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精英汇聚 “头雁”效应引领医疗水平飞跃

2024年08月17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惠州日报记者周楠 摄

    陈志军团队在查房。

陈志军团队在查房。

    陈志军。

陈志军。

    王武龙与同事进行会诊和交流。

王武龙与同事进行会诊和交流。

    王武龙。

王武龙。

医生,是生命的守护者。从生命最初的一声啼哭到成长路上的磕磕碰碰,再到突如其来的病痛折磨……生命的全过程都离不开医生的陪伴与守护。

“救死扶伤,仁心惠民。”是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院”)的办院宗旨,也是办院实践。近年来,市一院以大医精诚为念,矢志利益苍生,聚力创建“八大中心”,学科群建设亮点纷呈。而学科的出彩,离不开一群默默奉献、医术精湛的医生们。他们以医术为笔、以爱心为墨,书写了一页页救死扶伤的惠民篇章。

2024年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节日主题是“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在医师节即将来临的温馨时刻,让我们一同走近市一院的两位优秀医生,倾听他们从医的初心故事,感受他们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

胸外科主任陈志军:心中有数 “胸”中有术

穿一袭白衣,在无影灯下一站就是数小时;握一把锋刀,在复杂胸腔内专注于做好每一个动作;持一颗仁心,在患者期盼中一肩扛起康复之责……在市一院胸外科,科室主任陈志军用一身精湛医术换来一个个患者康复。

从医二十三载,陈志军在胸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无数次生死较量手术中,他用自己的双手,解除了患者的病痛,挽回了患者生命。始终坚守在临床一线的他,用行动诠释着“大医精诚”的深刻内涵。

近两年,市一院以引进高层次人才作为专科发展的重要抓手,打造市一博士团队,通过“头雁”带动医院高质量发展,陈志军正是其中之一。

择一业而躬身笃行

陈志军的医学之路,始于一个朴素的期待。生长在农村的他,最初选择学医,更多是出于家人希望他大学毕业后工作、生活稳定的愿景。但学医后的陈志军,发现自己不仅拥有出色的动手能力,更对医学尤其是外科专业充满热爱。正是这份热爱,引领他走上心胸外科这条极具挑战赛道,并一路笃行。

手术台上无小事,每一刀都要精准无误,这是对患者的负责,也是对医生的要求。“手术台上不要有一个废动作。”陈志军一直牢记恩师的教诲,在术前做好精细规划,在术中精准仔细地操作,力求将每一台手术打造完美。

“做手术是病人对你莫大的信任,是把生命交到你手中。”陈志军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在他看来,每一台手术都是对生命的承诺,而医者的技术是履行这份承诺的最大保障。因此,他始终把患者放在第一位,不断学习,精进医术,给陷入绝望的患者及家属带去希望和慰藉。20余年医路生涯,他一直在临床一线,全身心投入到临床、科研与教学当中。从一名普通的住院医师,成长为如今的主任医师,陈志军始终站在医学前沿,向胸外科医学高峰发起冲击。

小切口解决大问题

从最初对医学的懵懂,到后来因热爱而专注于胸外科,陈志军始终将“减少创伤、加速康复”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他认为,每一次手术都是对生命的敬畏,而微小的切口是对医术的极致追求。为了更好地服务病人,掌握更多的微创技术,陈志军在从医期间不忘求学,顺利地完成了硕士、博士学业。

“我希望将手术尽量做小,从孔里面去看世界。”这句话是他作为一名外科医生的初心与使命。在他的带领下,市一院胸外科的微创技术再次迎来飞跃。从传统手术的开膛剖腹到如今微创手术的3~4厘米的小切口,技术的进步为患者带来更好体验和医疗效果。

