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走的声音——龚琳娜国风音乐会》现场。图片由惠州文化艺术中心提供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不是享乐、安慰或娱乐,艺术是一桩伟大的事业。”从2009年9月27日大幕开启,转眼间,惠州文化艺术中心迎来了十五岁生日。
十五年,可以是一成不变的坚持。如,一直秉承“高雅艺术,高贵不贵”的经营理念,为市民奉上了一场场高雅艺术的饕餮盛宴。十五年来,惠州文化艺术中心共接待承办演出2253场,吸引观众超200万人次,公益活动场次437场,所有演出票连起来长度达42000米,相当于33座罗浮山的海拔高度。
十五年,也可以是润物无声的改变。如,让陌生的人变得熟悉,让艺术成为惠州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让惠州的本土文化在这里悄然生长……
不管是“不变”和“变”,惠州文化艺术中心都伴随着惠州这座大湾区城市一同成长。幕开幕落,是惠州文化艺术中心为这座城市写下的一首自己的歌。
助力文化强市建设
逐步成为惠州文化传播窗口
8月16日,《只此青绿》这部从名画中走出来的唯美舞剧登台惠州文化艺术中心,为市民送上一场持续3晚的文化盛宴。《只此青绿》在惠州掀起了一场艺术热潮,不单吸引了诸多惠州市民,还有不少剧迷专门从外地赶到惠州观看演出。
十五年间,惠州文化艺术中心组织举办了多场交响乐、芭蕾舞、话剧、音乐剧、演唱会等高端演出。通过引进多样化文艺演出类型,文化艺术中心将演出剧目系列化、品牌化,每年都推出“戏剧·舞蹈演出季”“秋冬演出季”“打开艺术之门”“市民音乐会”“大剧院艺术节”等品牌活动。
十五年间,傅聪、刘诗昆、郎朗等著名钢琴家,吕思清等小提琴演奏家,戴玉强、莫华伦、魏松等歌唱家,杨丽萍、金星等舞蹈家;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中国爱乐乐团、中国国家话剧院、中央芭蕾舞团、杨丽萍大型现代舞剧《孔雀》《十面埋伏》《云南映像》、陕西人艺话剧《白鹿原》、赖声川话剧《暗恋桃花源》、周莉亚和韩真共同执导《只此青绿》、舞剧《咏春》等经典作品在惠州文化艺术中心的舞台上演。
到剧院除了看剧,还能干什么?“我们在引进演出的时候,尽可能也会给惠州本地的歌手、合唱团创造与‘大师’同台演绎、面对面的机会,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鼓励惠州本地的艺术创作。”惠州文化艺术中心负责人杨金花表示,希望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滋养更多的文化种子。
在龚琳娜的专场音乐会上,她与惠州市第十一小学金榜分校合唱团合作了《木瓜》《梦想号子》。从排练到上台,龚琳娜全程亲自指导,零距离和孩子们接触。
十五年时间里,惠州文化艺术中心在邀请名家名团进行精品演出的同时,也会根据实际情况特别策划“大师与市民面对面”。2021年郎朗到惠州演出时,就现场指导了惠州钢琴的爱好者“要走出琴房,多问多学多探索,将钢琴当作交友的桥梁,多些切磋,多向专业人员请教”。此举获赞无数,现场反响热烈,市民反映收获颇丰。2014年,实力唱将赵传邀请惠州本土青年歌手同台演唱《我是一只小小鸟》,引爆全场……
伴随着一场场高端剧目的上演,不少演艺界的大咖也走进惠州。不同的人心中,惠州有不同的样子,通过惠州文化艺术中心这一链接点,惠州被更多人看到。
今年7月,著名歌手龚琳娜带着《行走的声音——龚琳娜国风音乐会》来到惠州文化艺术中心,为惠州市民带来一场视听盛宴。在音乐会开始之前,她特地带着团队到惠东采风。她在惠东学习渔歌调的片段也在湖南卫视《乐在其中》栏目播出,惠东渔歌和陕西民歌、贵州苗族“飞歌”等方言歌曲一起通过电视屏幕,被全国人民所认识。
在此之前,话剧《暗恋桃花源》到惠州巡演时,著名演员黄磊、著名主持人何炅和一众演员到红花湖绿道打卡,吸引了一批批粉丝,也使更多的人认识惠州、了解惠州。郎朗到惠时还盛赞“惠州是一个像G大调一样的城市,给人感觉轻松舒适”。
……
近年来,惠州文化艺术中心的舞台逐步成为惠州文化传播的窗口,《红色东江颂》《渔家》等惠州本地原创剧目在此演绎,惠州文化艺术中心对内赋能,对外链接资源,聚成合力,讲好惠州文化故事。
