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慧忠。

张继友。

罗丽红。

邓海泽。

何宇胜。

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
他们,以精湛的医术为刃,斩断病痛的侵袭;以高尚的医德为灯,照亮患者心灵的黑暗;以贴心的服务为桥,连接起生命与健康的彼岸。
今年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主题是“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在这个充满敬意与感恩的节日里,记者深入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惠州六院”),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那些默默无闻却光芒万丈的医者身影。他们用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和贴心的服务,筑起生命的防线,诠释“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让爱与希望在这里绽放。
放射科主任 吴慧忠
在医学影像中搜寻“希望之光”
在黑白的光影世界里,敏锐捕捉每一个“疑点”。在一张张黑白胶片、一帧帧无声图像中,惠州六院放射科主任吴慧忠三十年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火眼金睛”发现病灶,为临床医生明确诊断提供依据,帮助患者恢复健康,重燃生活希望。
医疗界流行这样一句话:“诊断治疗,影像先行。”
医学影像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精准定位、精准定量、精准定性、疾病分期、预后判断及疗效评估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患者“看病”、临床医师诊疗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其作用类似于侦察兵。
1994年从广州医学院影像学专业毕业后,24岁的吴慧忠进入了惠州六院的前身惠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将青春注入影像事业,用心服务好每一位患者,精心诊断每一张影像片子。
在放射科的办公室,吴慧忠身穿整洁的白大褂,鼻梁上架着一副半框眼镜,镜片后是一双充满睿智与温和的眼睛,洞察每一个细微的医学影像细节,传递对患者的无尽关怀和理解。
办公桌上放着两个屏幕显示影像片子,在吴慧忠眼里,这些医学影像片子“会说话”,通过黑白语言,倾诉身体中的病症。他犹如一名“侦察兵”,在复杂的黑白影像间“突击”,于细微之处找出威胁患者身体健康的“元凶”。
10余年前,一名30来岁的男子阿明(化名),经常在进食后一两个小时内,出现胡言乱语的症状,且体重异常上升,被认为患有精神疾病。在家人的陪同下,这名男子辗转多家医院治疗,被诊断为患有胰岛素瘤。这种瘤是胰腺β细胞过度分泌胰岛素形成的,表现为低血糖症,患者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精神异常。
肿瘤切除是治疗胰岛素瘤的首选方法,但在手术过程中未发现阿明病灶的位置,进行术中B超检查仍然没有找到明确病灶,最后不得不缝合切口,待伤口愈合后出院休养。后来医院新购了一台当时最先进的CT机,阿明再次到医院做了检查。
吴慧忠仔细看了阿明之前的片子,再对比新拍的片子,最终在胰头钩突处发现了一个仅8毫米大小的病灶,相当于一只蚂蚁的大小,为阿明找到了胰岛素瘤的“元凶”。正是吴慧忠的这一关键发现,为外科医生的手术提供了关键指引,阿明再次进行了手术,切除了病灶,恢复健康。
放射科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医院不同的科室。吴慧忠说,从医30年,他一直在惠州六院工作,见证了医院和放射科的发展,从县级医院发展为三甲医院,放射科设备也更为齐全和完善。放射科是一门复杂、多交叉的学科,囊括“从头到脚”的多种疾病,要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才能更好地从影像片子中找到病灶,更要一直处于学习状态,才能提升诊疗水平,更好地服务群众。
ICU负责人 张继友
修炼内功守护患者健康
“今早测的血糖值多少?”“降下来了,才六点几。”在惠州六院ICU,张继友到住院病人床边查看血糖数据,询问患者阿霞的饮食和生活情况。“不要急,请相信我们,血糖一定可以控制好的。”面对因不了解病情而着急的患者,张继友耐心讲解糖尿病患者应注意的事项,并聆听每位患者的生活习惯,给予控糖建议。
几天前,阿霞住进了惠州六院ICU,因自行停止服用降血糖药物两个月,血糖值不断升高,出现了恶心呕吐、嗜睡、昏迷等症状,于是立即到医院住院接受治疗,在医护人员精心照料下,血糖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即将出院回家休养。
