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特殊学校

弘扬教育家精神 共筑特教芳华梦

2024年09月10日惠州日报热烈庆祝第40个教师节
字号:T|T
    校园一角。

校园一角。

    惠州市特殊学校。

惠州市特殊学校。

特殊教育充满爱与挑战,是缝补天使翅膀的伟大事业,需要用爱撑起一片自由的蓝天,帮助折翼天使重新快乐翱翔。

惠州市特殊学校创办于1997年9月,是惠州第一所集文化教育、职业教育与康复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特殊教育学校,开设九年义务教育和三年高中教育。目前,学校共有学生340余人,在职在编教职工110人。

2024年秋季学期开学,惠州市特殊学校捷报频传:教师雎远佳获得全国模范教师称号;义务教育阶段就读于该校的5位视障考生考上心仪的大学;10位听障毕业生,9位考上大学;视障学生雷子轩在“华语行”全国总展演中荣获佳绩;学校获得“广东省2023年更高水平安全文明校园”称号……

这一切成就的背后,是学校高素质教师队伍辛勤耕耘的结晶,他们用爱心与智慧浇灌着每一颗特殊的心灵,让希望之花在特殊教育的沃土上绚丽绽放。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学校党组织引领下,学校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充分发挥党建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重要作用,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今年6月,中共惠州市特殊学校总支部委员会与中共惠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委员会、中共惠州市教育局基建财务科支部委员会进行党建共建,搭建起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与基础教育学校之间人才培养的桥梁,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

学校强化党建引领,打造“党员示范 学科引领”党建品牌,开展党员“亮身份、作承诺、比贡献”活动以及“青蓝工程”党员结对帮扶、党员上示范课、深入县(区)巡回送教等活动。此外,联合结对社区开展“共建一流”等活动,强健队伍,为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根本保障。

以教育家精神铸就高素质教师团队

今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发布,对弘扬教育家精神、抓好新时代新征程强教强师作出全面系统部署。

“特殊教育光有爱心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惠州市特殊学校党总支部书记李志毅说,一位老师最重要的价值就在课堂,课堂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主要阵地之一。每一位教师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灯塔,要用无私的爱心和专业的技能,为他照亮前行的路。

惠州市特殊学校把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和教师发展全过程,坚持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截至今年9月,从该校成长起来的正高级教师有2人、副高级教师有20人,其中特级教师4人。此外,学校有1位全国优秀教师、1位全国模范教师、1位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和2位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

学校激励教师自主学习与自我提升,将“请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开展“种子老师”和“精英老师”等教师专题培训、同课异构、校际联考、学普研特、巡回送教、黔西南教育帮扶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尤为重要的是,学校还建立了知识传承与共享的机制,鼓励参训教师将所学先进理念、方法与技术带回学校,在学校范围内进行二次培训,实现知识的传承与共享,促进全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从而更好地帮助每位学生得到个性化的教育,真正融入社会,自食其力,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努力办好惠民温暖优质特殊教育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专门部署,提出“强化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普惠发展”,为特殊教育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惠州市特殊学校根据我市特殊学生的特点,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艺术教育,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回归社会,诠释了“学生有出息、家长有盼头、特教有成效”的含义。

惠州市特殊学校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启动启智部教学改革,实行包班制教学,从传统的分科教学模式转向主题统整教学模式,为每名学生建立个人教育档案和量身制定IEP(个别化教育计划),进行因材施教,实行一生一案。

为落实立德树人,以爱育爱,构建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学校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136家校共育模式”,推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紧密配合,构建三角地基,形成强大的教育同心力。2022年,该校协同育人项目《一生一案,以爱育爱》被认定为惠州市“三全育人”精品项目。

为积极构建职业教育平台,助力特殊学生职业技能发展与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毕业后能更好地就业,该校开设了汽车美容、清洁、洗衣、客房服务、烘焙、餐饮等6个职业教育专业。同时,加强校企合作,先后与索尼精密部件(惠州)有限公司、旭硝子显示玻璃(惠州)有限公司、惠州市惠城区慧家喜憨儿成长关爱中心等知名品牌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大幅提升职高毕业生市场需求匹配度。

