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建校60周年暨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

六秩风雨铸名校 匠心传承逐梦想

2024年11月16日惠州日报教育
字号:T|T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以“青马班”为载体打造思政育人新格局。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以“青马班”为载体打造思政育人新格局。

    校友们为母校升级改造运动场。

校友们为母校升级改造运动场。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

技能成就美好!在党和国家坚强领导下,职业院校已经成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全国教育大会刚结束不久,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又将在天津举办,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不断增强。2024年,惠州城市职业学院迎来六十周年华诞,11月16日,学院举行庆祝建校60周年暨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惠州市委、市政府以及各界人士和全体校友的关心和支持下,学院积极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能,以服务城市发展、对接特色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发展成长为宗旨,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办学,强化内涵建设,深化产教融合,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输送了12万余名技术技能人才。

高瞻远瞩定战略 立足惠州 服务“双区”

在惠州市惠南大道明德路,占地30万平方米的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大气典雅,这是一座具有浓郁山水特色和现代风格的“人文校园、生态校园、智慧校园、职业校园”。

2014年3月,该校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广东省教育厅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回溯历史,这所学校的办学历史却很久远。惠阳专区粮食学校1964年在东莞县石龙镇成立,先后更名为惠阳地区粮食学校、广东省惠州市粮食学校、广东省惠州外贸学校,2007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惠阳地区供销学校创办于1964年,于2000年更名挂牌为惠州旅游学校,2006年被批准为广东省重点中专学校。惠阳地区商业学校创办于1965年,2003年被批准为广东省重点中专学校,更名为广东省惠州商业学校,2004年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0年,广东省教育厅批准整合三校优质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后更名为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2012年获教育部立项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单位。2015年以高分通过教育部考核验收。该校于2012年完成整体搬迁至惠城区三栋镇福长岭明德路1号办学,2014年在惠州商贸旅游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基础上创办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以“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开展办学。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坚持“立足惠州,服务‘双区’,区域领先,中国特色”办学总目标,弘扬“明德力行,成己达人”的校训精神,以“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办学理念,以“服务城市发展、对接特色产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学生发展成长”为宗旨,面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办学,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创新能力、德技双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基于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该学院的专业设置主要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高端信息技术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等,学校设有财经、商务、旅游烹饪、艺术设计、教育、信息、智能制造、电子与汽车8个实体二级学院,2023年开设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等共42个招生专业,涵盖12个专业大类,门类齐全、特色鲜明。该学院目前的专业设置及优化调整能够完全匹配广东省、惠州市产业发展规划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匹配度达到100%。

强化党建固根本 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持续推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助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该学院坚持党建引领,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建成9大专业群,扎实推进“双创”工作,深入推进协同育人,建立多方共建机制,推动学校和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贡献度。

在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实施“青蓝工程”,开展基础教育结对共建、乡村规划设计等项目,组建驻镇扶村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拓展国际交流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基地,从严管党治党、办学治校取得新成效。

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第一课”。为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该学院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齐开足思政课,以及体育课、入学教育与军训、美育、劳动教育等公共基础课程。该学院持续推进“三全育人”改革与实践探索,《“一站”润沃土,全面育人才》精品案例荣获2023年惠州市“三全育人”精品项目。

立足长远抓关键 引育并举 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教师是高校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学校发展必须以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为保障。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十分注重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引育,通过优秀人才引进、学校持续培养等一系列举措,目前已形成一支年龄、职称、学历、专业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截至2023年底,该校共有在职教职工630人,其中专任教师434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专任教师252人,另从行业企业聘任校外兼职教师109人。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积极推进“双师双能”提升计划,以培养支撑“双区”产业发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导向,结合惠州区域产业发展需要,构建“五大能力”(思政引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的师资提升培训体系,积极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构建以学业导师、工匠导师、创业导师、行(企)业导师等四个维度的“四维导师”体系,建立专业群师资团队合作机制,培育技术技能拔尖人才,引领专业群创新发展。

为强化“双师型”教师培养,该学院还制定了《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与认定暂行办法》,依托产业园区、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相关行业组织等机构及平台,每年选送一批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提升专业技术能力与水平,并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截至目前,该学院专业课专任教师中“双师型”专任教师已达260人,占比86.96%。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人才观,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全面发挥“名师”引领作用,激发教师团队智慧,以“名师工作室”为基础,以校企合作为契机,以技能竞赛为平台,以教师团队发展为目的,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建设师资队伍梯队,已孕育出了以张方阳、梁乃锋等名师为首的多个优秀师资团队,在教育教学中收获累累硕果。

