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治理难 如何打“组合拳”破解

惠州扎紧制度“篱笆”治理交通乱象

2024年08月01日惠州日报深读
字号:T|T
    大部分市民佩戴安全头盔文明出行。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大部分市民佩戴安全头盔文明出行。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制图 伍丁群(AI合成)

制图 伍丁群(AI合成)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的激增带来了交通拥堵、事故频发、停放困难、充电安全隐患等一系列问题,特别是涉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比例显著提升,对市民安全出行和城市交通管理造成影响。“加强电动自行车规范管理迫在眉睫。”在业内人士看来,提高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规则意识、强化源头安全监管、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驾乘电动自行车出行,请佩戴安全头盔”“无非机动车道的,要自觉靠右行驶”……一场“大兵团”联合整治行动日前在惠州火热展开,重点对电动自行车无牌无证、不按规定车道行驶、未佩戴安全头盔等交通违法行为进行严管严查。

《惠州市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日前挂网,面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建议,力求通过销售、登记、通行、停放等方面一系列创新与人性化管理举措,构建一个更为安全、高效、和谐的城市交通环境。

A

交通违法怎么预防?

实行系统性管理措施,提高群众安全规则意识

我国是电动自行车生产、消费大国,2023年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动自行车4228万辆,全社会保有量高达4亿辆。电动自行车以其经济、便捷等特点,成为广大群众短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从上下班到送外卖,从购物买菜到接送孩子,电动自行车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然而,部分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安全、规则意识淡薄,不按规定车道行驶、闯红灯、逆行、不佩戴安全头盔等交通乱象广受诟病。

市区合生大桥是很多人上下班必经之路。记者日前在合生大桥北桥头红绿灯路口发现,个别电动自行车在拐弯处横穿机动车道,更有驾驶人为图方便,直接在机动车道上混行通过。

“每天经过这个路口都提心吊胆,下班高峰期,三五成群的电动自行车扎堆穿过,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撞到。”市民杨子瑜家住江北碧水湾小区,每天下班都要从这里经过,电动自行车在机动车道随意穿行的现象让她感到“如履薄冰”。

不佩戴安全头盔等违法行为也时有发生。日前,在市区东湖西路与东坡路交会处,短短几分钟,记者就发现多位车主没戴头盔,而头盔就挂在把手上。“想着距离不远,忘记戴了。”市民戴先生不好意思地说。

近年来,经过形式多样、常态化的宣传教育、严查严管,我市电动自行车通行秩序明显好转,安全头盔佩戴率超过80%。为何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还时有发生?

“大多数电动自行车驾驶人没有经过专门培训,所以安全意识、规则意识淡薄。另外,违法成本太低,不少车主即便违法也无所谓。”市民张帆是一名交通安全志愿者,经常参加交通安全宣传活动,他对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深有感触。

惠州交警分析,从现场查处的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情况来看,驾驶人贪图方便,交通安全、规则意识不强,是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的主因。

“无规矩不成方圆。”张帆认为,治理电动自行车交通乱象,还是要从建章立制入手,通过实行系统性管理措施,让电动自行车驾驶人逐步养成安全、文明出行的好习惯,从而预防和减少各类交通违法行为的发生。

为此,我市将出台相关措施给电动自行车扎紧制度的“篱笆”。从《管理办法》不难看出,惠州将采取系列措施规范电动自行车上路行驶,比如明确驾驶人年龄限制、安全装备要求,强调佩戴头盔、禁止手持电子设备行驶等行为。

“不戴头盔罚50元,这个力度挺大的。”来自广东恩平的陈女士认为,惠州对电动自行车驾乘人员不戴头盔行为的管理还不够严,“在我老家,只要发现就顶格处罚,还奖励拍照举报的市民,没几天很多车主就养成戴头盔的习惯了。”

B

源头安全如何监管?

