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负责人谈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加快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提升高质量发展源动力

2024年09月02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惠州市鑫晖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惠州市鑫晖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做出系统部署,提出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摆在重要位置。惠州将如何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增强创新驱动效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日前,市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权威访谈活动走进市科技局。

“要把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全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加快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升惠州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黄辉说。

努力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惠州实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市科技局将努力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惠州实践。”黄辉告诉记者,该局将加快推进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东江实验室、绿色能源与新材料研究院、香港理工大学大亚湾技术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强化源头创新和高水平科技供给。

今年以来,市科技局着力提升创新平台能级。一方面,大力推进东江实验室建设,完善组织架构和科研布局,成立新能源和新型储能研究中心,推动新型储能创新联盟做实做强,与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签订协议,联合组织实施科技支撑产业合作专项;另一方面,推进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修订出台《惠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和《惠州市新型研发机构管理办法》,完善运行管理机制,目前全市拥有市级以上工程中心631家、市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26家。

针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市科技局将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实施好新一轮高企倍增计划,实现创新型企业量质双提升;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组建以企业牵头的创新联合体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近年来,市科技局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今年上半年,市科技局联合市工信、税务等部门开展政策宣讲、业务培训26场;启动实施2024年度重点领域研发项目和“揭榜挂帅”科技项目,鼓励龙头骨干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孵化载体建设,新认定2家市级孵化器,对13家成功培育高企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孵化载体发放奖补资金128万元。

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在当今科技创新极为活跃和创新竞争极为激烈的智能经济时代,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

黄辉介绍,我市坚持整合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主体、提升服务能力,立足我市创新资源90%以上集聚在企业的特点,围绕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重点强化基础研究、技术熟化、产业孵化转化、成果落地等关键环节,促进科技成果在惠落地转化。

目前,市科技局已牵头出台《惠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若干措施》,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加快成果转化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畅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开展相关成果对接转化活动,进一步畅通技术、成果、产品的流通渠道,全市共有技术经纪人近120名;修订《惠州市科学技术局关于引进培育科技人才(团队)的实施办法》,不断强化科技人才团队引育工作,精准引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和青年科技人才;加大金融支持科技力度,向社会公布12家银行的24项科技金融服务产品,加大对科技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促进校企合作、院企合作,今年以来组织开展了惠州企业“走进中国科学院”系列活动。

“结合《关于支持惠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意见》提出的‘着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我市将持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严格落实惠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首选地的若干措施,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心,推动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黄辉说,我市对获认定的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采取事后资助,按上年度服务收入的30%予以资助,单个年度最高资助30万元。

实施“九大行动”助力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关于支持惠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意见》实施,市科技局还研究出台了《科技创新助力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行动方案》,切实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助力惠州奋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方案提出,通过实施“九大行动”,不断优化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把创新落到企业上、产业上、发展上。力争到2027年,全市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4%,高企总量实现新一轮倍增。

接下来,市科技局还将着力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推动技术、业态、管理和制度四大创新,大力培育发展数字经济、绿色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前瞻性谋划布局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统筹推进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人才布局与创新布局、产业布局相适应的发展格局。

惠州日报记者林丽娟 通讯员惠科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