深化改革提质量 育高质量人才促高质量就业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是广东省探索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模式的试点院校,同时设有中职、高职、高本衔接三个办学层次,在中高衔接一体办学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色。该学院积极推进“岗课赛证”融通的综合育人模式,深入开展“政校行企”协同育人,推动产教深度融合,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中职-高职协同育人”是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办学特色,该学院会同对口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课程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等方面深入开展交流与协作,保证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基础上,满足高职学段对学生文化素养和基本技能的要求。该学院“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多元化招生模式取得良好进展。2023年,该学院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转段招生计划数为1342人,实际录取1247人,转段率达92.92%。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就业工作,学院领导、党委委员,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及二级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均主动承担相应工作,全面开展“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建立党员领导干部“一对一”就业服务,为毕业生就业搭建实习、就业平台。同时,该学院开展精准指导服务行动,健全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体系,开设“青年的心理资本与就业创业发展”讲座,加大帮扶困难毕业生力度,实施精准帮扶。该学院2023届毕业生共7131人,其中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6.09%。在2023年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中,共有448家用人单位参与问卷调查,涉及学校42个专业,覆盖了10%以上的录用2023年应届全日制毕业生的单位,用人单位满意度为95.27%。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完善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规章制度,确保相关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运行,还通过推动实践创新、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了全面而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中,该学院师生团队屡获佳绩,充分展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效。

凝聚共识增合力 产教科协同促进学校专业发展

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改革的重要方向,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以学院为核心,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园区、研发机构等全程、协同、深度参与学院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组织实施、项目孵化、到成果转化,构建了一个社会多方参与、系统完善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大协同机制。目前,该学院已联合企业建设了160多个企业校区,与118家企事业单位成立“东江产教科职业教育联盟”,与省内360多家企业建立起深度合作关系,深度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促进了学院专业发展。

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方面,惠州城市职业学院通过构建“双校区、双导师”的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与TCL、亿纬锂能等龙头企业紧密合作,不仅共建产业学院和校外实训基地,还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该学院探索建立政、校、行、企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机构,通过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校企合作理事会,建设校企命运共同体,实行学院、二级学院两级管理,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积极整合“东江产教科职业教育联盟”的优势资源,打造合作育人载体,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了政、校、行、企四方协同共建,推动了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同时,该学院还加强与企业的科研一体化合作,通过共建科研平台、开展科技研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2023年,惠州托幼健康产业学院、TCL智能产品电商物流产业学院等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并运营。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成功牵头成立了惠州市新能源产教联合体、全国动漫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市域产教联合体与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有效汇聚了产业与教育资源,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了科研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善于创新重科研 对标一流 科研工作驶入快车道

近年来,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始终坚持立足惠州,辐射粤港澳大湾区,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大力支持科研平台建设,并结合学院优势和特色专业,提前布局,精心谋划,先后组建和获批了一批重要的省市级科研平台,该学院现有54个市级以上科研平台,其中省博士工作站、省大学科技园、省科技专家工作站,重点面向惠州“2+1”现代产业体系和乡村振兴等领域亟待破解的关键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和研发,密切联系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乡村,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在两个《三年行动计划》的总体规划和推动下,该学院教师开展科研项目的热情得到极大调动,依托二级学院优势专业和专业群,该学院整体科研项目实现量增质优。2021年以来,平均每年立项市级科研项目超过50项,省级以上项目达到20项,不断创历史新高。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还面向行业企业技术需求,积极开展技术攻关,立项一大批横向科研项目。该学院横向技术服务到账金额从2020年以前的不足百万元,到2023年全年突破300万元,实现了倍数级增长,充分体现了职业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科研平台的建立为学院科技创新营造了浓厚氛围、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科技服务区域发展能力快速提升。2023年,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位列全省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榜单第4位,充分显示了该学院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取得的重大进步和发展潜力。

勇于担当显作为 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聚智赋能

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使命所在,也是自身发展的源头活水。惠州城市学院坚持以服务地方为己任,充分发挥人才、科技及学科优势,积极为“粤菜师傅”“百千万工程”等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聚智赋能。

作为区域职业教育的“领头雁”,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创建了“惠州非遗文化小镇”,吸引惠阳皆歌、东平窑等一大批区域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和技能大师进驻学校,成为惠州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并被授予“广东省高校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是广东省“粤菜师傅”培训基地,挖掘饮食文化特色,整理东江客家菜菜谱,推动菜品和文化的守正创新,成为广东省客家菜职业技能培训标准化试点单位。依托广东省粤菜师傅培训基地、惠州市东江菜饮食文化研发中心等平台,学院面向城乡居民、水库移民和马来西亚、荷兰、澳大利亚侨胞开展“粤菜师傅”培训,并成功申报广东省继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粤菜师傅”客家菜人才标准化培训典型项目,与多个县区签订“粤菜师傅”横向服务协议,以专业技术助力农业产业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全面落实服务乡村振兴、民生发展等国家和省重大发展战略,积极选拔优秀教师担任市县级农村科技特派员,先后向惠州全市17个镇(街)派出85名电商、乡村旅游、粤菜师傅等专业教师,组建17支团队,形成了覆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乡村振兴五大领域共52类111项科技服务项目。

坚守初心向未来 办成有目标有愿景有温度的好学校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人认为,一所好学校,要以培养人才为核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引办学治校。学校有目标,那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学校有愿景,那就是把学校办成教师和校友们的精神家园。学校是灯塔,那就是始终传承、积累和发展学校的文化和精神;学校有温度,那就是让老师有所得、让学生有所长,始终以服务老师和学生、以作育人才为己任,名师云集、人才辈出,这就是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初心和使命。

在一甲子圆满,新甲子开启之际,该学院教职员工坚信,只要坚守教育家精神和信念,学校就能够成为一所伟大的学校。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范文燕

通讯员陈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