今年55岁的张继友是惠州六院ICU负责人,从医31年,“患者重获健康,是我最大的幸福”是他的医者仁心所在。他每周固定出诊两天、在病房工作三天,还出诊无假日门诊,未发生过医疗差错和医疗纠纷。院内每遇到复杂疑难的抢救病例,他总是随唤随到;出于对工作的热爱,他很少休假外出,近10年来每年从事临床工作50周以上。
多年以来,张继友深得患者信赖,十年、二十年一直找他看病的“老病友”比比皆是。上述住院治疗糖尿病的阿霞,就是这样的“老病友”,定期复诊的她“会想尽办法挂上张主任的号”。他视患者如家人,为了方便与患者之间的联系,张继友创建了病友微信群,与患者常年保持联系,耐心解答各种疑问,日积月累便成了患者口中的好医生。
在他看来,满足群众用最少的钱获得最满意的诊治才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最好诠释。因此,他在诊疗过程中问诊、查体细致入微,确保诊断准确,检查、检验降到最少,用最合适的药物,竭力让患者少“走弯路”,把患者的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人体的内分泌系统在调节机体代谢、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等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糖尿病在内分泌科的疾病里属于比较常见的疾病,当前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原本常见于老年人的2型糖尿病,如今也有越来越多年轻人患上。在临床工作中,张继友发现很多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不足,让他非常着急。
“当医生的确很累,但再累也要认真干,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将来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张继友说,无论何时,他仍会继续努力工作,希望利用自己三十余年来储备的知识,做一些科普视频、写一些科普文章,做一个医学科普知识的传播者。
中医科负责人 罗丽红
用“针”功夫传承中医药文化
她手法沉稳,眼神专注,手执银针,银辉在指尖闪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地扎入患者的穴位,犹如细雨渗入泥土,无声无息。小小银针在她的手里,游走于人体经络之间,效如桴鼓,立起沉疴,让患者的病痛很快有所缓解。
这般“飞针”场景,每天都在惠州六院中医科上演,身怀“针”功夫的人,正是中医科负责人罗丽红。
四年前,惠州六院成立中医科,大力推动中医科发展,发挥中医药在优势病种和优势环节上的作用,在门诊、病房等诊疗工作中导入中医会诊等服务,突出“中西医结合”综合运用。两年前,正在创“三甲”的惠州六院向社会招贤纳士,综合素质兼优的罗丽红成功应聘并担任中医科负责人。
在她的带领下,惠州六院这个最年轻的科室很快打响了名堂,逐步完善亚专科建设,开设了中医内科门诊、儿科门诊、妇科门诊和针灸推拿门诊等多个专病专业门诊,承担全院34个临床科室的中医会诊工作,在内外科常见病及多学科疑难危重病等方面发挥中医优势,切实为临床解决难题。
陈阿姨右肩膀疼痛,半个多月没法舒展,疼痛还影响了她的睡眠。为了缓解疼痛,她曾到私人诊所“按摩”,不料症状加重,在他人推荐下找到罗丽红医生求诊。详细检查后,罗丽红诊断她为右肱二头肌肌腱炎,于是进行肩三针及经络辨证取穴治疗。经过一个疗程的7次治疗后,陈阿姨的疼痛明显缓解,活动也有明显改善。
前来看病的患者都对罗丽红赞不绝口,她的医术通过口口相传获得了越来越多病人的信赖。罗丽红带领科室医师运用多种传统方法集中攻关颈肩腰腿痛症、关节炎及中风病等,重点解决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致力于使用价廉、疗效好的适宜技术解决患者病痛。
尤其是以罗丽红为主力的针灸推拿门诊,治好了无数沉疴顽疾和疑难杂症,具有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惠州六院中医科也从“冷门”科室变得炙手可热、“一号难求”。
步入杏林十余年,罗丽红勤耕不辍,精业笃行,凭借自己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一颗赤诚的心,为患者减轻病痛,带去希望与温暖,成为他们康复之路上坚实的保障。“中医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传承好、利用好是我们每一个中医人的使命和责任。”罗丽红说。
麻醉科医生 邓海泽
为每一次手术顺利“护航”
俗话说,开刀去病,麻醉保命。麻醉医生虽非操刀者,但日常工作也绝非“扎一针”那么简单,这背后的压力和风险是常人难以想象的。麻醉科医生就好比“幕后英雄”,以悉心细致的术前准备、术中监护、术后疼痛治疗等服务,为每一次手术的顺利完成“护航”。
