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画像。 资料图片
说苏轼一生的命运多舛,不得不提及“冤家”章惇。
古今坏人大都相似,坏就坏在心眼。若立场不同,那就使用各种手段来破坏他人的生活、工作、身体、家人、朋友圈。
章惇和苏轼年龄相仿,性格各有特点。苏轼和章惇是“千年科举第一榜”的同榜中人。有意思的是,当年状元是章惇的侄子章衡,叔叔考不过侄子,多少面子上挂不住,所以章惇过了两年又再考。苏轼和章惇成为好友后,王弗多次提醒苏轼要注意章惇这个“朋友”,苏轼到了人生后半段才明白过来。
章惇,他的一大功绩就是“开边湖南”,促进湘西地区开发。开发和治理哪?梅山,即今天湖南省娄底市的新化县。经章惇治理过后的梅山从当时一直到明朝,社会安宁,民风淳朴。从这一点看,章惇并非一无是处,此处应该借用苏轼诗词里“呵呵”二字。
苏轼和章惇是朋友的时候,他们相处得很融洽,经常相邀结伴游玩,流传较广的是题壁仙游潭的故事。苏轼和章惇诗兴大发,章惇邀苏轼去对面山壁上题诗,两边悬崖峭壁,山壁之间是一座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独木桥。苏轼不敢挪步前行,章惇一人独来独往,他将诗题在峭壁之上,并落款“苏轼章惇来”。独木桥其实就是一根枯木,章惇一去一回两趟,他不仅没有任何害怕,反而露出欣喜之态。苏轼对他说:“你如此大胆,定能杀人!”章惇大笑。
还有一个故事是二人去山里骑马看老虎,苏轼同样害怕,章惇却用铜锣把老虎吓回了山林,章惇拍了拍苏轼的肩膀说:“兄弟呀,你以后一定不如我。”
苏轼与章惇闹翻的主因是政见不一,“新党”和“旧党”彼此较劲,两人仕途也因此起起伏伏。苏轼得志之时,弟弟苏辙上了一封很重要的奏折要求罢免宰相章惇,并且成功地将章惇贬官至汝州,当时苏轼没有参与弹劾一事,但也没有营救。堂堂宰相被贬为知州,章惇为此大病一场,这事件成为后来“二苏”兄弟连续被贬谪的伏笔。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熟悉,苏轼被贬惠州,建了新居并打算老死岭南,结果因为一首诗又惹了当朝宰相章惇,于是再贬海南儋州,苏辙则去了雷州。很多人认为去儋州、雷州,皆因苏氏兄弟的名字“子瞻”“子由”。不论出于何因,可见章惇当时“报仇雪恨”之“痛快”。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甚是疑惑古人真的“不可思议”。苏轼原谅王安石可以理解,王安石也就不近人情狠怼苏轼,告诫苏轼不要想当然写奏折,要多去乡间走一走、看一看再来讨论问题。苏轼原谅了章惇,我觉得似乎有点不可理喻。苏轼从海南被赦北归之日,正是章惇被贬流放之时,这应了那句“天道有轮回,老天饶过谁。”苏轼路过靖江时(今江苏一个县级市),章惇的儿子章援写了一封长信给苏轼表达歉意。苏轼给章援回信,大意说跟你父亲相识四十多年,中间虽然有不同看法,但交情没有改变。显而易见,苏轼选择了原谅旧友章惇。
说苏轼旷世豁达,我真的信服。苏轼的一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那么多精神财富,甚至连吃个饭喝个酒都被誉为“美食家”,但他的传说里,包括存世的文字里,唯独没有留下“仇恨”二字。他从海南即将渡海回去时,满怀深情地发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感慨。把苦难与坎坷看作是人生历练,感激它而“不恨”,这是何等难得的一种人生境界?因此,苏轼成为我们的“千年偶像”绝非偶然。
冤家宜解不宜结。时光会慢慢消退记忆,也会抚平伤痛,很多所谓“恩怨情仇”,只不过是人生长河里一朵朵浮云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