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召开的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持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加快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10月24日召开的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广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报告》建议,我市实施《条例》的主管及相关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和水平,着力破解影响营商环境的重点难点堵点问题,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更大程度激活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营商环境评价在全省排名持续上升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工作要点安排,5月至9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执法检查组对《条例》在我市的贯彻实施情况开展检查。
市人大常委会预算工委负责人介绍,执法检查组深入市直有关部门和县(区)政务服务中心、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不动产登记中心、产业园区等点位实地检查,召开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服务机构和企业代表座谈会,通过第三方对700多家市场主体开展问卷调查,并外出学习考察优化营商环境的好做法。
“根据广东省营商环境评价结果,2023年惠州排第6位,比2022年上升了2位。”《报告》介绍,《条例》自2022年7月颁布实施以来,全市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将贯彻落实《条例》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依据和主要抓手大力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意识明显增强,政府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用心用情当好企业“服务员”“店小二”。记者了解到,2024年5月,全市经营主体总量突破90万户,营商环境评价全省排名持续上升,经营主体满意度全省第三。
《报告》认为,我市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全力打造规范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如严格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建立违反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案例归集、排查制度,开展市场准入效能评估。深化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行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3+7”产业园区倾斜,重点开展推进“专精特新企业上市”专项行动,创新实施科技攻关“揭榜挂帅”制,有序推进公共数据共享开放。全面推行政府采购活动不收取投标保证金,设立支持企业融资专项资金,大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推进政务服务便利化,破解群众“没空办”难题
推出政务服务“延时办”和“周六不打烊”,涉及民生服务500余个事项,破解群众“没空办”难题……我市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便利化,努力营造更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
《报告》介绍,在大力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上,我市率先在全省形成政务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标准化规范化运行的闭环模式,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管理标准化二次统筹和政务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同时,我市提升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服务质效,推广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企业注销网上服务专区”等平台,推进简易注销登记改革,推行工程建设项目分阶段并联办理、告知承诺制、多规合一、联合验收、多测合一等改革举措。
有呼必应。通过畅通市场主体诉求渠道,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一体化诉求响应平台,设立12345企业专席接受处理企业咨询和诉求。
在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方面,《报告》介绍,我市全面推行公平竞争审查,实施会审、抽查、举报处理以及报送通报机制,开展增量文件审查和存量文件清理工作及民生领域竞争执法专项行动。建立涉企“综合查一次”联合执法机制,率先在全省实施农贸市场、特种设备、建筑施工工地扬尘等22个领域行政执法减免责清单制度,创新有利于保护产权的监管执法模式。组建惠州市营商环境法治服务监督中心,建立健全法治服务诉求监督管理机制,打通政府执法监督、检察监督等工作领域的联动渠道。
降低成本塑造企业竞争新优势
《报告》指出,虽然我市在推动《条例》贯彻落实方面取得较好成效,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工作和企业感受之间存在“温差”。
执法检查组发现,目前存在改革创新力度不足的问题,部分职能部门在容缺审批、加快项目报批报建等方面创新不够、措施不足,导致我市项目建设整体推进偏慢;部分企业反映惠州存在供地、供电等生产要素获取的便利度不够,普工招工难、高端人才引进难等问题;部门协作机制运行不顺畅,跨部门执行联动、协作配合不够高效快捷,尤其是数据共享能力薄弱,相关领域数据没有实现并联并网……
开展《条例》执法检查的目的在于以查促建,推动打造具有惠州特色的“远者来 近者悦 居者安”的一流营商环境。
执法检查组建议,要建立和完善部门联动和信息通报机制,发挥“联席办”等协调机制作用,推进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形成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强大合力。加强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加快建设数据共享服务体系,促进线上线下各类政府和社会服务渠道深度融合。多措并举降低企业融资、用电、用水、用气、物流等生产要素成本,塑造企业竞争新优势。多方位加强人力资源培养和引进,提供完善生活教育配套服务,全方位保障企业用工需求。
进一步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加强重点领域改革创新,进一步打造惠州营商环境新品牌。”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推进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综合改革,推动营商环境全周期、全过程、全领域优化,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强化为市场主体服务,提升政务服务质效;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推广应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数字政府建设等,采取改革方法破解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痛点难点问题,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探索,推出一批可学习、可借鉴、可推广的措施。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强调,要深入推进法治惠州建设,进一步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法治化营商环境,推进依法行政、公平公正监管,着力为保护产权、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提供法治保障。加快推进“综合查一次”、非现场监管执法改革,将更多高频检查事项纳入清单,明确具体检查内容、流程、规范等。要进一步规范监管执法行为,提升涉企司法审判质效,优化公共法律服务,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推动监管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通讯员罗雪雁 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