程只是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的众多亮眼成绩之一。在工作队的帮扶下,墨园村成功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横沥镇被评为“广东省卫生镇”“全国千强镇”。
点亮强镇兴村的“引路灯” 发展的定位越摸越准
“驻镇帮扶3年以来,工作队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帮助镇党委、镇政府定准发展方位、理清建设思路、制定镇村规划,特别是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建议。”提起工作队,横沥镇党委书记原学成不时点赞。
2021年7月,惠州市政府正式印发《惠城区横沥镇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实施方案》,横沥镇是惠州市参与广东省试点的两个镇之一。是时,工作队正式入驻横沥镇。
“如果将城市比作‘大动脉’,乡村是‘毛细血管’,那么乡镇则承担了‘联结’任务,是联城带村的关键节点。”市发展和改革局四级调研员、驻横沥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王勇介绍,横沥镇拥有优越的生态环境、良好的交通区位,通过积极抢抓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机遇,能更好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在工作队指导下,横沥镇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项目库正式建立,共谋划89宗建设项目,超100亿元投资。横沥镇步入乡村面貌大变样、服务水平大升级的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关于发展定位,由于横沥镇3个圩镇、43个村(社区)资源禀赋、风土人情、发展基础各不相同,工作队主张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增强辐射带动效应。
大岚片区位于横沥镇北部山区,距离中心圩镇较远。工作队围绕强服务、提品质、促引领3个方面,投入市级帮扶资金1000余万元打造大岚美丽圩镇,建成大岚农贸市场并投入运营,极大方便了片区居民的生产生活。
“以前墨园村的建筑破破烂烂,每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还不足10万元,工作队来了之后,村民生活完全大变样。”墨园村党总支书记刘红兰正向旅客推荐当地特色农产品,她介绍,工作队积极帮助墨园村发挥特色优势,投入40余万元建设游客服务中心,促进了当地由单纯农业种植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转变。
定准了方向,就牵住了问题的牛鼻子,村民收入也迎来了直线上升。仅2024年上半年,墨园村接待游客38.7万人次,带动村集体增收39.3万元、村民增收310万元,远超前3年总和。如今,墨园村已经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工作队入驻以来,市政协副主席、市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吴欣先后8次赴横沥镇调研,对横沥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路和做法表示高度肯定。在工作队的指导和帮助下,横沥镇地区生产总值不断攀升,特别是2023年经济承压前行的大背景下,仍摘得“五项桂冠”: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规上工业产值增速、建筑业总产值增速、农业产值和增速均居惠城区第一。
点亮优化环境的“氛围灯” 基建的步伐越迈越快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盛夏的横沥镇家家户户推窗见绿,村内道路平坦整洁,灌溉沟渠水流潺潺,田园风光如诗如画。这是工作队多措并举,推动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整治工作再上新台阶,开创生态宜居和美乡村新局面的成效。
要致富,先修路。“都数不清有多少人走着走着不小心就掉沟里,曾经还有个村民骑着摩托车摔倒在旁边的田里,非常危险。”森柏洞村党总支书记罗子业指着田间一条约600米长的村道回忆道,早些年这条宽不足4米的道路经常发生车辆剐蹭、人员摔落等事故。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森柏洞村道路拓宽工程顺利完工。“村民都说,这是振兴路、致富路。”如今,面对着这条拓宽后宽达6米的平坦道路,罗子业倍感欣慰。
修的是路,改变的是乡村面貌,拓宽的是幸福生活,联系的是党心民心。不断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标扩面、环境卫生设施提级扩能、市政公用设施提档升级、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务实举措。
工作队紧紧围绕抓基础设施建设强弱项补短板,通过自筹资金和引导社会资金450余万元,建设道路、水利、路灯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30个,并会同横沥镇政府向上申请专项资金2.86亿元完成产业园区“一横一纵”道路建设。森柏洞村、天罡村、长兴社区拓宽了道路,交通出行更方便了;翟村、岭下村、土桥村、大利村、岚联村、蔗埔村、新荣村、墨园村、大陂头村修复了水利设施,种田灌溉更方便了;輋洞村、欧陂村、天罡村、墨园村、大岚片区增设了路灯,夜间散步更方便了。
大陂头村是横沥镇的主要农业种植村之一,200米长的白坟岭排灌渠,浇灌覆盖近1500亩农田,是大陂头村保障农业生产极为重要的水利设施。
“白坟岭排灌渠使用年限较久,先前未做‘三面光’处理,在雨季来临时,山上泥土被冲刷到水渠,造成排灌渠被淤泥堵塞,村民耕种灌溉费心又费力。”谈到工作队对大陂头村的帮扶,大陂头村党支部书记黄妙庆不时感慨。“工作队帮助我们筹集资金15万余元,赶在春耕前修复了排灌渠,村民农田用水得到了保障,乡亲们打心眼里对他们表示感谢!”