今年7月份,一位患者因“检查发现右下肺结节1周”前往市一院胸外科就诊,其胸部CT显示,右肺下叶外基底段见部分实性结节影,大小约28mm×21mm,可见空泡、分叶、胸膜凹陷、充气支气管征象。在完成了术前评估后,陈志军团队为其精心设计手术方案,考虑肿瘤大小接近3cm,为尽可能手术根治,减少肿瘤残留同时减少术后手术疤痕,选择胸腔镜右下肺叶切除术。

这是目前国内外胸外科均已成熟开展的微创技术。术中仅需通过胸部2个小口就能完成靶肺叶切除。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前提下,进一步降低了手术创伤。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整台肺叶切除手术仅用时39分钟,术中仅有少量出血,最大程度降低了手术对受体的创伤。术中冰冻结果提示腺癌,陈志军团队更进一步清扫了肺门、纵隔淋巴结保证了肿瘤的根治切除。

当时这台手术在“岭南论术 胸有成竹”——大湾区胸外科手术联播周进行了视频直播。手术中,陈志军带领团队历时39分钟,仅用2个小口完成肿瘤切除,令不少收看手术直播的同行惊叹。

做学科建设的推动者

去年在市一院院长袁霞的力邀下,陈志军离开了工作二十余年的河南省新乡医学院,南下惠州加入市一院。短短一年时间,他迅速融入市一院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医疗团队,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科室每一个人。

他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令一些新技术迅速在该院胸外科生根发芽。在他的努力下,市一院胸外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患者前来就诊。“此前,有一个病人由于本地做不了手术而采取化疗,前后化疗化了六次。经过综合问诊,我认为患者尚具备手术指征,因此为其实施了手术。目前患者恢复良好。”陈志军表示,之前市一院胸外科受限于技术等原因,部分手术难以开展,导致很多患者要到外地就医,给患者就诊带来诸多不便。他称赞市一院从全国去邀请专家加入,以人才强院,技术兴院的思路正确。这不仅有效提升市一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让百姓在家门口便能享受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减少了就医奔波之苦,还能减少社保资金外流,有利于城市发展。

作为市一院胸外科的“领头雁”,陈志军积极引进新技术、新项目,推动科室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同时,他还注重团队建设,鼓励每位医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术业有专攻、精细化发展。此外,他积极筹建惠州市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并担任主任委员。据介绍,该分会将于今年9月21日正式成立,致力于做技术的分享与交流,以期带动惠州胸外科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发展,为惠州乃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择一事而笃行,专一行而成峰。多年的坚守与积淀,让陈志军在食管癌、肺癌以及肺结节、手汗症等领域的微创治疗上取得诸多成就,并在三期肺癌、中晚期食管癌的综合治疗方面有一定建树。在学术方面,他目前主持省厅级课题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专著4部。

人物档案

陈志军 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胸外科专委会委员,首都医科大学肺癌诊疗中心豫北协作中心副组长。

擅长胸腔镜下食管、肺、纵隔等良、恶性肿瘤的切除,肺袖状切除,肺结节的微创治疗(肺段、联合亚段切除术)及规范淋巴结清扫等微创新技术。

医者心声

“每一台手术都是一个孤品,医生术前必深思熟虑,力求每刀问心无愧,这是对患者最大的帮助。”

肿瘤放疗中心主任王武龙:医者术治病 仁者心救人

市一院肿瘤放疗中心主任王武龙,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也是患者心中的希望之光。在同事眼中,他是秉持“医者父母心”的好医生,是倾囊相授的“优秀教师”,还是清正廉洁的干部。

立志从医路 无悔奉献心

1998年,王武龙因对医者的敬仰选择医学专业,幼时独自去社区医院打针的经历,让他感受到医生的神圣,从那时起,从医的种子便在心中种下。大学毕业后,他开启见习生涯,经过两年摸索,坚定地选择了肿瘤放疗专业。在这条从医之路上,他从青涩的医学生逐步成长为经验丰富的主任医师和学科带头人,其中虽充满艰辛挑战,但也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

