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桃产业新活力 “一产接二连三”

龙门县麻榨镇拥有全国最大的连片杨桃种植基地,年产值约1.4亿元

2024年10月22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p>    用鲜杨桃制作的休闲食品杨桃干。</p>

用鲜杨桃制作的休闲食品杨桃干。

<p>    杨桃混合汁。</p>

杨桃混合汁。

<p>    上:惠州市星汇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员工分拣包装杨桃。    下左:下龙杨桃公园(拼图)。    下右:果农手捧杨桃喜笑颜开。</p>

上:惠州市星汇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员工分拣包装杨桃。 下左:下龙杨桃公园(拼图)。 下右:果农手捧杨桃喜笑颜开。

<p>    扫码看视频</p>

扫码看视频

又是一年丰收时。看着挂满枝头的杨桃,张锦泉和儿子商量着怎么开发更多的杨桃产品。

张锦泉是龙门县麻榨镇下龙村村民,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种杨桃,随后带动越来越多的村民跟着一起种。历经30多年发展,麻榨杨桃产业实现了从小到大、从零散到聚集的蜕变。目前,麻榨拥有全国最大的连片杨桃种植基地。

因为种植杨桃,许多村民开上了“杨桃车”,住上了“杨桃房”。如今,当地正在探索更换品种和产业融合,期望从种植“星星果”上尝到更多甜头。

种植历史

千年岭南土特产焕发“新生”

杨桃,学名“三薕”或“五敛子”,又名阳桃、洋桃、三敛子、三棱子等,口感脆嫩、酸甜可口,还带有一股清香,为岭南土产。因为有五个角,侧面看像小星星,因此也被称为“星星果”。

实际上,麻榨杨桃种植历史悠久,有着“岭南杨桃之乡”的美誉。清康熙六年(1667)《龙门县志》记载“羊桃”,“羊桃”即杨桃,说明至迟在350多年前,杨桃在当地已经是知名物产。

据老一辈麻榨果农讲述,杨桃是常见水果,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民间称其为“酸敛”。本土杨桃较为酸涩,个头也小,除了生吃,还可以制作杨桃干,以盐腌制,或以蜜浸泡,当作小食或冲水饮用。

除了当作水果食用,杨桃还有清热、生津、解毒、助消化等多种功效。《本草纲目》称其主治“风热,生津止渴”。麻榨人很早就认识到杨桃叶属于中药材,在旧时,家人皮肤生疮,将杨桃叶捣碎敷用,解毒效果良好。

改革开放后,麻榨村民开始种植各类经济作物,一开始大量种植柑橘,后来随着柑橘患病率提高、产量减少,村民便寻找更适合的水果种植。

30多年前,在种植柑橘的过程中,张锦泉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结识。在专家的指导下,张锦泉将5种优质水果共300棵果苗带回下龙村试种。5种水果包括黄皮、桃子、枇杷、木瓜和杨桃,其中杨桃有两个品种,为中国台湾红龙杨桃和马来西亚香蜜杨桃。省农科院专家鼓励张锦泉大胆试种,哪个品种好,就推广哪个品种。

“这是新品种,万一不好卖怎么办?”得知张锦泉决定种杨桃,很多村民劝他。张锦泉说:“种了再说,不试怎么知道。”最终,他发动了几位同学一起种植了10多亩。

麻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北回归线从北部贯穿,气候宜人、土壤肥沃。张锦泉发现,杨桃适合在麻榨生长,尤其是马来西亚香蜜杨桃长势最旺盛,果实肉大肥厚、爽甜多汁。更让他惊喜的是,杨桃一年多次结果,采收期长达八九个月,产量也高。

第二年,杨桃结果后,张锦泉将杨桃带到增城售卖,“大家都说没有见过这么大、这么好吃的杨桃,一下子就卖光了。”张锦泉说,当天的卖完了,马上就有人预订第二天的杨桃。

2011年,张锦泉成立了麻榨杨桃首家专业合作社——龙门县绿安杨桃专业合作社,带动下龙村村民种植甜杨桃。经过多年发展,下龙村种植杨桃4000亩,成为远近闻名的“杨桃村”,并辐射带动麻榨凤岗、南滩等18个村种植,全镇种植面积超万亩,形成颇具规模的地方优势产业。

2019年,麻榨镇成立龙门县农产品行业协会杨桃分会,逐步形成“合作社+基地+农民”的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全镇果农种植。

正是张锦泉的探索,实现了麻榨杨桃从酸到甜、从本土品种到外面引种的转变,他也被称为麻榨杨桃的“拓荒牛”。

发展壮大

种植面积超万亩,年产值超亿元

中秋节前夕,正是麻榨杨桃上市时节。

“你看,这些杨桃个头都挺大,是我们精心挑选出来的,一个就有差不多4两重……”在龙门县杨桃妹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分拣仓里,工人们正在进行分拣、打包、装箱,龙门县杨桃妹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映萍介绍,这批杨桃将发往香港,可以赶在中秋节前卖个好价钱。