为加强艺术教育,该校精心打造了一系列特色艺术课程,涵盖了美术、书法、体育、音乐、舞蹈等多个领域。同时,进行大胆创新,如在原有美术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了电脑绘画、素描、水彩、剪纸、刺绣等多元化课程,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学生的文艺节目频频在国家、省、市各级比赛中荣获佳绩,充分展示了学生们的才华与学校艺术教育的成果。

优秀教师代表

全国模范教师雎远佳 以赤子之心点亮听障学生语文世界

雎远佳,高中语文高级教师,毕业于西南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至今在惠州市特殊学校从事听障教育教学工作18年,其中担任班主任11年、语文备课组长9年,担任学校教导处副主任1年。

雎远佳用心钻研教材,积极带领学校语文科组尝试课程改革,不断探索听障学生的个别化教育路径。她在启聪部2019级进行了课改尝试,将课本上的知识融入生活中,让语文课堂更有魅力。由于启聪部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相对较强,但思维水平与学习能力相较于普通孩子有所滞后,她精心优化教材内容,重视教材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式,倾向于搜集并整合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视频与图片资源作为教学辅助材料。这种直观而生动的教学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雎远佳还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多次承担校内外大型活动的手语翻译工作,多次到各县(区)派出所担任手语翻译,2014年至今一直担任媒体新闻手语翻译。

惠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林巧 为学生打开通往艺术殿堂的门

林巧,小学美术一级教师,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本科,2009年至今一直在教育教学第一线工作。她用满腔的热情和无限的爱心滋养着每一位特殊学生,帮助他们在艺术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她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只需一点灵感的火花,就能创造出绚丽多彩的艺术作品。因此,林巧大胆创新,将微课、数字化课件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打造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习环境,用她的热情和创新精神,为学生打开了通往艺术殿堂的门。

她以教育为梦,以爱心为笔,绘就学生多彩未来。创新教学,深耕审美与创造力培养,微课、课件、课例及学生作品多次获国际、国家、省、市级奖项。

林巧不仅是一名美术老师,在行政工作中也亦显担当。她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助力学校行政工作和支持教师专业发展,保障学校行政工作顺利进行。她以无私奉献与坚定信念,一路耕耘,一路花香。

惠州市优秀教师洪一宾 美育润心 志愿相随

洪一宾,2007年9月进入市特殊学校任教,2009年加入市特殊学校团委担任宣传委员,负责学校师生志愿者活动与学生在校的各项活动;2014年担任学校美术科组长。

从教17年来,洪一宾秉承“面向全体、发掘闪光、用心启迪、激发潜能”的理念,用爱和专业引领特殊孩子成长。她的课堂充满活力,将复杂的艺术概念以生活实例娓娓道来,让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艺术的温暖与魅力,深受学生的喜爱。

她始终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舞台上发光发热。她尤其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亲自组织并指导美工兴趣小组,通过培优辅差的方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艺术素养与创作能力,学生们的作品在省市级绘画比赛中频频获奖。

此外,洪一宾还是学校师生志愿活动的中坚力量。近5年来,她组织志愿活动60余次,并执行学校开放日、童心传唱、校运会等学生活动近50场。在她的精心筹备下,每一项活动都实现了时间、质量与数量的完美统一。

启明部数学老师盖昊 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

盖昊,毕业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至今已在惠州市特殊学校工作12年,从事启明部教育教学工作11年,始终担任数学学科教学工作。在此期间,还担任了6年班主任工作。

深耕特教12载,盖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以爱育爱”的教育理念。作为班主任,她关爱每位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视他们为自己的孩子。针对特校学生身体和心理的特殊情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学生在思想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她组织了不同类型的班会课,如用《我的祖国母亲》等主题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以董丽娜等励志故事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此外,她还经常采取单独谈话的方式与学生沟通,深入学生内心,让小广(化名)从消极到积极,让小紫(化名)从内向到开朗……每一个转变都见证了她对学生无尽的关爱。

