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仲恺高新区与安龙县共建的瑞龙产业园。

普安茶产业园。

惠州企业在安龙注册成立公司后打造的悬崖酒店。

工人在晴隆县龙发服饰有限公司生产服饰。

上:贵州惠兴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下:黔西南凯源鞋业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加工鞋面。

码上看视频

扫码看长图
2024年6月3日,坐标定位在贵州黔西南望谟县。
黔西南凯源鞋业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在新生产线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包边、锁结头、打花结……经过20多道工序后,一对鞋面正式成型。
一个多月后的7月15日,这批鞋面按计划抵达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接过鞋面的凯源鞋业总部——惠州龙源鞋业有限公司将其加工制作为成品女童鞋,销往美国、丹麦、瑞典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一头在大山里。每年有约70万双鞋面从望谟运到千里之外的惠东,产值700万元,解决了50多人的就业。这些人中,绝大多数是刚刚摆脱贫困、对美好生活无限向往的搬迁群众。
一头在大海边。“惠州总部+黔西南基地”的模式,是惠州龙源鞋业有限公司在东西部协作重大部署中的责任担当,也饱含着企业董事长林小虎对贵州的记忆和情怀。
林小虎出生在贵州,6岁时随父母迁居香港。长大后他继承父业,让3次濒临倒闭的企业扭亏为盈,一步一步发展成如今惠东鞋业领域领先的企业。2021年,企业响应东西部协作号召,选择在黔西南最后脱贫的望谟县建基地,探索资源互补、共同发展的路径。
从大海边到大山里,2021年以来,194家惠州企业在黔西南落地生根、发展壮大,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山海情”,成为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巩固拓展协作成果的中坚力量。
产业协作,双向奔赴,协同发展,美好图景正在粤黔两地徐徐铺展。
开枝散叶
从星星点点到遍地开花,惠企入黔开启协作新征程
产业协作,不以山海为远。
惠州和黔西南相距1100多公里,2021年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开启前,两地经贸交往算不上频繁。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在黔西南投资兴业的惠州企业仅有87家。
2021年以来,在两地党委政府的牵线搭桥下,一批批惠州企业走进黔西南、了解黔西南。
“这边用工成本是惠东的八成,电价是惠东的七成,厂房租金也有优惠,对制鞋这种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很有优势。”2021年,惠州龙源鞋业有限公司走进望谟县成立了凯源鞋业,厂长陈廷福的账算得很细。
广东是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开放程度高、经济活力强、科技创新领先。
贵州作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手握政策优势,坐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
乘着东西部协作的东风,越来越多的“凯源鞋业”,通过“广东企业+贵州资源”模式,跑出了东西部产业协作“加速度”。
——2022年4月,由惠州企业和贵州企业共同出资成立的贵州薏粮醇酱酒有限公司落户兴仁市,目前已完成硬件设施建设,正在进行设备调试和工程验收。该公司以当地薏仁米为原料酿造酱酒,正酝酿着一个年产值6亿元的酱酒产业。
——2023年3月,惠州市永记食品有限公司在册亨县成立公司、建设厂房,与当地的农企、合作社、农户建立了合作关系,收购当地猪肉、禽肉等进行深加工,初步实现“惠州品牌+册亨基地+广东市场”的对接。
——2023年8月,仲恺高新区与安龙县共建的瑞龙产业园正式开园。“预计园区可引进20多家企业,为当地提供就业岗位6000多个,总产值约10亿元,实现税收约1.3亿元。”瑞龙产业园招商负责人朱祠瓒说,目前园区已签约4家企业,接下来将依托安龙县资源优势,将园区建设成为珠三角产业转移聚集地和两地合作平台。
……
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一条条产业链形成并延长,越来越多的惠州企业进入黔西南落地生根、开枝散叶。
这不是简单的产业转移,也不是单向的要素流动,而是东西部产业协作的积极探索,两地谋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不断壮大
从向下扎根到向上生长,串起共富产业链
一根铝棒,见证产业协作壮大。
