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龙门县蓝田瑶族乡积极发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生态田园·恬美瑶乡”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引领作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全力创建美丽圩镇省级示范样板,推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该乡小洞村先后获评“广东省卫生村”“惠州市文明村”等荣誉称号,上东村被评为全国首批“绿色村庄”“国家森林乡村”。
品质“强镇”,绘写“宜居宜业”画卷
蓝田瑶族乡做好乡村规划布局,编制《蓝田瑶族乡乡镇建设工作方案》,重点打造“一横二纵三点”(“一横”即蓝新街主街道瑶族特色品质提升,“二纵”即国道220线主干道段绿化亮化美化与蓝田墟镇风貌提升,“三点”即蓝田民族广场、舞火狗广场与滨河公园),因地制宜发展各村特色。
促进基础设施提标,完成瑶乡道路硬底化建设共68.296公里,配套交通照明设施1131套。推进圩镇停车场建设项目,提供停车位50个,并按比例配建充电桩5个。5G网络和4K/8K超高清网络覆盖率100%。目前,小洞村5个村民小组共建设雨污分流管网1.9公里,建设污水处理设施4个,基本实现全村污水集中收集处理。
提升人居环境品质,投入600万元实施圩镇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民族特色街道打造项目,建成垃圾清运中转站,持续推进圩镇污水管网接入、“三线”下地改造、建筑外立面整治、“六乱”治理,实现圩镇重点区域公厕全覆盖,促进乡村风貌进一步提升。小洞村开展村庄美化绿化行动,全村种植树木花卉近3000株,见缝插绿、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地开展“四小园”建设,打造美丽庭院。
近3年来,蓝田瑶族乡累计投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资金3080.26万元,实施蓝田瑶族博物馆、民族特色村寨等瑶族特色项目8个。上东村、小洞村、社前新村成为第一批“广东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产业“兴村”,加快“融合集聚”发展
蓝田瑶族乡持续做强“一镇一业”,倾力打造“一村一策”。抢抓岭南民族特色高质量发展廊道建设契机,大力发展文旅产业,以蓝田瑶族非遗项目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体验为载体,着力打造瑶族风情沉浸式文旅活动品牌。
2023年,成功举办蓝田瑶族“尝新节”(瑶族丰收节)、“舞火狗”瑶族少女成年礼、“璀璨瑶韵贺新春”等大型活动,吸引大批游客参与,激发民族文化动能和乡村旅游活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打造上东村瑶茶产业和乡村旅游新高地、到流村温泉康养和种业发展新领地、红星村农业观光新胜地、新星村休闲娱乐新天地、蓝田村文旅融合新洼地、小洞村特色民宿和风情体验新阵地、社前村主题乐园和瑶药产销新基地。
推进“生态田园·恬美瑶乡”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实施农田护堤和旅游碧道修建工程、昆虫馆和新湾民宿项目,打造农旅融合的绿色生态窗口。实施瑶族村落风貌提升行动,保护沙洲坝战斗碉楼革命遗址、古榕树森林公园和3大古树群,推动红绿文化长廊建设和少数民族村落连片发展。
发展瑶浴温泉项目,推动瑶族特色风情与温泉相结合。目前,到流村建成7家温泉民宿,有4家民宿在建设中。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5万元,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强农“富民”,发展“助农增收”产业
产业强起来,村民富起来,乡村美起来。结合《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广东甘薯产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6年)的通知》,蓝田瑶族乡把政策“含金量”转化为发展高质量,投入1000余万元建设耘芯种苗培育基地项目,研发培育出黄金百香果1号和普薯32号脱毒种苗,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今年预计实现年产1000万株甘薯组培苗,200万株百香果组培苗,预计年销售额1200万元。
落实“万企兴万村”行动。按照“工会组织+村委+企业+农户”模式,由村统一流转土地、工会组织认耕、种苗企业代耕的形式,蓝田瑶族乡推动撂荒耕地复耕867.6亩,带动种苗产业发展扩大,带动农户每年平均增收1万余元。该乡积极与“双百行动”驻县服务队、广东财经大学、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农文旅融合发展规划项目,推动解决乡村一体规划中的难点堵点。2023年,蓝田瑶族乡7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超60%以上的村达到“20万+”。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戴建
通讯员刘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