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陂红女英歌队在认真排练。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码上看视频
红女敢担当勇奋斗的精神是麻陂镇的文化IP,英歌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麻陂红女英歌队的成立将两者有机结合、自然融合。两种文化从邂逅到融合,相互碰撞会有怎样的惊艳?日前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带你一探究竟。
两种文化在创新中融合发展
每天下午下班后,在麻陂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前,总有一帮女青年在认真训练。她们踏着铿锵鼓点,摆动手腕,手中的英歌槌有节奏地敲打着,舞姿轻盈、脚步轻快活跃。盛夏时节,太阳炙烤着大地,地板热浪逼人。不一会,她们就已汗流浃背。从5月到8月,从初夏到盛夏再到初秋,一练就是3个多月,这样的练习仍将持续。
从零散到一个有机整体,从文化的对碰到融合,从一窍不通到熟练掌握要领,从扭捏害羞到自然绽放……这是汗水的浇灌,是坚持的结果,更是文化交融的体现。而今,每每麻陂红女英歌队排练总会吸引不少周边群众前来观看。街坊们纷纷对这些英歌“花木兰”投来羡慕和赞许的目光,仿佛当年修筑红女水库的那帮“女将”又出现在大家面前:“动作虽柔,但带着力道,刚柔并济,很飒!”
“曾经我们也收到过许多异样的眼光。”麻陂红女英歌队负责人说,刚开始时,很多人觉得英歌舞是潮汕文化,并非本地的客家文化,学习与传承别人的文化有点不务正业,“但是我们并不是盲目照搬,而是在努力寻找我们红女敢担当勇奋斗的精神与女子英歌的文化契合点,让两种文化在创新中融合发展、有机统一。”
“红女”在麻陂有着特殊的意义,是不屈的象征。60多年前,麻陂大部分男性劳动力都被调往石坝镇建设黄山洞水库,因此在麻陂建设另一座水库的重任,就落在了妇女的肩上。那时,1000多名麻陂妇女日夜奋战,用肩挑、用手扛,用柔弱的身躯历时2年多修筑了库容量近600万立方米的红女水库,当地妇女“听党话、敢担当、勇奋斗”的精神传承至今。
英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发扬中,女子英歌队独树一帜,也颇有一份不羁:“谁说女子不如男!”麻陂红女英歌队负责人说,深究文化根源,女子英歌与麻陂巾帼修水库时敢担当勇奋斗的精神实属同源。英歌舞是潮汕地区特有的民俗舞蹈,最初只有男子表演。女子英歌队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初,经历数次消失、重建,直到近年火爆“出圈”,展示了潮汕女子的精神风貌。这与麻陂巾帼修水库时敢担当勇奋斗的精神十分相似。
以红女为媒,将红女敢担当勇奋斗的精神与女子英歌相融合。不屈与敢于奋斗精神的注入,让麻陂红女英歌队这一惠州首支女子英歌队从成立伊始便有了当地文化的根与魂,而不是为了标新立异。
通过排练发扬敢担当勇奋斗精神
越练习,越熟练,对麻陂镇红女敢担当勇奋斗精神的理解也越深入。
麻陂红女英歌队负责人说:“刚开始练习时,有些人投来异样的眼光,质疑我们是否能够练好。”大家以修库筑坝的红女为榜样,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流汗更不放弃,每一次排练都不断总结,在总结中不断进步,用实际行动来证明“我们能行”。
队员何锶锶于2021年考入麻陂镇人民政府。她说,一上班就听说了红女故事,从那时起慢慢了解她们的精神。在麻陂镇,红女广场、红女水库、红女大道……这些元素随处可见。耳濡目染中,红女敢担当勇奋斗的精神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她。在麻陂红女英歌队中,她是头槌,责任更大一些。天气炎热,排练有些辛苦,但她从未想过放弃,如今已熟练掌握要领。
李淑怡是麻陂本地人,听着红女故事长大。她于2022年起在麻陂镇人民政府上班。在工作中,她更加体会到红女敢担当勇奋斗精神的重要与可贵。她是令旗手,与何锶锶一样是队中的主力之一。排练以来,她一遍遍地练习,在家还自己加练。“通过排练,大家对红女这一文化IP有了更深入的体会,也理解了这种精神与女子英歌的契合点。”她们表示,坚持练习是大家以实际行动传承与发扬这种不怕苦的精神。
在英歌舞结束时,麻陂红女英歌队的队员利用跑位排出“红女”两个大字,这是对红女敢担当勇奋斗精神的赞誉,也是把这种精神传承好的决心。带着这份决心,麻陂红女英歌队的队员们将加强训练,带着红女文化IP火爆“出圈”。
惠州日报记者李燕文 通讯员麻陂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