90%的铝液+10%的再生铝,经过高温熔炼、深井铸造、锯切处理等工序后,一根铝棒就生成了。在贵州惠兴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用叉车将一捆捆铝棒装车,准备发往广东。
“我们就是冲着兴仁的铝液资源和用电优势来的。”惠兴公司总经理杨法华说,公司由惠州的广东金迈思科技集团联合佛山几家铝业、门窗公司合资成立,依托兴仁上游铝液就地加工铝棒,可大幅降低生产成本,也延长了当地铝产业链条,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兴仁市是全国200个重点产煤县(市)之一,随着煤炭市场遇冷,“一煤独大”好景不再。近年来,兴仁市将煤电铝一体化确定为主导产业,吸引以铝为中心的上下游企业落户当地。
“企业引进来,就要让它落下地、扎下根。”兴仁经济开发区党工委负责人说,不单惠州企业,来兴仁投资的客商都是“贵人”,政府就是要尊商、重商、亲商,做好“贵人服务”,给予企业“最惠”待遇。
得益于政府支持,惠兴公司于2023年3月投产后,逐步提升产能,加快发展步伐。“我们正在规划二期工程,计划生产光伏板、铝支架等,将铝产业链向着精深加工延长。”杨法华预计,公司今年可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利税约4500万元。
与惠兴公司“延链”不同,黔西南州速造服饰鞋业有限公司2021年落户望谟县后,因地制宜生产民族服饰,在新赛道闯出“新天地”。
刚到望谟时,该公司总经理邱明发现当地布依族服饰很有特色,就穿上民族服饰直播卖鞋。“鞋没卖多少,网友却看中了我身上穿的民族服装。”从中嗅到商机的邱明转而做起了民族服饰的生产销售。
找准定位,明晰方向,路子越走越宽。
邱明投入100万元建设服装生产线,改良传统布料,设计、生产布依族、壮族、水族等民族服饰。他还创立了自己的服饰品牌,利用直播、网店、线下专卖店和加盟店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迅速扩大市场,“去年销售额是300万元,今年的目标是2000万元。”邱明不仅干劲满满,对未来更是信心满满。
信心爆棚的还有吴宇辉。2022年,他将惠州荔枝带到册亨县,并成立三百颗(贵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经过3年精心培育,今年小部分荔枝挂果了。2022年种了100亩,2023年扩种200亩,2024年计划再种200亩……吴宇辉逐步扩大荔枝种植面积,还带动周边村民一起种植,“我们正在携手书写惠州和黔西南的‘美荔传说’。”
黔西南大地上,一个个项目蓬勃生长,串起共富产业链,激活发展满盘棋。
带动发展
从波澜不惊到一池春水,协作共赢动能澎湃
家门口就业,是大多数山里人家的梦想。
家住望谟县的岑平飞,多年前一直靠丈夫在沿海地区务工维系全家生计,虽然摆脱了贫困,但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凯源鞋业入驻蟠桃园安置区后,岑平飞和许多当地妇女一样,实现了平生第一次“长期就业”。
“我是2021年12月22日来鞋厂打工的,现在一个月能赚3000元左右,既能兼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真的太好了。”因为对这份工作的喜爱与珍惜,岑平飞清楚记得自己第一次在家门口上班的日子。
“这几年我们为当地培养了近300名工人,平均工资约3000元,手脚快的熟练工一个月能挣5000多元。”陈廷福说,公司订单充足,用工需求大,目前还在持续招工。
顾家庭、学技能、稳就业、保增收,这是惠州企业落地生根后,给黔西南群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带动全县农民致富”,在惠州与黔西南协作共建的册亨县魔芋现代农业产业园里,一块标语牌十分显眼。
这句标语正一步步从愿景变为实景。
贵州采悦魔芋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占腮慧介绍,公司2021年从惠城区来到册亨县,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方式,带动当地种植魔芋3000多亩,每亩纯收入可达五六千元。今年1月18日,魔芋加工厂投产,预计今年生产加工鲜魔芋约7000吨,年产值3000多万元。
从一产到二产,小魔芋开始释放“大魔力”。
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册亨县正逐步建立集魔芋种植、加工、科技研发于一体的产业链,每年带动当地群众务工10000多人次。
一批批惠州企业入黔,不仅带来了资金、项目和就业岗位,推动产业发展促进百姓增收,还带来了先进的理念,激活当地开放发展的“一池春水”。
黔西南州旅游资源丰富,但部分旅游产业门类的成熟度并不高。如何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用好自然珍宝、文化瑰宝,全面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粤黔协作推动安龙国家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公园景区实现“重生”,作出了一次有益探索。