此前,他在包头一家三甲医院担当肿瘤学科带头人。早在2011年,31岁的他就因医院的信任开始主持科室工作。6年时间里,他将科室从最初的4名医护人员发展到近30人的规模,从单一的放疗科拓展为包含多个分支学科的肿瘤科,床位也从20张增加到40张。他的团队凭借出色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吸引了众多患者慕名而来。以至于病人最多的时候,床位使用率高达200%,该科室也因表现出色,连续5年出院患者人数排名前4名,10年内3次获评先进科室,得到了医院和患者的高度认可和赞扬。

然而,这份成就的背后是王武龙多年的默默坚守与无私付出。他因全身心投入工作而成家较晚,为了应对可能的突发状况,手机24小时不敢关机;为了方便病人,自己也尽可能住在离医院近的地方。多年来,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家里的大小事务全靠妻子操持。当科室发展步入正轨后,他毅然接受市一院袁霞的邀请,决心为惠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肿瘤放疗学科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妙手除病痛 仁心暖患情

王武龙指出,肿瘤放疗曾发展缓慢,近年因新型直线加速器、TOMO、赛博刀、质子和重离子等新设备的出现才得以迅速发展。尽管放疗作为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已有百余年历史,但由于学科发展及普及等原因,不少患者及家属对其仍存在误解和偏见。

王武龙介绍,放疗是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适用于肿瘤治疗的各个阶段。对于早期患者,有时具有根治作用;对于中晚期患者,可作为辅助手段;对于晚期患者,能有效改善局部症状。而且,放疗、化疗和手术需根据患者病情综合运用。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放疗技术快速更新,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还显著改善了患者放疗后的生活质量。

放射治疗作为一种局部治疗手段,有着严格的操作流程。王武龙凭借其突出的专业能力,成功救治了众多患者。比如25岁的中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李华(化名),刚结婚不久就被诊断出病情,这一噩耗给其家庭带来沉重打击。王武龙接诊后,综合考虑病情,为其制定了科学的治疗方案,包括放疗、化疗和预防性的脑照射。最终,李华成功治愈出院,且多年随访状况良好。在王武龙的从医生涯中,像李华这样重获新生的患者不在少数。他深知只有不断学习和掌握最新医疗技术,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因此,他在繁忙工作之余,始终坚持学习,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疗疾施妙术 抚心送温情

从医多年,王武龙深知肿瘤治疗不单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和心理问题。他始终将患者的心理需求置于首位,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和困惑,运用专业知识为他们疏导负面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他常说:“患者来到医院,不仅需要治疗身体上的疾病,更需要找到生存的希望。”他认为,肿瘤的治愈一方面依赖于先进的设备技术和医生精湛的医术,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关怀。

在袁霞的带领下,市一院创建了多学科融合的肿瘤诊疗中心,将肿瘤内科和肿瘤放疗中心合二为一,进行一体化管理。这一举措极大地提高了患者的就医效率,让患者能够得到更全面、系统的治疗。王武龙希望每一位患者都能在接受最佳治疗的同时,感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温暖。

在王武龙的带领下,市一院肿瘤放疗中心率先在惠州地区开展了多项放疗领域的新技术和新业务。同时,他正积极筹建惠州市医师协会肿瘤放射治疗医师分会,并担任分会主任委员。该分会将于今年9月8日正式成立,致力于放疗技术的分享与交流,必将推动惠州放疗领域的技术进步与发展,为惠州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医疗事业发展贡献重要力量。他坚信,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和治疗环境,是医者的责任和使命。

人物档案

王武龙 肿瘤放疗中心主任,主任医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惠州市抗癌协会副会长。

擅长恶性肿瘤放疗及综合治疗,特别是肺癌、食管癌、直肠癌、乳腺癌、头颈部肿瘤和妇科肿瘤的综合治疗。

医者心声

“我们将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患者就医体验,为建设健康惠州贡献力量。”

惠州日报记者邬玉婷

通讯员王运广 郑海燕

图片(除署名外)由市一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