近年来,麻榨杨桃畅销粤港澳大湾区,在省内和省外市场均有良好口碑。但回想起10多年前,张映萍第一次到麻榨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

2012年冬天,张映萍到麻榨镇探望姐姐,看到掉了一地的杨桃以及农户无助的眼神,张映萍很是心疼。她后来了解到,麻榨杨桃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增加,但销售渠道却没有拓宽,导致杨桃滞销。

3个月后,“在农村长大,知道农民的苦”的张映萍不顾家人劝阻,毅然辞去工作,到麻榨镇当起了“杨桃妹”。

做市场调研、跑批发市场、先代卖再结款……凭着良好的信誉和优质的果品,张映萍用两三年时间打开了珠三角地区的市场。2017年,她注册“杨桃妹”商标品牌并成立合作社,推广标准化种植和品牌创新营销,带动100多户农户种植1000多亩杨桃。同时,她还积极开拓电商市场,线上线下年销售杨桃六七百万斤。

张锦泉和张映萍带动麻榨杨桃种植销售的经历,是麻榨杨桃产业发展壮大的缩影。近年来,麻榨镇积极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大力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激发农村内生动力、提高农民发展能力,推动麻榨杨桃朝着产业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产业规模也不断壮大。

2018年,麻榨镇荣获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麻榨杨桃);2019年,麻榨杨桃入选“粤字号”县域区域公用品牌百强;2020年,麻榨杨桃荣获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登记认证,入选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一项项“国字号”“粤字号”的荣誉,进一步打响了麻榨杨桃的品牌知名度。

值得一提的是,麻榨镇积极打造“杨桃星”IP形象,通过举办“杨桃旅游节”“杨桃拍卖会”“杨桃王评选”“杨桃宴会”等活动,并进行“直播带货”,实现“农业+文旅”有机结合。

随着麻榨杨桃的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销售市场也从珠三角延伸到全国,销售渠道由线下为主拓展到线上线下“齐头并进”。“我们年销售杨桃200万斤,其中超过半数是通过电商平台卖到全国的。”惠州市星汇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曾结文说。

如今,“星星果”已经成为“致富果”。麻榨镇农村农业办公室负责人谭德光介绍,目前全镇杨桃种植户有1300多户,种植面积10500亩,年产量约7000万斤,年产值约1.4亿元。

精深加工

从鲜果到果汁的华丽转身

“吃腻了,喝多了,来一瓶杨桃汁”。在麻榨镇的一些餐馆里,一款全新上市的麻榨特产——杨桃混合汁开始成为餐桌上的新宠。这是麻榨杨桃从“鲜果”到“果汁”的华丽转身,也是麻榨杨桃从“一产”走向“二产”的探索之路。

张锦泉的儿子张伟锋已经接棒成为绿安杨桃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并出任龙门县农产品行业协会杨桃分会会长。“杨桃一年有三季都在开花结果,摘了这一批,下一批很快又长出来了,就像是‘长在地里的柜员机’一样,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张伟锋认为,目前麻榨杨桃的亩产值能达到1.5万元/年左右,相对其他经济作物而言,还是比较可观的。

2023年,绿安杨桃专业合作社成立惠州市安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与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合作,研发出国内首款NFC杨桃混合果汁。

NFC果汁即“非浓缩还原果汁”,是将新鲜水果直接压榨而成的果汁,对鲜果的质量和来源要求较高。这款NFC杨桃混合果汁最大限度保留了杨桃的鲜味和营养物,让消费者一年四季都可以品尝到麻榨杨桃的鲜甜风味。

杨桃深加工不但解决了果农们的后顾之忧,还让农产品“身价”翻升。张伟锋介绍,公司去年使用40多吨杨桃生产了一批杨桃混合果汁,一瓶320毫升的果汁零售价8元,受到消费者欢迎,这批货很快售罄。在明年春节前后、杨桃大量上市时,该公司计划采购100吨至150吨杨桃鲜果,增加杨桃混合果汁产量,并新增杨桃黄皮汁、蓝莓杨桃汁等产品,形成杨桃果汁系列饮料,推动麻榨杨桃深加工继续往“深里走”。

作为“杨桃二代”,张伟锋还积极开拓研发杨桃冻干产品,采用先进的液氮快速冷冻技术,试水杨桃零食市场。虽然还在探索阶段,但已为麻榨杨桃深加工提供了一条可靠选择。

“开发杨桃混合汁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如何通过产业链延伸提升杨桃的附加值,保障果农利益,一直是麻榨杨桃深加工的探索方向。”谭德光介绍,麻榨镇积极联动各方力量,着力解决物流、技术、销售等方面难题,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产品迈入“精深加工”时代。

“我们去年联合厂家研发生产出两款杨桃凉果——原味杨桃干、老姜汁杨桃干,市场反响还不错,几千罐都卖完了。”张映萍说,将鲜杨桃制作成不同口味的休闲食品杨桃干,提升了杨桃的附加值。今年计划根据市场反馈,进行一些口味的调整,继续生产杨桃干。