近年来,因资金投入不足、管理粗放等原因,这个景区的经营越来越难。2022年2月,在仲恺高新区和安龙县的支持下,惠州企业注册成立安龙县世纪投资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接手托管,开启安龙国家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公园的盘活之路。
升级改造湿地观景栈道、露营基地等配套设施,推出飞拉达、皮划艇、探洞等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将溶岩美术馆改造成独具特色的悬崖酒店……该公司总经理魏红平介绍,2023年7月,安龙国家山地户外运动示范公园景区焕新开园后,吸引国际、国内赛事纷纷落地,游客纷至沓来,景区又联动周边村庄拓展扎染、拓印等旅游体验项目,走出了一条山地特色旅游产业发展之路。
“我们的村庄变成了景区,山地变成了公园,村民的思路也活了。”安龙县笃山镇梨树村党支部书记王凡说,村民开民宿、办农庄,经营超市、卖土特产,赚钱路子多了,生活越来越好。
协作谋发展,携手奔共富。3年来,惠州和黔西南产业协作全面开花、硕果累累,弹奏出产业发展共赢的美丽音符,不断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格局。
我在一线
◉惠州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广东省粤黔协作工作队黔西南工作组组长,挂任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谭冠军:
发挥好纽带作用,助推两地产业协同发展
产业协作是东西部协作的重中之重,是为当地“造血”、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头戏”。
黔西南州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生态良好,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常年平均气温为16℃,属于公认的世界黄金气候生态带,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资源。
黔西南工作组积极做好靠前服务,主动对接政企,“种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努力推动解决项目落地“最后一公里”问题。一方面,主动对接两地招商、投促、工信、农业农村等相关职能部门,配合黔西南州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引资,打造“7+1+2”共建产业园区,以产业合作项目推动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黔西南州生态气候资源和多民族文化资源以及“中国四季康养之都”优势,依托惠州的生命健康产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户外运动、食品药品、医疗保健等康养产业,促进文旅、体旅、康旅、农旅、桥旅等深度融合。接下来,黔西南工作组将继续发挥好纽带作用,助推惠州和黔西南两地产业协同发展。
专家点评
◉贵州财经大学绿色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产业经济学硕士生导师张洪昌:
产业协作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东西部产业协作是在国家新发展阶段解决区域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探索与重要途径。建立对口协作关系以来,广东惠州诸多企业不断落地黔西南,以当地优质特色资源为着力点,挖掘发展众多特色产业,形成“惠州企业+黔西南资源”协作模式,助力黔西南州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黔西南州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抢抓发展机遇,与惠州联手打造“7+1+2”共建产业园区,为企业入驻牵线搭桥,创建优质的营商环境,积极挖掘当地优质资源,筑牢产业协作根基,逐步健全产业链条。“一根铝棒”延伸铝产业链,小魔芋的“大魔力”等优秀案例都是两地因地制宜开展产业协作的深刻体现。精准高效的产业帮扶,切实有效增强了黔西南州发展的“造血”功能,为黔西南州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进一步推进产业协作发展,还需努力拓宽视野,充分发挥双方优势,整合资源要素,强化创新赋能,共同绘制产业链图谱,健全完善招商机制,推动两地在产业培育、园区共建、精准招商等方面合作走深走实。通过持续深化东西部产业协作,两地必定能在优势互补中共进共赢,以高水平产业协作为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惠州市委党校科研部主任、经济学博士黄忠平:
持续深化产业协作携手共富
先富带后富,不是简单给钱给物,关键要形成可持续创富的产业,确保共同富裕建立在发展基础上。
