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大常委会调研我市特殊困难群体保障情况

前9月发放超6亿元兜牢困难群众民生底线

2024年11月16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截至今年9月,我市特殊困难群体约11万人。今年前9月,全市累计发放各类保障金及补贴6.15亿元,低保及特困人员、残疾人、孤儿等11类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11月14日召开的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主任会议,审议了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关于我市特殊困难群体保障情况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人大高度重视特殊困难群体保障工作,连续两年市人大代表票决将提高特殊困难群体保障水平列为市十项民生实事项目之一,市政府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创新服务模式,构建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取得明显成效。

现状

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标准每人每月1620元

“我现在住楼房,吃得饱穿得暖,看病有保障,每月收入1620元,省点还有节余。”住在惠城区江北望江村的特困人员老刘向调研组介绍了自己享受补贴的情况。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近期组织调研组开展特殊困难群体保障情况调研。调研组前往惠城区、大亚湾开发区及有关街道、社区,发放调查问卷155份,入户调查困难群众136户。

根据入户调查情况,调研组算出了一笔账:低保户、特困人员每人每月基本生活开支分别约为880元和1174元。调研组负责人介绍,根据补贴标准,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932元、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标准每人每月1620元,加上节假日镇(街道)、慈善机构等对特困人员的慰问,可以说物质生活保障是到位的,还有大病医保和医疗救助兜底。

调研组还走访了相关市直有关部门,召开座谈会听取相关单位情况汇报,实地察看市儿童福利院、市第二人民医院、马安镇社会工作服务站、江北街道康复驿站等11家服务机构,与街道、居委会干部和工作人员、受助群众深入交谈,外出学习兄弟城市的经验和做法等,深入了解掌握我市特殊困难群体保障情况,提出精准兜牢民生底线等意见和建议。

今年以来,市人社局帮扶2378名就业困难人员全部实现就业;市卫生健康局初审通过全市51名无力支付患者434.82万元疾病应急救助;市住建局开展特殊困难群体住房救助工作,累计保障2558户;市教育局计划下达2.13亿元资助18万名学生……根据调研了解,我市建立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惠州市临时救助实施细则》等保障帮扶政策,编制印发《惠民服务一册通》强化精准指引,构建起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工作连续三年在全省民政重点工作综合检查中获评优秀。

问题

部分困难群众不知晓政策错过福利

“救助供养等保障水平不高,救助政策覆盖有盲区,如部分困难群体还不清楚长者饭堂的具体政策,全市在册仍有10811名精神障碍患者没有办理特定门诊等。”调研组负责人介绍,一些特殊困难群体存在对政策信息知晓不充分、不及时的现象,有些残疾人、困难老年人群体不善于使用电子设备,很难及时有效接收到相关救助政策信息。同时,部分“双百”社工、村(居)救助协理人员对政策的理解不精通,影响政策宣传效果,导致部分困难群众因不知晓政策,没有完全享受政策福利。

调研显示,在救助信息数据互联共享上,社会救助管理信息涉及民政、公安、医保、教育、卫健、人社、残联等多个部门,市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只能对市级相关系统建立政务数据共享和交换的基础平台,无法实现各相关部门国垂、省垂系统数据共享,导致困难群众保障存在“错保”现象。如公安部门户籍登记、车辆登记信息滞后;住房保障信息化程度不高,公租房管理工作未实现信息化;困难学生认定无大数据可供查询,学校核实信息成本高,有应助未助情况等。

在精神卫生服务资源上,未按要求设立省民政厅核准的精神卫生福利机构,惠城区、惠东县、博罗县未设立县级公立精神病专科医院。此外,公立综合医院的精神卫生学科建设薄弱。调研组建议推进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做好精神障碍患者等重点困难群体的管理服务工作。

建议

精准救助“夹心层”群体

做好特殊困难群体基本民生和兜底保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基础性工作。

“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畅通困难群体获取帮扶资源渠道。”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建议,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提升主动服务意识,走出去、沉下来,充分发挥“双百”社工作用,找准特殊困难群体的需求,将政策和专业化服务送到他们的身边。并积极引导慈善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建立健全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衔接机制,增强社会救助创新发展的动力活力,提升社会救助工作效能。

在加强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建设方面,要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立与省社会救助综合信息系统共享联动机制,实现对低收入人口的常态监测、快速预警、救助帮扶。对已建立的政务数据共享和交换的基础平台进行扩容增效,市直有关单位要完善数据库更新管理机制,及时更新相关数据,让各项数据真实、准确、完整,确保信息数据库动态化管理,有效发挥信息建设的助力作用,提高网络化服务管理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强化部门之间协作联动与信息共享,整合资源,提升服务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建议探索建立政策外的困难群体帮扶救助机制,精准救助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支出型困难家庭等“夹心层”群体,让救助更有温度。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特约通讯员郭敏 通讯员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