回顾从医15年的经历,惠州六院麻醉科医生邓海泽说:“与其他科室相比,麻醉科很多时候像个‘陪衬’,很少能被患者记住。但救死扶伤并不一定需要鲜花掌声,患者‘术后醒来,生命体征一切正常’就是最有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时刻。”
“如履薄冰”是邓海泽成为一名麻醉科医生的最直观感受。十年前,一场普通的肿瘤切除手术,凭着职业的敏感,邓海泽发现这个患者的瘤体“不一般”——是嗜铬细胞瘤。这是一种起源于嗜铬组织的肿瘤,患者会有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头痛、心悸、出汗及代谢紊乱等症状。
受限于当时的医疗设备,术前并没有发现是嗜铬细胞瘤,术中患者血压突然升高,风险急剧增大……邓海泽冷静喊停手术,并及时调整麻醉方案,手术医生再进行下一步操作,最终手术进展顺利。事后,这个案例被反复讨论,同事们都很佩服他的精准与果断。
在医疗领域,80岁被认为是手术难度跨越的一个分水岭,90岁以上患者的手术有着更加难以想象的困难和不可预知性,常被认为是手术禁区。“医者仁心,有时候也会到禁区里闯一闯。”邓海泽说。
今年7月初,一位98岁高龄的老人,因胆总管结石伴胆管炎发作,继发急性胰腺炎入院,急需取净胆管内结石,疏通胆道才能根本性解决问题。可术前评估表明:患者超高龄,且合并较多基础病,麻醉存在极高的挑战和风险,可能面临感染性休克、肺栓塞、脑梗塞、呼吸循环衰竭等致命风险。
但这并没有让邓海泽犯难。为保障手术安全顺利实施,邓海泽详细了解患者身体情况,制定专门的麻醉方案,科室同事还进行了充分讨论。他带领麻醉团队为高龄患者手术麻醉、保驾护航,术中精准控制麻醉药物用量和时机,最后手术、麻醉、护理医疗团队密切协作,90分钟完成手术,让患者转危为安,家属感激不尽。
去年9月~11月,邓海泽赴贵州黔西南州贞丰县人民医院开展帮扶工作,开展13场业务学习和培训,通过规范围术期全麻用药、术后采用多模式镇痛,患者复苏时间由以往的78分钟缩短至35分钟,加快了复苏室周转及促进了患者快速康复。
他还将麻醉可视化技术留在了贞丰,从单一的阿片类药物走向多模式镇痛,减少了术后恶心呕吐症状的发生。
急诊医学科救护队组长 何宇胜
与死神赛跑的“生命卫士”
急诊医生是生命健康24小时的守护者。
在急诊医学科这个永远不会休息的科室里,必须有医生24小时严阵以待,时刻准备应对未知的危情。因此,苦与累也成了急诊医学科和急诊医生的代名词。惠州六院急诊医学科救护队组长何宇胜当了20多年“急诊人”,无怨无悔,默默奉献,将满腔医术、一腔仁心用在抢救患者、赢得更多宝贵时间的第一线。
救护车的呼啸声、担架的穿梭声、病人的痛苦呻吟和家属的焦急等待,是众人印象中的急诊医学科日常。这个医院危急重症病人最多、病种最复杂的地方,是诊治、抢救任务最多、最累的科室之一,需要过硬的业务技能和强大的心理素质。
曾经,何宇胜有机会转岗,但他放弃了,“这里很锻炼人,救人很有成就感”。在这里,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病人接踵而至,也源源不断地有“旧”病人转出。何宇胜凭借过硬的医学专业技术和急救能力,为许多人开辟了生命之门。
他深知作为危重患者被送来医院的第一站要承担多重责任,有的大出血,有的心脏骤停,有的瞳孔散大……门外是家属哀号哭泣的声音。何宇胜总能临危不乱,坚持一遍遍地心肺复苏,为患者找回呼吸与心跳……“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能轻言放弃,这就是急诊科医生的共性。”何宇胜说。
在急诊医学科,何宇胜目睹过不少急性心梗、脑梗的患者无力回天的场景,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离去,他觉得自己更有义务将急救知识传授给更多人,让大众掌握这项本领以便急时所用。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年来,他积极投入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利用休息时间,到惠阳市政广场参加惠州市红十字医疗救援志愿服务队惠阳区分队组织的急救知识培训活动,多次受邀到政府部门、企业工厂、学校、社区等进行科普授课,教授急救技能。
“急诊人有急诊人的情怀、急诊人的使命。”何宇胜不太会豪言壮语,只会用“冲锋在前”来彰显使命。2020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他主动请缨去惠州机场接回惠阳首例疑似病例。今年,在首届惠州马拉松赛医疗保障工作中,他也因贡献突出获得“首届惠州马拉松赛医疗保障突出贡献医师”称号。
统筹 梁洪浪 黄尉宏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黄尉宏 李芳娟 通讯员郭金璇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许文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