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要登月了!

我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已开始训练,未来将承担载人登月任务

2024年10月30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我国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已完成,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并于今年8月入队参加训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林西强在29日召开的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上这样介绍。

入队2个月来,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重点开展了载人航天工程基础理论学习和针对性体质训练,同时组织开展现场见学、座谈交流、专家授课、文化渲染等多种形式活动,使他们快速进入了新角色、新状态。

后续,根据训练大纲和总体计划安排,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第四批预备航天员将有序开展8大类200多个科目的训练任务。

林西强介绍,针对第四批航天员不仅要执行空间站任务,未来还要执行载人登月任务的新特点,在训练内容设置上,既注重失重状态下生活工作与健康维护等基本技能以及出舱活动、设备维护维修、空间科学实(试)验等专项技能的掌握,更面向未来载人登月任务,进一步培塑航天员从操控飞行器到驾驶月球车、从天体辨识到地质科考、从太空失重漂浮到月面负重行走的能力。

第四批预备航天员中的载荷专家分别来自香港和澳门地区,已于8月8日入队,在与其他航天员共同生活、训练的基础上,为港澳航天员安排了载人航天精神、普通话等针对性课程,还根据他们的饮食特点,科学制定食谱。

“目前,2名港澳载荷专家已全面融入团队,训练热情饱满,身心状态俱佳。”林西强说,相信第四批预备航天员能够高质量如期完成各项训练任务,逐步成为后续载人航天任务的骨干力量。

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正全面推进各项研制建设工作

“锚定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的目标,工程全线正在全面推进各项研制建设工作。”林西强表示。

目前,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登月航天服、载人月球车等正按计划开展初样产品生产和相关地面试验,先后完成了飞船综合空投、着陆器两舱分离、火箭芯一级三机动力系统试车、YF-75E氢氧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等大型试验,保障上述生产试验的一批地面设施设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林西强介绍,载人前的飞行试验和首次载人登月任务的科学研究目标和配套载荷总体方案基本确定,发射场、测控通信、着陆场等地面系统正紧张有序地开展研制建设。

“虽然目前载人登月任务各项工作推进比较顺利,但在实践中,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后续研制试验任务艰巨、技术复杂、进度紧张、挑战巨大。”林西强表示,“工程全线将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坚持自信自强、团结拼搏、接续奋斗,早日实现中国人登上月球的梦想。”

2025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实施神舟二十号、神舟二十一号、天舟九号3次飞行任务,还将继续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年度飞行任务标识,也将启动载人月球车名称征集活动。

神舟十九号将开展86项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

“神舟十九号乘组将开展86项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林西强介绍。

神舟十九号乘组将重点围绕《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中的“太空格物”主题,覆盖空间生命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新技术等领域,开展微重力条件下生长蛋白晶体的结构解析、软物质非平衡动力学等86项空间科学研究与技术试验,预计在基础理论前沿研究、新材料制备、空间辐射与失重生理效应机制、亚磁生物效应及分子机制等方面取得一批科学成果。

载人航天工程自立项之初,就把空间科学作为落实工程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坚定树立了“造船为建站,建站为应用”的发展理念,始终坚持工程目标与科学目标一体规划、同步推进。

林西强说:“工程开展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是国家空间科学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积极参与了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制定,也将积极促进规划的落实。”

在空间站建成两周年之际,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将向社会公开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介绍空间站入轨以来开展科学与应用任务取得的代表性成果。

“后续,我们将以规划为指导,进一步聚焦关键核心问题,强化科学目标与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有机融合和衔接,为航天强国建设和空间科学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林西强说。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能力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

人类载人航天活动始终充满风险与挑战,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永远是各国政府和全世界人民最为关切的重中之重。

林西强说:“作为同行,我们也十分关注美国宇航员出差延迟返回的事态发展。回顾事件经过,我们对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高度重视宇航员安全表示赞赏,同时也预祝两名宇航员能安全归来。”

载人航天,人命关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全线始终坚持质量第一、安全至上,始终把确保航天员安全摆在首要位置。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后,载人航天工程全面推行从单机产品生产到发射场总装测试的全流程质量确认制,常态化开展各项复核复查,确保不带问题上天。

针对空间碎片撞击空间站可能造成泄漏等威胁,载人航天工程不断优化应急处置方案,与空间站运行初期相比,航天员可用于应急处置的时间提高了5倍,空间站与航天员的安全性大幅提升。极端情况下,航天员可搭乘在轨飞船提前返回或发射待命的应急飞船实施救援,确保航天员生命安全。

本组文字 据新华社酒泉10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