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悠悠,真味恒存

葛亮《燕食记》描绘岭南饮食文化百年变迁

2024年10月27日惠州日报书苑
字号:T|T

葛亮的《燕食记》是一部描绘岭南饮食文化百年变迁的长篇小说,书中以虚实结合的手法,讲述了大历史背后的小人物故事。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举目无亲的五举,他从茶楼的茶壶仔一步步成长为同钦楼继承人,其经历充满了温情与励志。

五举的成长始于“专”。初至同钦楼,他被分配在聂师傅手下打杂。每天清晨,他准时出现在后厨,拖地、刷蒸笼,不仅给自己师傅刷,还把别人师傅的都刷干净,这份勤勉与专注引起了聂师傅的注意。一日,聂师傅故意在五举身旁放慢速度包虾饺,想试探五举是否会“斜眼偷师”,可五举眼里只有自己的活,完全不看师傅。聂师傅便问五举“咱这行偷师是俗例,你不知道?你不偷,难道想刷一辈子蒸笼?”五举诚恳地答:“师傅若看得上五举,便会教我本事。我若是偷来的,自己用着也不踏实。”五举的成长之路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对“专”的深刻理解。

晋升至荣师傅门下后,五举的“专”更具艺术性,他学会了传统手艺中的“慢”与“快”。荣师傅训练五举做酥皮,以“慢”为特点,“一块面,揉、擀、折,不停歇地,让他做上一天。成了形状了,狠狠地用擀面杖一压,酥皮便成了死面,回到起点。然后重新又是一轮揉、擀、折。”在慢功夫中,五举渐渐练出了沉稳的心态。而炸芋虾,则是以“快”为心法,“油镬里倒入炸油,大火升温。丢进一根芋头丝,不停搅拌炸起,待起泡浮面,转小火即出。”五举专注在这“慢”与“快”的厨艺中,成长为同钦楼绝活的继承者,也与荣师傅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专”同样蕴含着“变”的智慧。为了应对西饼文化的冲击,荣师傅准备研发一款新月饼,名为“鸳鸯”。其创新之处在馅料设计:一半莲蓉黑芝麻,一半奶黄流心。困难处在于两种馅料一旦进炉烘烤,便融为一体,难以分辨。荣师傅为此尝试了几年,都未能成功。

一日,五举参加电视烹饪节目,他注意到豆腐丝在汤中,柔软,饱胀,灵光一现,想到一个方案:用豆腐皮来分隔月饼中的两种馅料。那年中秋,同钦楼的“鸳鸯”月饼再次创下了销售奇迹。面对时代的变迁,坚守初心,顺势应变,方能在竞争中绽放光彩。

五举正是长于“专”,安于“变”,方能在岁月的长河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我想,在历史浪潮中,唯有坚守那份最初的执着,灵活应对每一次变化,才能在时光的洪流中寻觅到属于自己的安身立命之道。

(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