打造新型消费空间
通过“剧院+”引入时下受热捧新业态
惠州是一座充满活力的时尚城市,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因为惠州文化艺术中心而多一点爱这座城市的理由?这是惠州市保利文化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们一直用心思索的问题。
真相不止一个,结局由你来定。2023年10月,全国首部环境式悬疑戏剧杀《切西娅》在惠州文化艺术中心上演。所谓环境式悬疑戏剧杀,就是眼下流行的“剧本杀”游戏与舞台剧的融合。在逼真的戏剧环境中,观众既是看戏人,也是角色扮演者,还是游戏玩家。
随着《脱口秀大会》等节目的爆火,脱口秀正在以势不可挡的姿态占领年轻人的娱乐领域,并引发热烈追捧。在惠州文化艺术中心2024年的剧目清单中,多场脱口秀节目也备受市民观众的喜爱。
“我们剧院和脱口秀在观众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重叠性’,脱口秀进剧院或许能碰撞出新的火花。”杨金花说,“喜欢脱口秀的多是年轻人,而这一群体正是影院的主要受众,有句话叫‘得年轻人者得天下’,这或许是剧院未来的一种打开方式。”
近年来,紧跟外界时尚潮流,惠州文化艺术中心开启相声、脱口秀、沉浸式剧本杀等多种“出圈跨界”多元化经营,通过“剧院+”引入时下最受热捧的新业态。杨金花认为,现如今的剧院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演出场所,而应是基于文艺演出的新型消费空间。
基于这样的想法,惠州文化艺术中心大胆创新,在场内引进了一些消费业态,如周末举办亲子游园会、引进一些特色餐饮等,多种业态的叠加,不仅让此地成为许多市民休闲的打卡地,还增强了用户黏性和忠诚度。
培养市民消费习惯
“请人吃饭不如请人看剧”成为现实
用艺术温暖城市。事实上,惠州文化艺术中心对惠州的改变远不止于此。
“2021年的郎朗《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独奏音乐会,受疫情影响演出时间几经更改,数度退票,但惠州观众的热情依旧高涨,票面价格2021元的最贵票也被抢购一空。”杨金花说,售票速度和票价表明,惠州文化消费市场正在崛起。
观众接受度,或者说审美素养的提升,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积淀、萃取的过程。这种转变从经典话剧《暗恋桃花源》的票房情况便可以看出。2013年,《暗恋桃花源》在惠州首演两场便“水土不服”,即便有何炅、黄磊两位明星演员加持,但票房表现寡淡,大量赠票在论坛上流通;2019年,《暗恋桃花源》继续在惠州开演两场,依旧是何炅、黄磊搭档,票房表现相当惊艳,第一场开票不到1天就全部售罄,而第二场开票2分钟就被抢购一空。
十五年的时间,惠州文化艺术中心的粉丝群已经慢慢“浮出水面”。惠州文化艺术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中心成立之初,售票窗口鲜有人问津,许多演出票是以打折或是赠送的方式吸引市民。
也是在十五年前,惠州文化艺术中心展示在大厅里的条条演出规范给了惠州市民一个“下马威”。“迟到者不得入场”“观看演出要求服装整洁,不宜穿背心、短裤、拖鞋入场”“入座后不得使用电脑,不允许拍照”……惠州文化艺术中心运营之初,很多市民对这些“规矩”并不能接受,工作人员总要耐心解释半天。
惠州文化艺术中心资深粉丝林旭说,如今,他每次来到文化艺术中心观演时发现,来看演出的观众已经主动遵从与维护这些规矩。“我想,正是这些看似不近人情的规则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惠州人的素质。”
从索要赠票到自发购票,从艺术可有可无到“请人吃饭不如请人看剧”,从衣着随便到盛装出席……这些改变,都是惠州文化艺术中心为惠州城市文明进步作出的贡献,音乐和艺术也渐渐成为了陪伴惠州市民的一种生活方式。
惠州日报记者龚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