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气象看广东·百千万工程在行动”网络主题活动走进惠州

美丽乡村特色“土味”借网出圈

2024年11月13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媒体大V们在博罗泰美镇车村村采风。

媒体大V们在博罗泰美镇车村村采风。

    媒体大V们在博罗长宁镇埔筏村客家婆景区采风。

媒体大V们在博罗长宁镇埔筏村客家婆景区采风。

11月11日下午,由广东省委网信办指导,南都、N视频举办的“万千气象看广东·百千万工程在行动”网络主题传播活动首站来到惠州,走进博罗县泰美镇车村村、长宁镇埔筏村客家婆景区。各地媒体大V深入感受忠孝廉“御史精神”浸润的古村落文化,观摩“网络强村·新媒体特训营”的“精彩一课”,寻味新时代创新传播中的客家文化,看美丽乡村如何触网带来文旅融合“流量”,传统美食如何坐上网络快车,实现销量转化。

网络赋能带来“流量”和销量

漫步在泰美镇车村村,崇美公路与田园风光相得益彰;太昌围屋民居修旧如旧,古色古香……

“游御史之乡,品古韵车村”。车村因姓取名,始建于南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惠州晚明四御史”之一车邦佑的故乡。2022年,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该村将车氏宗祠和颇具特色的太昌围屋居民遗址、古色古香的清风廊、散发莲花香气的爱莲池等打造成“修旧如旧”的御史文化园。

“依托车村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积极打造文旅融合,推动‘网络强村’示范建设,建设智慧乡村,助力乡村产业发展。”车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车碧锋说。如今的车村村已是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中的网红村,今年上半年吸引游客超1万人次。

实际上,车村村是泰美镇深化网络赋能效应,推进实施“网络强村·助力百千万工程”的缩影。记者了解到,在市委网信办的指导下,泰美镇以“七个一”为抓手,通过深入开展一批实践项目、一场启动仪式、一系列新媒体特训营、一个话题标签及人才矩阵、一个网络直播间、一个乡村数字平台、一些调研指导的方式支撑网络直播、农村电商、特色文旅等深化拓展,发挥人才动能,推动网络赋能“百千万工程”。

“这是我们泰美出产的释迦果,吃起来有冰淇淋的口感,丝滑香甜……”这头,御史文化园内的泰美网络强村直播间,主播热情地向网友推介本地出产的各色农特产品;那头,泰美镇网络强村新媒体特训营在车村村再次开班。“如果我们想记录好‘三农’,应该怎么做呢?今天我们绕不开的一个词,就是流量……”广东财经大学网络传播学院博士朱立芳给当地新农人讲解新媒体选题与运营技巧。

“我参加过好几次学习培训了,原来拍摄的视频没有逻辑,现在我懂得了怎样剪辑视频和写文案,作品浏览量跟以前完全不同了。”车村村新农人车日强经常分享泰美人文历史、农村美食等农村生活故事,目前其抖音账号“泰美新农人-强仔哥”拥有8000粉丝,视频最高播放量达60万。他发布自己日常喂养家禽的视频到网络平台上,每天都能吸引不少深圳、广州等地的客户私聊他购买家禽。“现在根本不用到市场去卖了,有时候周末一天要宰十多二十只,通过网络实实在在创造了效益。”目前,车日强的家禽存栏量约为三四百只,他计划根据市场需求再扩大养殖规模。

网络创意宣传关注客家文化

罗浮山脚下的博罗县长宁镇埔筏村客家婆景区内,一座客家婆民俗文化馆坐落其中。在这里,形式多样的实物、绘画、蜡像等生动呈现了客家人迁徙、教育、民俗、农耕、传统美食等不同主题内涵,让媒体大V们深入品味到千年客家文化之韵。

在馆内的五谷豆坊,一尊尊蜡像,一个个场景,生动还原了一家人齐心协力,挑豆、磨浆、煮浆……最后制成豆腐的过程。如今,随着社会和科技进步,豆制品制作已从传统家庭作坊的生产模式慢慢转型到机械化生产,效率大大提升,全自动化豆腐花生产线一小时可产量两万杯。虽有科技加持,但为了保持“传统味”,罗浮山山水豆腐花依然延续豆腐花传统制作技艺。今年,罗浮山山水豆腐花制作技艺成功入选惠州市第八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惠州非遗大家庭中的一分子。

如今,罗浮山山水豆腐花已成为当地的文旅推广产品,为了传递客家特色美食文化风情,推动品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客家婆”也紧随热点借网“出圈”。

“我要隆重介绍罗浮山的特产,客家婆牌山水豆腐花……食客家婆豆腐花,一家人不说两家话!”最近,一段结合网络热点,夹杂着英语、普通话、客家话的宣传推介视频,在网络上频频引发关注、点赞、评论,目前视频点击量已超百万。这是客家婆景区联合网红博主“博罗社牛家明”团队,为豆腐花量身定制的推介视频。

“希望通过我们小小的窗口,让大家对我们家乡的特产、风光、民俗文化产生兴趣和关注。”“社牛家明”说。“社牛家明”是土生土长的博罗本地人,半年前开始“玩”短视频,他和团队通过严格选品、创意脚本、创新形式,以年轻的方式宣传家乡特产。团队目前已走过30多个乡村,通过视频推介了30多个农产品,平均每条视频的播放量在20万至50万之间,部分大热视频播放量约200万。“做了这些视频以后,也有越来越多人关注到我们的家乡,关注到博罗,关注到惠州,也帮助到很多农户售卖一些农产品,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文 惠州日报记者陈春惠

图 惠州日报记者张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