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在时闻太守贤

——伊秉绶与惠州

2024年10月19日惠州日报合江楼
字号:T|T
    伊秉绶。(资料图片)

伊秉绶。(资料图片)

清嘉庆四年,年逾七旬,名满天下的纪晓岚,看着一位三十出头,即将远行的年轻人,深情地写了一首赠别诗,“与子相知十六年,披图亦觉怅流连。所期远慰衰翁意,惟在时闻太守贤。”

在诗中,纪晓岚回忆了两人交情之深“我们已经相知相交十六年。今日知道你远去千里,相见再难,想到此,这十六年间你常来我家课徒教孙的画面总会浮现在我眼前,让我十分流连惆怅。”随后笔锋一转,表达了他对年轻人的寄托“将来能使我高兴和欣慰的是,在北京还能听到有人说起,千里之外的惠州,有位太守十分贤能,造福百姓。”

这位能得《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晓岚如此看重的年轻人,正是刚拔擢为刑部郎中,又即将出任广东惠州知府的伊秉绶。伊秉绶,字组似,号墨卿,福建长汀人。其父伊朝栋,也是进士出生,也曾官刑部郎中,父子二人,同在刑名,同登一职,在当时被传为佳话。伊朝栋为人正直,和纪晓岚是至交,二人都曾参加乾隆皇帝的“千叟宴”。对这位故人之子伊秉绶,纪晓岚更是格外看重,让其居家教育孙辈,平时也常加提携。此次远行,山高水长,二人都颇为不舍。

刑名干臣 澄清吏治

带着纪晓岚的嘱托,伊秉绶跋山涉水,来到千里之外的惠州。这里草木丰茂,四季如春。曾是苏东坡的寓居之地,在这里,苏东坡为惠州百姓留下了很多福祉。他投入毕生积蓄,“已买白鹤峰,规作终老计。”将其视为家乡,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勉励了后世无数历经沉浮的士人,也使得惠州更让人向往。

伊秉绶格外喜爱苏东坡,书法文章,行为处事,多以东坡为式。当年苏东坡在惠州时,伊秉绶的福建同乡方子容任惠州知府,他格外照顾苏东坡,不仅“割俸以资”,而且常去看望苏东坡,与之诗酒唱和,苏东坡所作诗文信札,也常赠与方子容。一直到南宋晚期,福建方家都是藏苏东坡遗墨之最富者。因此,他对这片土地有着别样的感情。

当时的惠州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历经乾隆一朝数十年的吏治废弛,官场几乎无人不贪。以至于近乎绝望的嘉庆皇帝亲自下场,写了一首《骂贪官诗》:“满朝文武着锦袍,闾阎与朕无分毫。一杯美酒千人血,数碗肥羹万姓膏。人落泪时天落泪,笑声高处哭声高。牛羊付与豺狼牧,负尽皇恩为尔曹。”作为“州牧”,出身于刑名世家的伊秉绶,上任伊始便开始澄清吏治,《清史稿》载伊秉绶“嘉庆三年,出为广东惠州知府。问民疾苦。裁汰陋规。行法不避豪右。”《惠州府志》也将其列为“名宦”,说他“以刑部员外郎出守惠州,革除旧习”,使得惠州官场,涌现出一股清流。

诗书泰斗 提振文风

伊秉绶不仅是刑名干臣,更是诗书泰斗,他是清代碑学中兴的代表性书家,擅四体,尤工隶书。《清史稿》在他的传记中专门写道“秉绶工八分隶”。传说宋湘赴京考试之时,曾拜会伊秉绶,伊秉绶考其才气,命他作一句诗,要含东南西北四个字,而且要应时应景,宋湘脱口而出“南海有人瞻北斗,东坡此地即西湖。”上一句表达南海之人宋湘对伊秉绶如北斗在望的敬仰之情,下一步则夸赞惠州有东坡、西湖的风采之盛,格律严谨,意境开阔。伊秉绶不禁大喜,资助了宋湘。这个故事虽然不可实考,但是也能窥见伊秉绶在惠州拔擢人才、提振文风的精神。

吏治澄清之后,民生得益,伊秉绶开始复建书院,提振文风。当时的惠州,下属十县,也称“惠州十属”,这一带地域广袤,崇山峻岭,十属生员每年赴府学岁考都栖居在永福寺旁的惠阳书院,但是清嘉庆年间,惠阳书院已经坍塌,因此学子来考,十分不便。之前各县绅士屡请重建,以费巨大而不果。为此,伊秉绶“发簿十属签题”募捐,各县缙绅纷纷响应,得银五千两,壮其旧址,阔其旧制,历时一年半完成复建,复用旧名,为“丰湖书院”,并作为州学。