驻镇帮扶期间,工作队深入村居民舍、田间地头,与村民一起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通过加快修路通渠、增设路灯、加固桥梁、扩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自来水管网等基础设施提质升级,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镇容村貌迎来美丽蝶变。
点亮产业兴旺的“聚光灯” 特色的品牌越做越大
“矮陂丝苗米有‘米中之王’之称,煮饭和煲粥都很合适哦!”直播间里、聚光灯下,主播拿着一袋丝苗米热情推荐着,很快,后台的订单数据不断刷新。“小米粒”迈向“大产业”,正是工作队助力当地做大做强特色品牌的缩影。
“酒香也怕巷子深,要让更多的人了解横沥产品,进一步拓宽销路。”品牌对于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工作队队长王勇了然于胸。为了更好地推动梅菜、蜜柚、丝苗米、番石榴等横沥优质农产品走向市场,工作队帮助镇政府打造“横字号”电商平台,2023年全年在抖音直播200多场,销售农产品2万多单次,线上线下创收127.8万元。此外,工作队还引入嘉源达冷链物流仓储项目,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闲置土地“动”起来,村集体腰包“鼓”起来。初夏时节,走进横沥镇供销示范农场,收割机在地里来回穿梭,笑容洋溢在村民脸上。“这个农场不仅盘活了村民的撂荒地,还在农忙时节提供了就业岗位。”漫步在林荫郁郁的村道上,蔗埔村党总支书记张杏强介绍,在工作队的协调下,市供销社示范农场项目落户蔗埔村和新荣村,流转了两村1149亩碎片化土地,通过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的生产经营方式,有效推动了农业增产增收,每年可为当地村民带来约126万元经济收入。
除了帮助横沥镇做大做强农业,工作队还推动“翰墨梅香·竹海温泉”旅游示范带改造升级,加快墨园村3A级景区创建,投入140万元拓宽黄沙洞景区道路,申请专项债有序开发黄沙洞村地热资源。通过打好温泉养生游、果蔬采摘游、民俗风情游等农文旅融合牌,不断将横沥镇的绿水青山转变为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美丽乡村孕育美丽经济,部分村庄顺势而为,已经酝酿出了新业态。“10元钱就可以乘坐小火车逛稻田,还可以摘果子、逛古村,从市区开车过去也才半小时!”周女士热情推荐朋友到墨园村游玩。在她的记忆中,改造升级后的墨园村既保留了传统建筑,又融入了现代元素,还升级了配套服务,非常值得打卡游玩。为满足游客停车需求,工作队投入130万元建设墨园村停车场,提供近50个车位,有效解决了停车难问题。
“我喜欢一个人开着房车旅游,晚上伴着星空、稻田和虫鸣入眠。”陈女士从东莞慕名来到惠州横沥游玩,打卡了多个古村落,把房车停在了墨园村停车场。她说,东莞也有个横沥镇,相比之下,惠州的横沥镇有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更是核心引擎。在工作队的努力下,遍地开花的特色产业,如同源头活水,正源源不断地滋润着横沥大地,让乡村真正富起来。“横字号”农产品、横沥汤粉、墨园古村、黄沙洞温泉……一个个特色品牌,正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点亮民生福祉的“暖心灯” 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
“我的小学有高高的教学楼,有好多层,教室很宽很漂亮,里面有很多同学。”这是横沥中心小学一名孩子在作文中的一段话,欢呼雀跃的心情跃然纸上。而在不久前,这名孩子还在村里破旧的小学读书。
扩建一栋楼,撑起更多入学梦。为让农村小孩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工作队利用帮扶资金,把横沥中心小学原有的2层教学楼扩建至4层,并进行升级改造。目前,已增设义务教育学位368个,并入9个农村教学点共285名学生入学就读。
同样欢呼雀跃的还有矮陂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工作队利用所筹善款,为该小学新添了一块LED屏幕,赋能教育信息化。如今,每每经过色彩绚丽的LED屏前,孩子们都忍不住驻足观看。这样的五彩斑斓不仅呈现在电子屏里,还镌刻在孩子们心中。
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3年来,工作队充分发挥成员单位资源优势,在改善学校“硬设施”的同时不忘提升“软实力”。惠州市南山学校与横沥中学、矮陂中学、大岚中学开展结对帮扶,依托名师支教、送教下乡、送课下乡、送培下乡等活动,引进市区优秀师资力量,镇属学校教学质量得到很大提升。
