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广东省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公布

13家惠企获评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2024年11月02日惠州日报惠州日报
字号:T|T
    码上看13家惠企名单

码上看13家惠企名单

惠州日报讯 (记者谢宝树)日前,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2024年广东省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名单,中建钢构广东有限公司等13家惠州企业获评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单项冠军产品包括大跨度建筑钢结构、圆柱形锂锰电池、助听器等产品。

单项冠军企业有力支撑我市产业创新发展

加上此次获评的13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截至目前,我市共有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金力智能传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2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3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这些单项冠军企业依靠技术创新和智能制造,在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及关键领域起到“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的作用,正成为推动我市产业创新发展的有力支撑。

制造业单项冠军是指长期专注于制造业特定细分领域,具备较好的创新基础条件和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生产技术或工艺水平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单项产品(生产性服务)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或全国前列的企业。

根据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今年2月印发的《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广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遴选管理办法》,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应符合坚持专业化发展、市场份额全球领先、持续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高、经营管理良好等条件。长期专注并深耕于企业瞄准的特定细分产品市场,从事相关细分产品制造领域的时间达到5年及以上,属于新产品的应达到3年及以上。在相关细分产品市场中,拥有较高的市场地位和市场份额,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国前3位或者全球前5位。

此次获评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的13家惠州企业既有上市公司,也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涉及新能源电池、医疗器械、汽车电子等多个行业,充分显示出近年来惠州坚持制造业当家的产业活力。记者梳理发现,这些惠州的单项冠军企业均在细分产品市场有着不俗表现。

中建钢构广东有限公司的大跨度建筑钢结构用在今年通车的深中通道建设工程中。中建钢构负责钢结构制造与安装的深中通道FJ2标位于西人工岛顶端,是深中通道桥隧转换的关键性工程。

广东九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OTT(机顶盒)智能终端市场销量整体居于行业领先地位。公司产品及售后服务已覆盖全国20多个省级行政区,并成功开拓了南美、中东、欧洲、美国等海外市场。

惠州市锦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成立至今,坚持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专注助听器领域,先后荣获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德国红点设计奖等荣誉。2021年,锦好医疗登陆北交所,成为中国助听器行业首家上市企业。

高强度研发投入助力企业跻身单项冠军

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惠州全力打造“小升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链主”企业全链条阶梯式创新主体培育体系,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高成长企业集群,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协同发展,支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整体提升,有效助力我市产业创新发展。

如何才能跻身单项冠军企业行列?除了聚焦主业,专注细分产业,企业的研发创新可以说是通向冠军之路的“门票”。

和往年不同,《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关于广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遴选管理办法》将“年度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原则上达到3%以上”修改为“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以上或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此次获评的惠州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中,不少企业研发投入远远超过3%,由此可见惠州企业对研发创新的重视。

根据亿纬锂能2024年半年报,2024年上半年亿纬锂能研发投入14.68亿元,同比增长16.42%,占总营收的6.78%。亿纬锂能高度重视产品研发投入和自身研发实力的提升,建立了科技委员会等完整研发体系,专注于锂电池的创新发展,先后获得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锂电池关键技术与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培养了超过5000名研发人员,拥有23万平方米的高水平研究院,已建成19个大型研发实验室和中试线。通过加强成果转化力度,迅速响应市场需求,形成了适应竞争和企业发展需求的技术开发体系。

此次获评制造业单项冠军的德赛西威是我市汽车电子龙头企业。目前,该公司已自主掌握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全栈设计等能力,在智能驾驶车载领域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处于行业先进水平。同时,自动驾驶算法、车载显示屏光学技术、车载网络通信技术、网络安全技术、OTA等技术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反映在研发投入上,财报显示,2020年至2023年,德赛西威研发投入金额分别为8.17亿元、9.62亿元、16.63亿元、20.2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2.02%、10.06%、11.14%、9.26%;2024年上半年,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增长17.99%至10.46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