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财经大学星火燎“粤”队成员采访原平海文化站站长蔡景。
8月26日至29日,在广东省委网信办的指导下,广东财经大学星火燎“粤”队来到惠东县平海镇,开展以“非遗惠东渔歌文化”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调研采访国家非遗项目惠东渔歌
为响应广东省委“百千万工程”部署要求,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合署)持续推动网络强村赋能“百千万工程”,派出优秀学子到平海镇开展为期4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在平海镇政府的协助下,广东财经大学星火燎“粤”队分别走访国家级非遗项目惠东渔歌传承人李福泰、张喜英,平海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陈福贤、蔡景等平海文化专家,走访了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平海古城,获得了当地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现状的文图、影像等一手资料。
李福泰曾在平海渔歌艺术团任团长,已八十高龄,说起渔歌,李福泰认为,惠东渔歌的保护工作应着重于保持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渔歌爱好者和音乐创作者应秉持“移步不换形”的创作理念,确保原生态的渔歌能在创新过程中不失去其传统精髓。在二次创作中,文艺工作者需要坚持守正创新,既要保留原有的旋律,又要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音乐专业出身的张喜英分享了她与渔歌的不解之缘。多年前,偶然接触渔歌后让她沉醉其中。为了传承渔歌,这位湘妹子学会了当地方言。她衷心希望更多朝气蓬勃的年轻一代了解原汁原味的渔歌,成为传唱渔歌的生力军。
近年来,为助力“百千万工程”,平海镇以渔歌为切入口,取得了新成效。平海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与镇内中小学合作,一方面对当地老师进行专业的渔歌培训,保证本土文化融进校园,另一方面引导青少年接触渔歌这种艺术形式,让“散落的珍珠”串起来,迸发出更大的传承力量。
广东财经大学星火燎“粤”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平海期间,团队成员直观地感受到人们对渔歌的热爱和情感,他们在重新赋予渔歌生命力的同时,也探索出“以乡风民风为歌”的渔歌传承新路径。
积极推动平海古城文化遗产“活”起来
在走访调研平海古城期间,该团队采集了西门城楼、城隍庙和文昌阁等建筑的图像资料。此外,团队成员还与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合署)副院长、教授张琼,惠东县政协文史研究员汪洁深入探讨平海古城保护状况,并就如何更有效地保护古城历史建筑群提出建议。
该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获悉当地政府对平海古城实施一系列保护和发展措施,深切感受到了当地政府传承传统文化的自觉和决心。
平海古城民俗文化气息浓厚,与其历史底蕴和地方特色紧密相连,常年开展节日庆祝活动。除了惠东渔歌,平海还有序传承着“舞鲤鱼”、“凤舞”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琼表示,这两项传统艺术形式在节日活动中的表演,不仅展示了平海古城丰富的文化传统,也为游客带来了视觉和情感上的享受。
数天的调研,该团队收获满满。团队成员手绘了渔歌少女“白丝丝”动漫IP形象,创作了以平海非遗文化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如帆布袋、明信片等。
经过对目标用户群体的市场调研,该团队策划并制作了一款H5页面,页面设计包含平面图例、旅游路线指引和信息检索等内容。视觉设计上,页面采用古风元素和传统色彩,融入“舞鲤鱼”、“凤舞”和渔歌等元素。该页面通过虚拟互动体验,用户可通过点击、滑动等操作探索古城,享受旅游路线指引和历史背景介绍的服务。
该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团队正在制作纪录片,将此次调研采访成果通过网络传播,让惠东渔歌等特色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团队也将继续用青春智慧,助力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通讯员沈枫 罗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