目前,麻榨镇内的杨桃合作社正积极探索杨桃深加工之路。除了果汁外,已成功研制出杨桃干、冻干杨桃、杨桃膏、杨桃酒等深加工产品,深受市场欢迎,为麻榨杨桃产业注入了新活力。

提质升级

推动品种更新换代,做好土特产大文章

由于交通优势不明显,麻榨杨桃此前难以飞出“大山”。“物流贵,已经成为农户心头挥不去的愁。”麻榨镇人大主席张碧云走访了解到,同样是5斤的杨桃,有地方可以包邮不加价,麻榨却做不到,市场价格竞争力明显不足。经过沟通,中国邮政龙门分公司去年在麻榨镇设立龙门县首个“仓配一体示范点”,采取全镇物流快递捆绑一体的合作方式,切实解决了农产品销售物流成本高的难题。

张碧云算了一笔账:全镇杨桃年产量约1.34万吨,其中约五分之一走快递物流,而通过此次与邮政快递签约合作,仅运费成本每年就可节省300万元。“能够节省成本,对果农和消费者来说都是利好。”曾结文表示,今年将依托有利的物流条件,进一步拓展杨桃的线上销售渠道。

品质是农产品竞争力的基础。杨桃树的寿命可达百年以上,但麻榨镇30多年前最早种下的那批甜杨桃品种,已有部分出现产量下降的情况,为此麻榨也开始了推动杨桃品种更新换代之路。

张伟锋又一次开启了杨桃换种的探索。“我们这次换的品种是‘北绿一号’,相比麻榨之前的甜杨桃品种,新品种具有产量高、品相好、个头大、耐运输等特点。”张伟锋说,他前年开始陆续将自家500亩杨桃种植通过高接换种和新种果苗两种方式进行换种,“前年种下的新品种,已经丰产上市,市场反馈很好。”

“经我们测算,‘北绿一号’杨桃价格较之前品种至少提高三分之一,年亩产值能达到2万~3万元,将进一步提高果农收益。”张伟锋说,将通过协会携手当地政府,在全镇推广种植“北绿一号”杨桃,希望能带动果农增收致富。

张映萍在试种新品种的同时,也开始注重提升杨桃品质。“我们要以质取胜,只有品质好,才能卖到好价钱。”张映萍介绍,她正在自家的50亩示范基地探索通过改良土壤肥力、加强技术管理等方式,提升杨桃的甜度、果形和口感。

张映萍介绍,目前麻榨杨桃(黄果)的甜度在7~7.5左右,而她基地里用新技术种出来的杨桃甜度可达到9.5,目前还在继续提升中。“我们现在与一家全国连锁的水果零售商合作,如果杨桃的甜度能达到12左右,就能从现在的B级果提升为A级果,价格也会翻一番。”

一簇簇粉色的小花活跃枝头,与一串串翠绿的杨桃相呼应,别有一番景致……杨桃有长达八九个月的采摘期,大部分时间都能看花果同树的景象。麻榨镇尝试向第三产业延伸,在下龙村建设杨桃公园。杨桃丰产时,这里也是举办大型展销活动的场所,带动下龙杨桃等本地特色产品销售,并探索旅游观光科普采摘等。

“现在我们不再追求扩大种植面积,而是专注提质增效。”谭德光介绍,当地围绕做好“土特产大文章”,以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走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全力构建具有麻榨特色优势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他山之石

福建云霄县下河村杨桃年产值超亿元

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下河乡下河村立足杨桃特色产业,致力做好“土特产”文章,全村杨桃种植面积超6800亩,年产值超1.1亿元,拥有新型经营主体108家,带动户均年增收3000多元。当地加强品牌建设,“下河杨桃”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被列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大国好货“一县一品”特色产品,有“漫步云霄百果鲜,醉恋下河杨桃甜”的美誉。

该地还借助“互联网+”东风,成立电商协会,建立农村淘宝运营中心,实现网上网下有效对接,下河杨桃平均每月线上销售量保持在5万斤。下河村先后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乡村特色产业超亿元村、省级美丽休闲乡村。

记者手记

老树要换新“芽”

从酸涩的本土杨桃,到从外地引种的甜杨桃,麻榨镇重新种植杨桃至今已有30多年了,用当地果农的话来说,杨桃树产量高峰期是前30年,如今走到了老树要换新品的关头。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作为“长在地里的柜员机”,麻榨杨桃产业近些年稳健发展,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一方面,要抓住换品机遇,科学选种更优质的品种,争取杨桃产量更高质量更好,实实在在增加果农收入。

另一方面,要让一产接二连三,让更多麻榨杨桃产品“走出去”。客观来说,麻榨杨桃的种植面积和产量不少,产值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记者采访了解到,当地越来越多的外出人员也回乡加入了杨桃种植行业。麻榨杨桃产业未来如何走好?年轻的“杨桃二代”接棒后,从单一的鲜果销售,开发出了许多深加工产品,延长了产业链,这是接续奋斗的生动实践。

用活“地标”,做好“土特产”文章,麻榨杨桃定会长出新芽结出新果实。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戴建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侯县军 刘建威 谭琳

■图片 惠州日报记者张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