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召开的平安惠州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扎实推进法治惠州建设”“强化执法司法制约监督”。设立市营商环境法治服务监督中心、织牢产业高质量发展司法“保护网”……我市司法部门积极助力我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推动建设更高水平法治惠州平安惠州。
创新完善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机制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今年1月,市营商环境法治服务监督中心在市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开始受理全市涉行政执法和司法活动中损害营商环境、侵害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问题线索。
该监督中心是经市委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市委政法委,统筹整合各级各部门的工作资源和力量成立的,由市司法局负责日常运行管理工作,为统筹推动营商环境法治服务监督工作的“一站式”服务和监督平台,旨在进一步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护航企业高质量发展。
该监督中心建立信息收集、分类处置、分析研判、长效治理、责任追究等5项工作机制,打通了政府执法监督、行政复议、立法立规、法制审查、法律顾问评价与行政诉讼、检察监督等工作领域的联动渠道,并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与纪检监察监督、检察法律监督、行政审判监督的衔接。
记者了解到,该监督中心还通过办理各类反映和投诉事项,归纳梳理出涉及营商环境领域行政执法和司法工作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组织分析研判小组,视情形邀请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专业人士参与,讨论提出相关意见建议。对于涉及营商环境领域的行政执法和司法工作存在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监督中心可以建议司法行政机关或者检察机关向被监督对象依法制发《行政执法督察建议书》或者《检察建议书》,提出限期整改或者责令在一定期限内履行的建议。
截至今年11月20日,惠州市营商环境法治服务监督中心通过中心接待窗口线下来访、中心投诉微信小程序、惠州市网上信访投诉平台、市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专项座谈会等渠道,主动摸排、收集和接收问题线索共216件,现已依法受理62件。其中,向市公检法等司法机关交办案件25件,办结6件;向区县、市直行政机关交办案件37件,办结24件,解决了一批涉及交通运输、非法转让倒卖土地使用权、股权变更登记、合同诈骗等领域的行政执法或司法工作问题。
今年以来,我市聚焦“奋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总体定位和“坚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战略部署,强化运用法治方式稳定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大力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截至今年5月,全市经营主体总量突破90万户,营商环境评价全省排名持续上升,经营主体满意度全省第三。
在今年10月24日的市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市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广东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贯彻实施情况的报告》对市营商环境法治服务监督中心的成效表示肯定,“组建惠州市营商环境法治服务监督中心,建立健全法治服务诉求监督管理机制,打通政府执法监督、检察监督等工作领域的联动渠道。”
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继续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持续增强法治供给,不断提升法治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率、贡献度,以法治保障的“硬功夫”助力法治化营商“软环境”晋位升级。
司法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龙门县龙潭镇森林覆盖率高达80.34%,一根根竹木撑起了富民产业,目前,龙潭竹木制品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成为支柱产业。今年4月16日,龙潭法庭在当地竹木制品行业协会挂牌成立巡回审判点,护航产业发展。
“现在开庭!”伴随着一声清脆的法槌声,一起买卖合同纠纷随即开庭审理,协会近20名企业代表现场旁听。“法官,如果货款被久拖不还,我们该如何走诉讼程序?”“如果联系不到对方怎么办?”“法官,可以麻烦您到我们企业开展普法讲座吗?”庭审结束后,企业代表纷纷上前,向法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并邀请法官进企业开展法治宣讲。
据统计,这样的竹木制品中小微企业在龙潭镇有1300余家,全镇有近1.8万人从事竹木制品行业。
近年来,龙潭镇竹木产业完成转型升级,享有225项专利技术,产品乘着互联网的东风销至全球,行业订单量大幅增长。
可随之而来的,是相继出现的行业纠纷。这一苗头引起了龙潭法庭庭长罗秋燕的注意。“竹木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的重要支柱,发展势头强劲,若相应的法治保障跟不上,必然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如何运用法治力量护航当地企业发展行稳致远?2023年,龙潭法庭推出以“服务木协,助推振兴”为主题的“一庭一品”特色品牌,设立巡回审判点便是其中的一项重点工作。
市法院推出“一项目一专班”“一园区一专班”方案,推动全市范围内成立9个产业专班、园区专班、项目专班;博罗法院联合罗浮山景区管委会创建“无讼景区”;惠东法院在新材料产业园区设立巡回审判法庭,安排专人驻点办公,提供现场答疑解惑等法律服务……放眼全市,一张司法护航区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保护网”正在不断织密扎牢。
今年以来,惠州两级法院审结涉产业买卖合同纠纷案件4204宗,其中调撤案件1394宗,调撤率达33.16%,涉及金额逾20.16亿元,累计为60余家地方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普法工作。
市法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助力我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优化营商环境若干措施》,明确“健全网上立案工作机制”等16项重点任务,推出16条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具体措施,不断提升市场主体获得感和满意度,同时,坚持以产业、园区的司法需求为导向,常态化开展访企暖企、法治体检工作,为更多产业、企业提供“一事一策”“一企一策”精准法律服务。
全市法院还深化知识产权审判“三合一”改革,坚持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加大对关键核心技术、新兴领域等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加大对侵犯战略性科技成果、原创作品、驰名商标和老字号等知识产权行为的惩治力度。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通讯员周丽娟 陈育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