惠州市场主体多、机制活、内外循环畅通,黔西南资源人力富集、成本较低。近年来,两地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以“总部+基地”“市场+基地”“研发+生产”“品牌+生产”等形式持续深化产业协作,既带动了西部地区发展,又拓展了东部地区腹地,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粤黔“山海同心 携手共富”的产业协作实践,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格局有启示。
未来可通过托管、共建园区等形式创新产业协作模式,探索科技成果跨区域转移合作模式,引导更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高载能行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向满足其发展条件的地区转移。
记者手记
产业兴百姓富,幸福生活更有奔头
再次遇到吴丹,看到她满脸的自信,很是惊喜。
去年在望谟县采访吴丹时,她还是个普通工人。作为2021年底进入凯源鞋业的第一批工人,已经42岁的吴丹没进过厂,不懂技术,更不懂管理,对未来一片茫然。
那个时候,我们看到,技术人员手把手地教,吴丹学得很认真。后来,她的技术越来越熟练,月工资也从原来的1000多元涨到4000多元。今年3月,她被提拔为班长,成为指导新手的师傅了。
吴丹的故事不是特例。随着粤黔协作不断走深走实,越来越多的粤企入黔投资兴业,将贵州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土地等优势与广东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优势深度融合,实现发展共赢。
我们欣喜地看到,落地黔西南州的协作企业也在努力扎根生长,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当越来越多的“吴丹”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就业持续增收,吴丹的蜕变也不再是简单的个人际遇变化。当政策的、协作的风从海向山拂来,每个人都深感暖意,山海同心、携手共富,就具备了更加宏阔的时代内涵。
好产业好就业内心安稳笑容更甜
这是一张生活安稳内心踏实的笑脸。
在黔西南凯源鞋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熟练操作缝纫机的搬迁脱贫妇女岑平飞内心的安稳写在脸上。2021年12月22日,曾无数次担心没有了土地收入如何养家、干完这单零活下周又在哪里有钱挣的她,在家门口获得了这份稳定的工作。
第一天上班的日子她始终记得,从家到公司骑电动车也就十多分钟。从培训上岗到熟练工人,做好的鞋面发回惠州总部,岑平飞不会想到,她加工完成的女童鞋穿在了外国人脚上。家门口这份收入稳定、有成就感的工作,让她的笑容透露出满满的自信与幸福。
这是一张满是生活憧憬的笑脸。
在惠州与黔西南协作共建的册亨县魔芋现代农业产业园里,给魔芋加工厂机器“洗澡”的村民韦成敏问记者:“我家5亩土地流转给产业园,现在我又到这里务工,在自家的土地上劳作,在工厂里操作机器,那我是农民还是工人?”这个疑惑,逗得大家开怀一笑。
“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一张张笑脸正是东西部协作利好政策的具象化。大海边,奋斗自强的惠州人,积极响应号召,奔赴大山;大山里,得益于好政策的黔西南人,正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东部好技术、西部好资源。我们期待,乘着东西部协作的东风,两地携手并进,产业协作的领域更宽、方式更多、范围更广,“友谊果”越结越大,“共富曲”越唱越响。
数说协作
●惠州联手黔西南州打造“7+1+2”共建产业园区(即7个县级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州级新材料共建工业园、2个县级优势产业共建产业园)。其中,普安茶产业园建设提速提效,直接带动当地茶产业实现年产值17亿元,成为该县支柱产业。安排东西部协作资金2000万元,支持黔西南高新区打造百亿级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集群
●3年来,惠州协助黔西南州引导入园企业78家(含增资项目),实际到位投资65亿元;共协助黔西南新增引进落地企业194家(含增资项目),实际到位投资114.3亿元
策划统筹 张旭华 龙 波
采访统筹 戴 建 罗 康
编辑统筹 杨振辉 盘 科
毛扬周 黄 莹
视频统筹 李松权
本版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张旭华 戴 建 刘建威 陈春惠 李松权 张艺明
梁小曼 徐思雁
■黔西南日报记者:黄 莹 房泰安 赵漫漫 邓忠胜 岑 亚 刘 超
总 策 划 王昆发 许新晓
总 统 筹 查必芳 卓炬明
于 泽 李朝荣
刘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