盖昊还创新性地成立班级志愿者服务小组,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每个月的志愿者活动,让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学会责任与担当。

惠州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严旭露 独创七“心”伴月教育法

严旭露,特殊教育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广东省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中小学特殊教育名教师培养对象。

严旭露深知,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她独创七“心”伴月教育法,即以爱心、耐心、细心、信心、决心、包容心和责任心环绕学生,倾听每个孩子的独特声音,用心灵的细笔解读他们的世界,教会他们如何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的人。

作为市特殊学校的“拼命三娘”,她26年如一日,秉持着“育人初心不曾改,特教使命永追随”的信念,引领整个启智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出全新的启智教育教学模式。她推行包班制,开展主题式教学,从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向现在的个别化教学模式,彻底打破学科课程的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启智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需求来选择课程内容,开发出适合本校的校本课程,形成了一套有惠州特色的启智教育模式。

惠州市优秀教师曾家苑 有爱无碍 倾心育人

曾家苑,特殊教育一级教师,现任市特殊学校教导处副主任,兼任惠州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成员、惠州市特殊教育中心教研组副组长及学科指导专家等工作。自2009年7月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毕业后,她便任职于惠州市特殊学校启智部,至今已在启智教学一线兢业耕耘15载。

她始终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坚持以爱育碍,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乐学、合作的能力和问题解决思维,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氛围中学习知识与技能。

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曾家苑积极应对教学对象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勇挑备课组长一职,参与统筹启智部教育教学改革。她深信教育的核心在于关爱与尊重,做到倾心育人。她不怕苦,不怕累,甚至亲自接送厌学学生上学放学。带班过程中,她尤为重视与家长的紧密合作,积极开展“家长课堂”活动,让家长参与课堂,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并耐心指导家长如何在家辅导孩子功课,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成长。因此,她被家长亲切地称为“孩子王”,深受学生的喜爱与家长的尊敬。

惠州市优秀班主任黄少华 用爱照亮每个孩子心灵

黄少华,特殊教育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从事特殊教育工作27年,担任班主任18年、年级组长2年,受聘为惠州学院《特殊教育概论》课程教师、媒体新闻手语翻译。

“看见每一处,关爱每一个,坚守每一天”,这简短而深刻的语句,正是黄少华教育理念的生动写照。面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她及时送上衣物、课外书和智能复读机等。比如,给小明(化名)同学送智能复读机练习说话和听话能力;给小花(化名)同学送电脑练习打字;购买100多册课外书供学生阅读。针对中等偏上的学生,她主要采取鼓励的策略,极大地激发了小娟(化名)等学生的潜能,助力他们成功考取广州市启聪学校(原广州市聋人学校)就读高中。对于学困生,她则倾注了耐心与爱心,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引导,为他们点亮前行的道路。

她以“黄姐姐”这一亲切的称号,成为学生们心中温暖的依靠。在她的世界里,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被细心呵护与关爱。

启智部职高老师苗红亮 护航毕业生顺利就业

苗红亮,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毕业,特殊教育一级教师,现任启智部年级组长、职高科组长。2010年8月至今,一直在启智部工作,任班主任6年。

苗红亮深知,特殊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潜能的挖掘与个性的尊重。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他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适合特殊学生的管理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在他和科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创新提出“六环职业教育模式”,强化实践技能教学,向学生耐心传授生活与专业技能,助力学生建立自信。为了让学生顺利就业,他积极响应学校“3+1”办学理念,即3年在校接受教育和训练,1年护航辅导,扶一把、推一把,让学生能进得去、留得下、干得久。他利用个人时间深入企业,不仅实地指导学生,与企业共商学生管理策略,还积极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细致入微地教生活技能,助力学生顺利融入社会。他的努力,展现了特校职业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是特校职业教师无私奉献的生动写照。

本版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叶丽莎 通讯员郭瑶

本版图片 惠州市特殊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