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我市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及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情况

提升基层教育教学质量 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

2024年10月29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教育承载着亿万家庭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怎样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近期,市人大常委会对我市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深入调研,促进我市教育优质均衡发展。10月24日召开的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我市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及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

《报告》指出,2024年全市计划撤并乡村小规模学校43所,目前已完成47所学校的撤并工作,超额完成了年度任务。接下来将进一步提升县域教育教学质量,着力办好“三所学校”(乡镇中心幼儿园、中心小学和公办寄宿制学校),进一步加快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缓解中心区域学校学位压力

惠州在校师生约154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四分之一,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市。

“近三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近495亿元。”《报告》表示,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统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切实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有力保障群众入学需求,群众的教育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教育惠民成效不断提升。

乡村小规模学校指不足100人的村小学和教学点。记者从会上了解到,为优化县镇村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县域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各县(区)根据乡镇(街道)农村中小学现状摸底调查和发展趋势等,制定撤并优化方案和撤并计划,稳步推动小规模学校撤并工作。

“目前,全市共有公办农村学校668所。”《报告》介绍,各县(区)贯彻落实省、市“百千万工程”教育行动有关要求,深入研究优化各乡镇(街道)城乡学校的空间布局,力求不断优化“三所学校”教学环境,提升服务质量与安全保障,采用多元化的方案吸引乡镇学生回流,缓解中心区域学校的学位压力。

市人大常委会教工委主任苏少瑛作初审报告时指出,我市城乡学校资源配置和空间布局以及乡镇学校学区管理模式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农村学校特别是“三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管理水平、农村学校设施设备配备水平和乡村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校舍安全保障和盘活闲置教育资源工作得到了进一步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通道得到了进一步拓宽;“城乡教育共同体”的创建得到了进一步推进。

改善提升农村学校设施设备配备

“近年来,全市共投入2.97亿元用于农村学校相关建设,改善提升学校设施设备配备,提升服务质量与安全保障。”《报告》介绍,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照相关规定,逐步为“三所学校”配齐配足功能教室和信息化、音体美、教学仪器及图书等设施设备。同时,按要求配足配齐寄宿制学校各类生活卫生设施,实现生活设施“五有”:有符合卫生标准的饮用水、有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厕所、有可供教师工作休息的住房、有符合安全标准的学生宿舍、有符合卫生标准的学生食堂,满足师生使用需要。

“由于我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原因,整体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报告》指出,在部分财力较为紧张的区域,教育投入更多用于保运作,在建项目进度缓慢、新项目难以启动,客观造成城乡、区域、校际发展差距较大,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

《报告》表示,将继续大力推进全市公办义务教育学校的新建、改扩建工程,持续增加优质公办学位供给,并想方设法挖潜扩能盘整学位,统筹调配公办学校招生工作,优先保障公办学校招好招满,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入学需求。

“拓宽投入渠道,不断推动农村学校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根据轻重缓急,不断完善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积极贯彻关于教育支出“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的规定要求,要千方百计拓宽投入渠道,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如争取上级支持尽快提高农村学校住宿生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根据今后财力增长情况逐步增加投入,拓宽教育经费来源渠道等,不断推动农村学校薄弱环节改善和能力提升。

逐步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记者从会上获悉,各县(区)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对课堂教学、教育科研、集体备课、教学评优、校本培训、质量监控等方面提出了指导性建议,促使农村学校常规教学管理朝规范化、科学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逐步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各县(区)积极健全完善乡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制度建设,加强农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报告》表示,我市积极探索乡村教师职称评审“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惠州市农村中小学教师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评审办法(试行)》已报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备案并同意。此外,各县(区)贯彻落实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生活补助政策,月人均补助达到1000元以上,惠及近1.7万名农村教师,让教师安心从教。

“加强培训培养,不断优化教师素质和教师资源配置。”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教学点撤并后,政府及职能部门要针对撤并教学点的农村教师开展任教能力专题提升培训,使教学点教师尽快适应新技术变革和新课改要求。要用好农村教师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提高教师职称水平,持续提升教师素质。要大力推进教师交流轮岗,加大城市优质学校与镇村学校的教师交流轮岗力度等,最大限度配置优质师资资源,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探索优化乡镇学校学区管理

“为进一步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今年我市探索优化乡镇学校学区管理,推行乡镇小学法人整合工作。”《报告》介绍,要求每个乡镇原则上仅设立一个小学事业法人,乡镇所有小学(含教学点)整合成一个法人,实行中心小学负责制,其他学校作为中心小学分校区(或分校)。目前,我市有7个乡镇已完成法人整合工作。

《报告》表示,接下来我市将优先补齐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短板,继续改善规划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条件;继续加强“三所学校”建设,配齐配足“三所学校”专任教师,持续提升“三所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推进乡镇小学法人整合、城乡教育共同体、“1+3+N”模式试点建设等工作,实现连片发展,推动义务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推进整体规划,不断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和资源配置。如建立以“三所学校”为主体,同乡镇内若干所幼儿园和义务教育学校为成员的学区,因地制宜建立横向连通的学区,实现连片发展;科学合理部署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全面摸排情况,坚持对布局不合理的“麻雀学校”进行有序撤并整合,继续办好确需保留的乡村小规模学校;科学统筹谋划、制定教学资源整合方案,充分发挥乡镇中心小学作用,进一步整合教学点等,从而有效减少教育资源浪费,也让更多农村学生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

焦点

撤并后怎样解决学生上学问题?

苏少瑛介绍,市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代表小组活动、校长座谈、走访家长等多种形式,深入19个镇村对我市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及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调研。

调研获悉,部分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撤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上学的距离,无论是选择坐校车还是家长接送,都增加了家庭的教育成本,并使得学生面临更多的上下学的交通安全问题。此外,为了准时到校,学生需提早起床出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孩子的休息。

“增加或完善校车路线,解决学生上学问题。”《报告》表示,针对部分小规模学校撤并后,学生上下学路途较远、接送不便的问题,有条件的县(区)应提早谋划、积极协调,设法开通校车或调整校车线路,以方便学生上下学,保障其交通安全。

空置校舍怎么利用?

据初步摸排,我市近三年撤并的126所小规模学校当中,有109所闲置。因历史遗留问题,大部分农村学校存在土地及校舍的产权不清晰等问题。此外,受限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校舍空置后未能得到有效利用。

“全面摸底评估,积极盘活闲置教育资源。”《报告》提出,县(区)政府是闲置校园校舍排查登记、综合盘活利用工作的责任主体,负责工作方案的审核和监督实施。要再次对农村闲置校舍进行全面摸底,对区域内闲置校园校舍情况建立台账,做到一校一档,进而评估其结构安全、使用价值和再利用潜力。在此基础上,由各级政府研究出台相关政策,不断完善用地手续,盘活闲置资源,优先用于保障教育事业发展需要。经论证教育事业无发展需要的,根据其利用价值、产权归属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分类指导、盘活资源,力求处置效益最大化。

本组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特约通讯员郭敏 通讯员李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