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支持惠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意见》。意见提出,惠州要建设国内一流数字产业基地,着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两大方向,其中产业数字化是主引擎。未来产业的创新和颠覆性技术突破将是推动数字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2023年,惠州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产值达5266亿元。工业投资总量保持全省第2位,形成了超高清视频、智能网联汽车等5大优势产业链,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支持超过13002家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培育5G+大数据产业新生态,高标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产业园、广州数据交易所(惠州)服务基地、创维惠州仲恺数字产业基地等。
惠州通过政策支持、创新驱动、数字化转型以及重大项目的引进和建设等路径,可以向空、海发展,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数字经济产业体系。
一是向空中发展。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代表。惠州正在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拥有丰富的空域资源,可以将低空空域这一自然资源转化为有价值的经济资源,成为惠州拉动有效投资、创造消费需求、提升创新能级的新领域新赛道,成为惠州经济增长新的重要引擎。《惠州市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出台,驱动惠州建设通用航空产业综合区,打造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集群。组建“教+产+研”联盟,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低空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低空经济的竞争力,积极探索“低空+”应用场景,积极打造国际竞争优势。惠州要聚合上下游产业资源,推进技术、产品、服务与应用市场有机融合,构筑低空领域全体系能力生态,在产业融合场景中,将低空经济与工程、海洋和基础建设等领域相结合,为传统产业注入新的活力,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二是向海洋发展。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惠州不仅拥有广袤的土地,还有较大的海域面积。惠州土地面积1134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4520平方公里,自2020年以来,海洋经济产值一直稳定在1000亿元以上。海上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战略支撑,惠州需要全方位通过科技创新主导,带动陆域先进生产力下海,推动海洋传统生产力升级。
惠州要继续扩大主要海洋产业的规模,巩固主要海洋产业的竞争优势,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海洋治理和海洋规则的制定,参与多部门密切协作的海洋产业链管理,形成惠州在区域循环体系中的部分领先优势或差异化竞争格局,在海洋产业链中掌握有利地位、获得最大价值,提高要素回报率,扩大主要海洋产业地位的优势差距。促进惠州港从产业港向贸易港、产业港并重转型,促进海洋牧场全产业链发展,打造“核光风储”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产业集群。
总之,惠州可以通过“海陆空”齐发力的方式,打造数字产业经济。一方面,加强数字产业集群建设的顶层设计,创新培育发展和动态优化工作机制,推动“2+1”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推动“3+7”工业园区提质增效。另一方面,在数字技术、数据场景、平台、解决方案等方面提升数字产业集群发展能力。通过发展数字经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要素创新探索高地、广东省领先的数字经济示范区,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作者单位:惠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