铺一条温暖回家路

市救助管理站助广西走失10多年的韦先生与亲人团聚

2024年08月21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哥哥,你还记得我们吗?”韦先生紧紧握住哥哥的手,激动地说。近日,在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帮助下,韦先生终于找到自己失散10多年的哥哥,迎来了期盼已久的团聚时刻。近年来,市救助管理站探索创建“1+3+X”流浪乞讨人员主动发现救助机制,用心用情用爱为每一位受助者的团聚铺就一条“温暖回家路”。

市民发现神情异常男子,救助站帮他找到家人

日前的一个清晨,市救助管理站值班室接到热心市民的电话,称有一名神情异常、衣衫褴褛的男子在金山湖一带流浪。工作人员得知这一情况后迅速赶到现场,发现一名中年男子赤裸上身,呆坐在金山湖花园附近的马路边,低垂着头,目光呆滞地望着地面。

工作人员试图了解他的个人及家庭信息时,他却问而不答。为了帮助该流浪人员能尽快找到家人,寻亲小组立即开始了查询工作,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得知该流浪人员的身份信息,名字叫韦某,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六圩镇人。工作人员立即联系该男子亲属,最终确认韦某正是他们走失十多年的亲人。

“真的太感谢你们了,我的哥哥已经在外漂泊了十几年,我们一直苦寻无果,幸好有你们让他平安归家。”接到工作人员的电话,韦先生连夜驱车700多公里来到惠州,只为第一时间见到十几年未见的亲人。面对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韦先生感激不尽:“大哥患有精神障碍类疾病,以前也曾走失,但都能找回,没想到这次一走就是十多年,差点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到哥哥了。”

2020年来救助街面流浪乞讨人员1189人次

近年来,市救助管理站大力推动解决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发现难、救助难”的问题,探索创建“1+3+X”流浪乞讨人员主动发现救助机制,“1”即救助管理站,“3”即公安、城管、镇(街),“X”即公益慈善组织、志愿者、热心市民等社会力量,利用技术赋能和整合社会资源,进一步完善街面流浪乞讨和临时遇困人员的主动发现机制,及时有效地开展救助管理工作,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救助、早救治、早转介”,切实维护流浪乞讨和临时遇困人员的合法权益。

为提高广大市民对流浪救助政策的知晓率,市救助管理站每年于6月19日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展示救助管理站从街面巡查、照料服务、寻亲送返、落户安置、源头治理等方面工作亮点,体现党和政府对流浪乞讨人员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的为民情怀;通过在“粤省事”上线“流浪走失人员信息采集服务”事项,市民可以通过手机上传流浪人员信息,充分利用政务大数据分析能力,高效开展救助扶助工作,为流浪走失人员搭起团聚的桥梁。同时,市救助管理站还在市区范围内的公园、商业繁华区设置了10块救助指引牌,并依托市福利彩票发行中心,在36个福彩销售场所设立“救助宣传点”摆放救助宣传册,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服务,体现了全社会“携手相助,让救助更有温度”的良好氛围。据统计,2020年以来,市救助管理站通过主动发现机制,累计成功救助街面流浪乞讨人员1189人次。

惠州日报记者马海菊 通讯员卢志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