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州支教老师在黔西南州册亨县冗渡中学给学生上课。惠州日报记者李松权 张艺明 摄
“来时的忐忑,离别时的不舍。山高海阔、青山路远,我们永不落幕”“支教工作结束了,一年工作虽辛苦,但是收获满满”……七月,是毕业季也是告别季,结束了在黔西南支教任务的惠州教师,满载着收获和感动归来。下学期开学,一批新的支教老师又将出现在千里之外黔西南各学校的课堂上。这样的接力,微光聚爱,润物无声。
2021年,国家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关系调整,惠州对口协作黔西南州,一批批教师团队跨越山海,带去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管理经验,为大山里的孩子打开了了解外面世界的一扇窗,与当地教师携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
今年6月,惠州日报赴黔西南州采访小组走进大山里的学校,采访了一批即将结束支教任务的惠州教师,倾听他们“跨越千里、山海情深”的支教故事。
教学改革
集体备课凝聚智慧力促学生“乘风出山”
近日,黔西南州兴仁市凤凰中学传来喜讯:今年本科上线率83.75%,比增30.28%。这一创历史新高的“成绩单”,与东西部协作支教教师背后付出的努力分不开。
今年是贵州实行“3+1+2”新高考模式的第一年,如何让学生在“新高考”中突围?
“通过定时间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主题的做法,能够有效落实集体备课制度,从整体上统筹教学内容,发挥集体智慧,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更全面,扭转教学成果参差不齐的局面。”来自博罗中学的数学老师谢满林说。
谢满林于去年9月到兴仁市凤凰中学挂任副校长。他带领凤凰中学的老师制订教学计划、备课、授课、批改作业、组织课堂讨论等,引进各类名师分享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切实提高高考备考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为了适应高考改革,加强高三集体备课很关键。”来自博罗县华侨中学的邓丛洪在担任凤凰中学地理老师期间,牵头开展高考复习课堂教学改革、制定行之有效的复习教学方案、指导当地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和教学工作等,力促学生“乘风出山”。
“邓老师上课讲题很有条理性,逻辑非常清晰,题目不管是难还是简单,他都会很有耐心地跟我们讲。”凤凰中学学生朱云浮说。
开展教育宣传专题培训、小学道德与法治专题讲座,参加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在将近一年的支教生活中,龙门县教师发展中心综合部主任郑志钊挂任普安县教育局教师培训管理中心副主任,他精心打磨出70多份小学道德与法治云教案,被“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应用平台收录为精选教案,供全省教师免费取用;为普安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争取到该平台千余个免费账号,让更多学生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培养兴趣
多彩“课程”让校园生活更丰富
“虽说改变了工作的地点,但我没有把自己当作一名‘流水教师’。”惠阳区秋长善美小学教师戴立基在支教期间负责贞丰县长田镇长田中心小学二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因为学校留守儿童较多,他不仅辅导孩子的作业,还十分关注他们的成长。
晚自习时,他经常带五六年级的住校生一起阅读课外书,给他们讲述祖国的历史人文故事等,培养大家的阅读习惯,引导他们通过读书学习走向更大更精彩的世界。
黄菊媚是博罗县博师高级中学的一名音乐老师,过去一年里,她先后在兴仁市的凤凰中学、第八小学和特殊教育学校教授音乐课,通过音乐架起了一座与学生沟通的桥梁,深受孩子们喜欢。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黄菊媚还在凤凰中学组建了合唱团和现代舞队,学生们从原来的担心耽误学习,到慢慢接纳,进而通过学习表演变得自信起来,还在高三的毕业晚会找到了展现自我的舞台。“希望通过这些文娱活动,能给他们的高三生活留下美好回忆。”
龙门县高级中学音乐教师张泳挂任普安县第一中学科教室副主任期间,积极开展音乐鉴赏课教学和组织古筝社、合唱团活动,点亮学生校园生活。“要想满足学生对音乐的渴望,把技能教给老师才是‘活’的。”在半年的支教时间里,张泳向当地音乐教师传授演奏技巧、教学经验,并为他们答疑解惑,毫无保留、亲身示范,协助当地教师参加省市优质课评比等。
博罗县博师高级中学教师潘君梅挂任凤凰中学副校长期间开设了IT社团,下课之后总有不少学生恋恋不舍:“老师,我能不能多学一会儿?”写文档、学修图、学制图,勤练“脱盲”,参加打字比赛……IT社团挖掘学生潜力,学生收获乐趣也提升了信心。
点亮希望
全情投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实现梦想
“这几天休息得好吗”“记得吃饭、运动、看书哦”……打开微信对话框,惠阳区第一中学高中部老师袁力挂任贵州省贞丰中学教科处副主任时,犹如一位“老父亲”,每隔不久,他都会对手机那头休学在家的学生小罗嘘寒问暖。
小罗的父亲患有精神疾病,母亲失联,奶奶过世,抚养她的叔叔无稳定工作和收入……在这样特殊的家庭环境下,她患上了抑郁。为了拉她一把,袁力便利用周末去家访、给她赠书、组织同学给她过生日、定期给她送学习资料等。“希望她从中汲取力量,感受集体温暖,不放弃学业。”
来自惠州市第三中学的教师王瑜,在册亨县冗渡镇冗渡中学挂职教学副校长并负责“惠城班”的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她探索出鼓励式教学新模式,通过口头表扬、书面激励、小礼物奖励等,多角度、客观地鼓励学生,提升学生学习信心。
“老师,地震是怎样形成的?”“宇宙有多少个星球呀?”来自惠阳区淡水第一小学的教师李玉容,在贞丰县第一小学负责科学课教学工作,面对孩子们五花八门的问题,李玉容会慢慢和孩子们唠起来。当讲到“中国天眼”在贵州时,李玉容看到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自豪,“希望可以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用知识点亮希望。”
2022年7月,在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工作的周南江被选派到晴隆县开展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工作。4个多月后,年满60的他办理了退休手续,但他仍然选择到晴隆,“山里的孩子,更需要我这个爷爷。”
周南江在晴隆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挂任党支部书记、校长期间,积极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社会捐赠资金,改善办学条件,推进人文校园建设,实施“头雁计划”工程,让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针对学校困难学子较多的情况,周南江积极牵线搭桥、协调社会多方资源,在学校设立了“寒梅”助学金,让更多家庭困难的学子能够在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下完成自己的学业。该校学生易丹父母因病相继去世,她和兄妹与奶奶相依为命,生活非常拮据。“学校的助学金以及爱心企业家的资助,让我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易丹说,“这不仅在物质上帮助了我,更在精神上鼓舞了我,让我坚信世界上也有那么一束光是属于我的。”
爱心托起梦想,希望照亮未来。3年多来,一批批惠州教师接力赴黔,全情投入,携手当地老师共同发力,推动黔西南教育高质量发展,谱写了浓浓的山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