打非治违倒查追责,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

快递、外卖等平台从业者驾驶电动自行车违法,驾驶拼装或非法加装、改装电动自行车上路行驶,也是广大市民关注的焦点。

今年5月初,市民刘先生驾车由金迪星苑内部道路右转进入金榜路时,一位快递小哥沿人行道逆行与他的车辆发生碰撞,造成快递小哥受伤、车辆受损的交通事故。“快递小哥急急忙忙,确实容易发生事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司机、行人对快递员、外卖员骑电动自行车不按规定车道行驶、逆行、看手机等违法行为有不少意见。

为何经常出现这种情况?“时间太紧了,很怕耽误事扣钱。”外卖小哥李师傅说,外卖平台对送货时间有考核,尤其晚高峰,有时单量大、出餐慢,他们就需要在路上抢时间。“超时一点会扣3~5块,最高扣8块,送一单也就赚5块钱,超时意味着这单基本不赚甚至赔钱。”

除了平台对配送时间有限制外,接单量过大也是骑手交通违法的原因。多名外卖骑手告诉记者,光接一个订单,时间是足够的,但不少外卖员为了多赚点钱,会选择目的地较近的多单一起接,配送量一叠加就容易面临超时风险。

“这种情况仅靠骑手自律还不行,企业也要加强安全监管,从源头上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市民张超干过一段时间外卖配送,他对此深有体会。他希望平台加强骑手安全培训,合理确定配送时间和路线。

对此,《管理办法》也提到,使用电动自行车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应当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其中包括组织驾驶人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等培训、考核,合理确定配送时间、路线等标准和要求,督促驾驶人规范佩戴安全头盔等。

拼装或非法加装、改装电动自行车的违法行为,主要集中在加装或更换高功率电池提高时速,以及加装车篷、遮阳伞、手机支架、灯光等外部设施,殊不知这样会改变电动自行车的性能,严重影响车辆操控和稳定性,存在很大安全隐患。

“我的电动车从48V铅酸电池改装成了80V锂电池,车速更快,电量更持久,但确实不安全。”市民小黄改装过自己的电动自行车,后来因车速快发生事故,改装车被交警查扣,这让他深受教育。

“有些电动车销售点或维修店可以改装或者更换电池,遮阳伞、车篷、手机支架要从网上买。”小黄认为,杜绝拼装或非法加装、改装电动自行车等违法行为,最重要的还是从源头管起。“如果没有市场经营行为,个人想改装也找不到地方。”

4月28日,国务院安委办召开视频会议,部署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行动,其中就要求各地各部门对电动自行车“线下”经营网点、维修店铺和“线上”电商平台进行打非治违,加强溯源倒查追责,问题严重的企业要列入失信名单等。

“不少电动自行车看起来合规,但座包下面还是给非法改装、拼装预留了空间。”我市有关部门介绍,根据《管理办法》,在本市行政区域内销售的电动自行车及电动自行车充电器、蓄电池、电动机等零部件,应当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并鼓励电动自行车销售者实行带牌销售。同时,禁止销售拼装、非法改装和加装的电动自行车。提供拼装、非法加装、改装电动自行车服务或销售拼装、非法加装、改装的电动自行车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处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日前,惠州消防救援联合公安交警、市场监管等部门,对辖区电动自行车销售点开展检查,排查在售电动自行车50余辆,发现存在改装隐患电动自行车3辆,及时移交给相关部门作进一步处理。

C

道路交通怎样保障?

科学规划建设非机动车道,打造合理城市交通体系

受客观条件限制,惠州部分道路未设置非机动车道,道路两侧非机动车停车位不足,很容易造成电动自行车交通乱象。

记者日前在市区鹅岭北路看到,道路两旁的人行道上时有电动自行车通行,由于一些车辆车速较快,过往行人不得不尽量避让。“说实话,我们也不想开上人行道,但是没办法。”对此,不少电动自行车车主表示很“委屈”。

车主张文静认为,惠州市区不少道路没有专门的非机动车道,或者非机动车道太窄,想超车必须拐到人行道或机动车道上去。“道路没有非机动车道的,虽然可以靠右行驶,但在机动车道上与小车抢道,总是让人感到不安全。”

记者走访市区东江大桥(往江北方向)发现,不少电动自行车要跨过一个机动车道才能走到非机动车道,上下班高峰期,电动自行车在川流不息的车流中穿行,险象环生。“他们就在车道中穿来穿去,我们也很害怕,电动自行车上桥路线是不是可以再优化呢?”小车车主何铭说。

不仅如此,记者走访市区佳兆业、华贸、永旺等商圈时发现,虽然每个商圈都有专门停放电动自行车的区域,但车位远不能满足需求,停放到人行道甚至机动车道上的现象还是较为常见。

市区东湖花园六区北门是临街商铺,也是周边市民吃早餐和买菜的集中区域。日前一早,记者发现其人行道上停放了整整2排电动自行车。“能接受,过了高峰期车会少点。”东湖六区居民张女士说。