教育和医疗是最大的民生。为满足群众更高水平的健康需求,工作队同样聚焦百姓急难愁盼,把一件件实事办到心坎上:完善医疗设施、组织专家下基层、人才传帮带、医院结对……一系列帮扶举措,只为了让群众看病更有“医”靠。
捐献一台车,跑出救援加速度。“有了它,急诊团队可以挽救更多生命!”在市第三人民医院横沥分院,一辆白色救护车停放在急诊科门前,这是工作队动员爱心企业信利康集团捐资近50万元购置的,车内还配备有转运呼吸机、除颤监护仪、心电图机等抢救设备,可实现“上车即入院”。自投入使用以来,在每一个惊心动魄的瞬间,这辆“救命车”为更多生命争取到了希望。
“卫生站扩建后,周边村的村民也特地过来看病。”欧陂村卫生站站长叶智勇正在给隔壁建安村的大妈听诊,他介绍,欧陂村位于横沥镇北部山区,基础差、底子薄,原有的卫生站设施陈旧,“村民但凡有点小毛病都要翻山越岭到几公里外的圩镇卫生院治疗,有时晚上遇到急诊,真的是要急死人。”工作队了解情况后,投入15万元对该村卫生站进行扩建升级,有效解决了村民看病难的问题。
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是每个工作队成员的愿景。除了教育和医疗,工作队坚持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办,投入近40万元用于解决部分经济薄弱村和部分困难村民民生实事,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不断变成现实。
点亮组团帮扶的“探照灯” 共赢的道路越走越宽
“惠州学院图书馆好多书哦,科普讲座也好有趣,还有食堂的羊肉串好好吃,长大之后我也要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上大学。”来自横沥中心小学的一名学生在参与了惠州学院与横沥镇共同举办的“大手拉小手,温暖伴我行”乡村儿童高校研学活动后,表现出了对大学生活的极大向往。
帮镇扶村不只是工作队队员的单打独斗,更离不开派出单位党组织的大力支持。在工作队的牵头下,横沥镇目前与市发展和改革局、惠州学院、平安银行惠州分行等6个单位签订了组团结对协议,并开展了9次党建共建活动。
市发展和改革局在推动资源要素向横沥镇聚集,指导申请专项债券,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省级试点,招商引资引进优质项目,发挥组团牵头作用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挥单位优势,在开发公益性岗位、推进农民工就业、举办各类就业培训、为家庭困难学生提供职业技术教育、争取上级就业资金扶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把文化和科普下乡作为帮扶主要内容,通过科技特派员下乡,定期组织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农业科普活动,把更多实用的农业技术送到田间地头。
惠州学院与横沥镇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教育、农业、乡村治理、科技帮扶等11个方面结成帮扶对子,开展多项活动,社会反响热烈。
中央储备粮惠州直属库有限公司指导镇村科学合理种粮储粮,在抓好耕地保护和维护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目前,横沥镇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5万吨左右,稳居惠城区首位。
平安银行惠州分行把普惠金融送下乡村,召集企业家面对面交流,坚持让利农民和农业,宣讲党的金融政策,意向贷款达5000万元,有力支持了中小企业发展。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工作队各成员单位的指导和帮助下,横沥镇经济产业、生态环境、教育医疗、交通出行、社会治理等各领域全面发展,正朝着建设现代化全域美丽新横沥的目标阔步前行。
“我们是来打头阵、打基础的。”即将离开的不舍,萦绕在每名工作队成员的心头。工作队队长王勇,对日夜耕耘的横沥镇亦是如此,进百家门、访百家情、解百家难、结百家亲,涵盖着帮镇扶村的点点滴滴,也在他的心里留下深深的印记,他希望横沥镇的发展越来越好,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
每个重要的十字路口,总有一盏明亮而又温暖的灯,照亮着前行的方向。3年时光转瞬即逝,驻镇帮扶工作队即将轮换,而勤劳的横沥人民还将继续在这片热土奋斗,书写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为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贡献横沥智慧、横沥力量。
文 惠州日报记者李春凤 通讯员曾杨院 李春文 何昊泽
图 惠州日报记者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