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改革办聚焦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强化攻坚破难

以改革为动力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

字号:T|T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惠州发展日新月异。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惠州发展日新月异。惠州东江图片社供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军号”。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近年来,市委改革办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坚持以改革为抓手,强化攻坚破难,确保改革真正牵引创新、赋能发展、惠及民生,助力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经济体制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经济总体稳定向好

近年来,惠州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走实走好高质量发展路子,推动经济发展保持向上向好态势。2021~2023年GDP分别增长10.1%、4.2%、5.6%,居全省第3、第1和第4位。2024年上半年,惠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45.30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在珠三角地区排名前列。

2012年出台促进实体经济“28条”、2016年出台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新“惠42条”、2021年出台支持企业融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22年成立注册资本100亿的产业投资发展母基金……惠州不断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扶持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举全市之力规划打造“3+7”产业园区,建立完善各个园区“四个一”运作模式(一特色定位、一管理机构、一国企平台、一融资方案)。在土地、资金、能耗等资源要素的加持下,3个国家级园区和7个千亿级园区进入发展快车道。其中,大亚湾开发区连续5年蝉联“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一;仲恺高新区入选2024年园区高质量发展全国百强。据统计,“3+7”产业园区贡献了全市三分之二的工业产值和六成的工业投资,成为助推惠州经济发展的“超级引擎”。

国有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顶梁柱”。2020年以来,惠州启动一系列国资国企深改革,完成339户“两非”“两资”企业以及510户“僵尸企业”处置,将市属一级企业战略性重组成6家。同时,打好“五外联动”组合拳(外贸、外资、外包、外经、外智),充分利用好埃克森美孚、壳牌等跨国企业独有的开放渠道,以及中韩(惠州)产业园等对外开放平台,制定“惠新十条”“外资十条”等优惠政策措施,加大力度引进高质量外资,让更多优质外资项目落户惠州。2018年以来,全市16家企业享受省、市两级外资奖励1.73亿元,直接撬动利用外资86.5亿元。

营商环境

以服务企业发展为中心,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信用是最基础的营商环境,信用体系建设是形成良好营商环境的基础条件。2018年,惠州成为全省唯一的首批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近年来,惠州扎实开展信用建设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专项改革试点,通过实施守信激励十条措施,搭建“信易办”“信易贷”“信易兑”等信用应用场景,归集了涉及288个部门195类数据主题的8.7亿条信用信息,为全市90万市场主体提供更精准的“信用画像”,推动信用助企惠民。

为解决群众“上班没空办,下班没处办”的痛点,惠州推出“周六不打烊”延时服务。自2021年启动以来,全市周六延时服务日均业务量超4000宗;截至2024年9月底,累计办理业务超62万宗。惠州持续5年开展解决企业困难“直通车”活动,受理企业诉求980多宗,举办27期现场会活动,接待480多家企业,有效解决了一批企业用地、用工、行政审批等难题,进一步增强市场主体的信心和活力。

服务企业只有开始,没有结束。惠州还在全省率先探索成立重大项目联合党委,构建专班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审批、征地拆迁、基础设施配套等重点问题。截至目前,在市县(区)两级重大项目建立联合党委36个,助力重点项目加快落地和建设。

百千万工程

扎实开展“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展现新气象

“百千万工程”是广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头号工程”。惠州落实省委工作部署,扎实开展“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展现新气象。

以实体经济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机制不断完善。过去两年,惠城区、仲恺高新区GDP先后突破千亿元;今明两年,大亚湾开发区、博罗县GDP有望突破千亿元。创建各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建成11个供销农场。全市1043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10万+”。

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机制。惠州培育壮大绿棋楠、食品饮料、丝苗米等优势特色产业,完善精深加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把更多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扎实推进龙门县龙江镇农房抵押融资试点工作,逐步在条件成熟县镇推广,盘活农村资产,增强农村活力。1100多家企业对接帮扶镇村,认捐近4亿元,惠东、博罗、龙门三县与高校签约项目44宗,横纵向帮扶取得扎实成效。

建设美丽乡村,村民是主角。2019年4月,龙门县城西村成立全省首个村级行业协会——城西村农民建筑工匠协会。目前,协会有工匠216人,涵盖设计师、泥水工、扇灰工、油漆工、水电工、木工、管护员等全部建筑施工工种。这批工匠在乡村家门口的出现,实现综合成本降低15%、增加个人收入25%。

如今,工匠们参与农房风貌管控提升改造,建设村党建长廊、村党群服务中心,积极投身“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振兴,在家乡建设中当主力、唱主角,不断刷新村庄颜值,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新景。

社会民生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民众

近年来,惠州用心用情抓好民生社会事业,在高质量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持续擦亮“惠民之州”品牌。2023年,惠州民生支出完成542.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74.6%,总量和占比均创历史新高。过去一年,全市累计发放各类保障金约6.6亿元、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51个、城镇新增就业8.79万人、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5830个、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5.59万个、新增公办普通高中学位1862个……

基层治理是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关乎人民美好生活。近年来,惠州不断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方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021年,惠州在有条件的党群服务中心、银行营业网点、快递营业网点、高速服务区和国道、省道加油站等场所建设“惠民驿站”,重点解决快递小哥、外卖配送员、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的各种困难和需求,打通服务新业态劳动者的“最后一步”。

2022年,仲恺高新区创新思路成立出租屋管理党组织,广泛凝聚党员房东、党员租客、党员网格员等主体,打造“先锋出租屋”党建工作品牌,实现大事小事都有出租屋管理党组织服务和管理,形成出租屋管理领域的“枫桥经验”。

2023年,政法部门牵头,联合市、区相关职能部门,在惠城区小金口街道开展社会治理改革试点工作,推行以网格化为基础,联系党员、群众、志愿者,以“民情、结对、服务、解困、共治”5张清单推进民生实事落地见效,探索“一网三联五清单”基层治理新模式,巧用“小杠杆”撬动基层治理大格局。

2024年,惠州整合市区两级环卫作业项目,把分散在交通、城管、市政园林等部门的保洁职能归集到市容环卫事务中心,实行兜底保洁、“一把扫帚扫到底”,推动垃圾处理跨区域统筹实现降本增效,管理模式从“多头粗放”向“统一精细”转变。

全面深化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站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关口,惠州将继续保持战略定力,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继续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推动改革向深水区挺进,破除一切制约发展的障碍和弊端,奋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惠州工作新局面。惠州日报记者戴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