电动自行车数量快速增长与非机动车道不足、停放空间有限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

长期关注城市管理的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蔡仕谦认为,要科学规划建设非机动车道,引导电动自行车有序通行,减少电动自行车与机动车、行人之间的冲突。“这个办法如果能够落地,意味着惠州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更加注重各类交通工具的需求,有助于打造更加科学合理的城市交通体系,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

加强非机动车道、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充电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各地做好电动自行车治理工作的一大重点。交通与发展政策研究所(ITDP)中国区副主管李珊珊长期致力于推广全球可持续和公平的交通系统,她表示,规划非机动车道时首要考虑的是安全性,确保非机动车道的宽度和安全设施;此外,要保障非机动车道的便利性和连续性。对于缺乏非机动车道的道路,各地相关部门应进行详细的道路及交通流量调研,合理分配道路空间,并进行停车管理规划。“建议制定国家强制性的电动自行车停放和充电场所安全设计规范,并由地方管理机构监督执行。”

《管理办法》提到,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将非机动车道建设纳入道路发展规划,将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纳入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规划,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场所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并组织实施。

记者了解到,我市在解决非机动车道易发问题上也有创新之举。例如,针对路口右转辅道大型车辆因视觉盲区易与非机动车发生剐蹭问题,惠州在重点路口设置了“右转危险区”警示标识,非机动车事故发生率明显下降。

专家观点

蔡仕谦(惠州学院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创新开发管理平台 打造安全出行环境

“电动自行车出行经济、轻便、快捷,能满足短程出行需求,备受市民青睐。”蔡仕谦认为,电动自行车在便民的同时,对公共交通秩序与交通安全管理也提出诸多挑战,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管理投入,回应市民关切,保障市民安全出行。

蔡仕谦认为,《惠州市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办法》的出台,能够对电动自行车行驶乱象、乱停乱放等问题的解决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要确保规定落地生效,切实做到严格执法、开展充分的公众教育、进一步完善设施,并建立有效的反馈和申诉机制,让市民及时反映问题和提出建议,进而保障《管理办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搭建形成一个由政府部门牵头,社区、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机制平台,提高治理效率和效果,共同打造电动自行车安全出行的环境。”

“随着科技的创新发展,电动自行车的管理也可以从‘人防’向‘技防+人防’升级。”蔡仕谦建议,惠州可创新开发统一的电动自行车管理信息平台和手机APP,上线信息推送、拍照举报、意见反馈、教育培训等功能,并链接我市智慧城市监控系统,自动识别和处罚违规行为。“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和分析车辆使用数据,可以预测高风险区域和高峰期,辅助部门进一步精准完善配套设施,优化管理措施,有效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水平。”

他山之石

浙江推动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一件事”集成改革

上线电动车治理数字化系统

穿梭于街头巷尾的电动自行车,因其经济、便捷、环保等特点,已进入千家万户,其综合治理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性问题,涉及多个环节、多个领域、多个部门,全链条、智能化的监管成为关键。

2021年,浙江省推动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一件事”集成改革,上线电动自行车治理数字化系统“浙江e行在线”,全面实行“一码统管、以芯智控”,从生产、销售、登记、骑行、充停、维修、回收7个环节入手,打通了公安、消防、环保、交通、住建等10多个系统,集成了22项业务,汇集了上千万条数据,实现全链条闭环管理。

例如,生产环节打造“混合编码”应用场景,生产企业根据车架号、蓄电池序列号等唯一性标识对合格产品进行赋码,构建“来源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究”的数字化监管追溯链;销售环节打造“标配销售”应用场景,确保销售的车辆、蓄电池等符合国家标准和CCC强制性认证要求,有效防止“道具电池”现象。

在骑行环节,打造“文明骑行”应用场景,通过卫星定位系统对电动车的精确位置、速度实时监控,实现多种违法行为的精准监测和数据采集,有针对性地进行违章布控,通过现场劝导、平台宣传教育等方式有效规范骑行行为。

在充停环节,通过对电动车精确定位与温度采集,实现电动车火灾预警;终端内置高灵敏度加速度传感器,实现上楼充电预警。回收环节则打造“闭环回收”应用场景,与公安交管部门同步数据,实现车辆注销、资源回收闭环管理。

自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一件事”集成改革落地后,浙江全方位守护电动自行车出行安全,有效控制和减少电动自行车安全事故发生率。

策划 惠州日报记者张旭华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刘豪伟 袁畅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冯丽均 邱若蓉 刘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