在复建丰湖书院的过程中,来自惠东稔山范和村的陈鸿猷厥功至伟,陈鸿猷既是盐商巨富,又是学者文人,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中举,却对科第仕途无所执念,热心乡邦公益。《惠州府志》为其作传,讲道:“惠守伊秉绶迁惠阳书院于丰湖,鸠工集费,悉鸿猷所赞助。”建成之后,陈鸿猷作《迁建丰湖书院碑记》介绍书院布局和设施,与伊秉绶的“敦重”题铭,并作石碑,列于书院中庭,后来历次修缮,均以此为参照。

有了设施之后,还需要一位大才来掌教,这时伊秉绶再次想到了宋湘,这位被嘉庆皇帝誉为“岭南第一才子”的大儒。在他的力邀之下,来到丰湖书院,他认真贯彻伊秉绶“敦重”思想,在丰湖书院创立制度,广收学子。而今能看到的丰湖书院墨迹,大多出自宋湘之手,如“丰湖书院”匾额和“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对联等。在宋湘和伊秉绶共同努力下,丰湖书院欣欣向荣,日日“琴声古屋春调鹤,灯火诸生夜讲经。”俨然是学问胜地,成为广东名副其实的四大书院之一。

除了复建书院,伊秉绶还将白鹤峰东坡祠修葺一新、重修朝云墓,题刻王朝云碑文,对于苏东坡在惠州的其他遗迹,他也是能修尽修,能咏尽咏,使得惠州东坡文化焕然一新,初成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他积极组织“寿苏会”,引得全国诗人竞相唱和。伊秉绶在白鹤峰的墨沼中还拾得苏东坡故物端砚一方,砚底刻草书“轼”和阴文篆书“德有邻堂”图章。伊秉绶如获至宝,亲笔题刻,并邀金石大家翁方纲观赏题铭,此后他将斋号都改为了“赐砚斋”。这方珍贵的砚台一直留在了伊家,直到解放后,伊家后人才将其捐给国家,成为重要的国宝文物。

贤守名宦 于心无碍

嘉庆六年,伊秉绶在惠州任职已满三年,期间政绩斐然,受到很多清流领袖的好评。包括嘉庆皇帝的老师,当时的清流领袖朱珪,对伊秉绶“目之为国士”,此时的他,只需要平稳地画上一个句号,就可以完成惠州任期,迎来大好前程。

但就在此时,岁逢大旱,边鄙之民,利用宗教和会党,寇乱不止。《惠州府志》记载“辛酉七月,归善匪徒陈亚本与博罗陈烂屐同谋滋事。秉绶廉知之,向提督之驻同城者请兵往通,不应,率民环吁之,又不应,乃以差役七十余人捣其巢……秉绶雇募壮勇,日夕擒剿。提督以为乌合之众,闻官兵四集则自散,无事杀戮,总督是其言。故秉绶甫获陈亚本即以前案参戍军台。檄秉绶入狱,惠民遮哭于途,慰劝再三乃散去。”

当时广东提督衙门设在惠州,为广东省绿营清军的最高长官,与督抚并称“封疆大吏”。荡寇剿匪本来就是他们的工作,身为一州守牧的伊秉绶多次提请提督派兵镇压,但是面对乱局,提督孙全谋却不当回事,为此伊秉绶甚至率民请愿,但还是无济于事,最后伊秉绶自行募兵,镇压了叛乱,擒获匪首。但是提督却认为他犯上抗命,杀戮过重,最终总督吉庆认可了提督孙全谋的意见,以“失察教匪”罪将伊秉绶“参戍军台”。

谪官期间,面对这种艰难的处境,伊秉绶常以苏东坡自况,在苏东坡生日时,他作诗《苏斋拜东坡像》写道:“诵公生日诗,肇始惠与黄。惠州曾几年,我亦风涛伤。孤亭紫翠中,回首云苍凉。”这一天他喝了很多酒,也释怀了很多,“值苏公生日,与同人饮酒赋诗。若不知人世得失升沉事。”

当时“檄秉绶入狱,惠民遮哭于途”。闻者无不落泪,积极奔走为其复官。最终嘉庆皇帝明晰真相,为其复官扬州知府。总督吉庆也因“疲软不职”被治罪,后自杀身亡。此后,伊秉绶也将善政带去了扬州,乡人称道不衰,将其与欧阳修、苏东坡一起奉祀之贤祠载酒堂。

伊秉绶离开惠州不久,受到匪乱的影响,依依不舍的宋湘也离开了惠州。期间他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其中有一副对联,很好地概括了伊秉绶在惠州的功绩:“万间广厦庇来新,问秀才老屋深灯,他日几逢贤太守;百顷平湖游者众,看后学洙情沂思,有人重起古循州。”这里面既充满了对伊秉绶这位知己的无尽怀念,也对伊秉绶治惠的功绩作了高度概括,更是对当年纪晓岚送别伊秉绶来惠州任职时题诗留念的最好回答。

(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