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修复生态 红树林变“金树林”

惠东持续开展红树林营造修复,推进全国首笔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落地

2024年09月24日惠州日报惠州日报
字号:T|T

●惠州日报记者游璇钰 通讯员惠环宣

秋日里的好招楼湿地公园,湖水碧波荡漾,鹭鸟振翅翱翔;绵延的海岸线上,连片种植的红树林已有一米多高,不少游客迎着徐徐海风在此观鸟游憩,好不惬意……在这里,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的雏形已呼之欲出,一个集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生态旅游、湿地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湿地公园即将在这里全新亮相。

近十多年来,惠东县高度重视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累计投入近3亿元,在考洲洋、范和港、平海内港等周边海域先后开展红树林营造修复项目12个,共完成新营造红树林近9000亩,修复现有红树林约2000亩。如今,考洲洋及周边海域开展的环境整治和红树林营造修复工作有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林中有塘,塘中有鱼”的景象在沿海滩涂上随处可见。在保护修复的基础上,该县不断推进滨海旅游经济发展和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在省内率先荣获国家和省级造林奖励,并成功开启全国碳汇开发权交易先河,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机制,让红树林变成“金树林”,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样板。

保护修复

近年新营造红树林9000亩

每到傍晚,位于惠东县稔山镇的范和港大埔屯逐渐热闹起来——退潮后的滩涂,留下了一些密密的洞穴,不时可见跳跳鱼和小螃蟹进进出出,外出觅食的鹭鸟在红树林间盘旋;起起伏伏的红树林像一条绿色的项链,装饰着沿海的滩涂。

“2020年初,在省海岸带生态修复专项资金的支持下,我们对这里岸线的红树林进行修复,改造长度达5.9公里。”惠东县自然资源局生态修复和矿产管理股股长吴剑平介绍,在随后约一年半时间里,大埔屯海域营造红树林面积达1529亩。生态环境得到修复改善后,为珍稀濒危水禽提供了重要栖息地,也为鱼、虾、蟹、贝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繁殖场所。

据统计,惠东县海岸线长214.324公里,海域面积3200平方公里,沿海滩涂面积26.67平方公里,曾是粤东海区红树林的主要分布区。“但客观来说,惠东红树林的自然禀赋在全省来说并不是最好的,由于过往围海造田、围塘养殖以及城镇发展建设,这里的红树林面积甚至一度锐减明显。”吴剑平说。

尽管如此,惠东并未放弃努力。

从2013年起,惠东通过“营造项目+挣取奖励”,推动红树林营造修复与管护运营齐发力。2013年到2021年,惠东利用中央、省、市、县各级财政资金逐年在考洲洋、范和港、平海内港等近岸海域完成近9000亩本土红树林种植任务,其中考洲洋现有红树林6600余亩,红树林湿地已达万亩连片规模,并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红树林营造修复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以来,惠东县新营造的2052亩红树林获得国家和省级红树林营造成果核验,共获得1026亩国家、省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奖励,惠州成为广东省首个获得国家和省级造林奖励指标的地市,各项成绩综合排名全省第一。

“这1026亩建设用地奖励指标主要用于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有效保障了惠东县粮油储备中心库等一批重点项目的实施。”吴剑平说,至此,惠东县逐步享受到了绿色发展带来的“生态红利”,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号角下,红树林保护修复也开始全面提速。

创新探索

打造生态修复和养殖耦合共存新模式

“退塘还林”“禁养封育”,过去这些传统简单粗放的模式虽然保护了红树林,却对当地渔民权益和生计有损,不利于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两者应当如何平衡?这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惠东县自然资源局逐步探索出“红树林种植-养殖耦合模式”。这种模式在兼顾维持全部或部分红树林群落结构和生态服务功能的基础上,鼓励或支持开展合理的水产养殖。该模式摒弃了过去经济效益优先的生态破坏性开发方式,并结合考洲洋地区水产养殖品牌特色,建立一套“红树林种植+生态养殖”的全新模式,实现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与沿海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目前,惠东在考洲洋选取了具备一定养殖条件的池塘所在地作为新模式的试验基地,在池塘内堤坝周围种植红树林幼苗约70亩,预留开展养殖活动的水域面积约40亩。示范基地在满足红树植物生长条件下,经由小规模改造即可进行养殖生物的投放,同时便于后期养殖活动的开展和管理。

“在此过程中,我们按照因地制宜、尽量减少工程改造量、减少对原有地形地貌改变的原则,结合池塘本底环境特征和拟构建的养殖模式对池塘进行适度改造。”吴剑平说,根据水体流动、潮沟特征、红树种植岛、池塘塘堤、考洲洋特色养殖品种等特征,在考洲洋引入了金鲳、白花斑、虾蟹等投饵性生物,以及“赤岸蚝”相关养殖品种等滤食性贝类和弹涂鱼、泥虫等非投饵型的生物养殖,并选取不同的养殖方式进行养殖,包括浮式小网箱或围网养殖、插桩吊养、底播增养殖等养殖方式,构建环境友好的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模式。

“在这种耦合模式下,我们将同时进行红树林生态养殖产品的有机品牌认证,打造‘红树林+生态养殖’特色品牌。”吴剑平说,在品牌的加持下,将有力提升当地养殖业品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推动建设大湾区“绿色蓝湾”。

生态变现

开创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先河

守住绿水青山,造就“金山银山”。在保护修复的基础上,惠东开始大胆探索,推动红树林碳汇由“资源”转化为“资产”,打造通过红树林碳汇开发交易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修复的惠东路径。

7月26日,惠东县10年期红树林碳汇开发权成功出让,由广东能源集团节能降碳有限公司以超400万元竞得,标志着全国首宗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落地惠东。该交易开创了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的先河,为广东乃至全国红树林碳汇权益价值实现提供了先行先试范例。

“为推动红树林碳汇交易在惠东落地,前期我们对国内外碳汇交易形势进行了认真分析研判,选定适合惠东县红树林特点的交易模式和路径,并筛选了符合条件的红树林造林项目,积极对接洽谈需求企业。”吴剑平说,随着条件逐渐成熟,该县还组织专家充分论证,核算全县红树林碳汇开发潜力。

据悉,此次公开交易选取了红树林造林碳汇项目,包括考洲洋盐洲岛周边海域红树林种植项目、平海内港及范和港大埔屯海岸带生态修复项目、范和港大埔屯海岸带生态修复项目以及惠东县考洲洋重点海湾整治项目共4个项目,面积共204.85公顷。10年出让期为2022年8月1日至2032年7月31日,可固定约4.3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创下当前国内总量最大、数额最高的红树林碳汇交易纪录。

“此次交易所获收益将全部用于惠东县造林区域红树林的修复和管护。”吴剑平说,通过这种方式,惠东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碳汇经济的双向“增值反哺”,促成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惠东不断深化红树林保护、碳汇交易与当地村民的利益联结,积极谋划“红树林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旅游+湿地文化教育”一体化的发展模式。通过大力推进好招楼湿地公园、盐洲岛海洋湿地公园建设,串联盐洲岛、赤岸村、红树林等点位,成功打造“广东美丽乡村精品路线”,打通“两山”转化的全民参与路径,让村民吃上“旅游饭”,多元打通“点绿成金、生态变现”的可持续发展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