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州市生态环境园。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在市生态环境园垃圾仓内,重达80吨的吊爪像“抓娃娃”一样抓起10吨的垃圾送入炉排进行焚烧。经过发酵、焚烧,市生态环境园每日处理垃圾约1500吨,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
众所周知,城市垃圾处理、资源浪费等问题是城市环境治理的一道难题。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近年来惠州持续深化改革,积极引进先进处理设施,创新探索垃圾处理共享模式,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构建全链条垃圾治理体系,不断提升城市垃圾处理水平,着力打造更加美丽、宜居的市容环境。
截至目前,全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能力占比90.84%,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86.45%,垃圾终端处理能力居全省前列。
实地探访
垃圾焚烧发电变废为宝
我们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去了哪里?变成了什么?日前,记者实地探访位于惠城区芦洲镇墩子林果场的市生态环境园发现,垃圾在这里变废为宝成为城市清洁能源的来源。
“走进生态环境园,没有闻到异味。”来到市生态环境园,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惊讶。原来,市生态环境园内有一个硕大的垃圾仓,每天密封垃圾运输车将垃圾运往垃圾仓内。由于仓内是负压,因此垃圾异味随着垃圾直接“压”入仓内,不会飘散出来。
“在这里,垃圾焚烧后的热能用来发电。”市生态环境园运营方惠州广惠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晓斌告诉记者,市生态环境园日处理垃圾约1500吨,配置3台550吨/日的机械炉排焚烧炉、两台20MW的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
记者透过玻璃墙看到垃圾仓里面的生活垃圾堆积如山,两个很大的机械爪把生活垃圾抓起投入焚烧炉内焚烧。张晓斌介绍,这些垃圾在垃圾仓内经过7天左右发酵沥干后被投入焚烧炉,“焚烧过程中,需达到850摄氏度至1000摄氏度的高温来减少有害气体如二噁英的产生。”
焚烧产生的高温烟气加热了锅炉内的水,生成的蒸汽驱动涡轮机运转,涡轮机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进而带动发电机发电。园区产生的电力不仅能满足自身运营需求,多余的电力还会被输送到电网进行销售。
通过精细化运营等高效管理手段,市生态环境园入厂垃圾上网电量约370度/吨,可提供清洁电量约2.5亿度/年,能满足约30万个家庭年用电量需求,真正实现垃圾变废为宝,实现城市低碳可持续发展。
“可以说,垃圾就是资源,我们把垃圾‘吃干榨净’。”张晓斌说,生活垃圾在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炉渣约占总量的20%,这部分炉渣随后被送往园区内的炉渣资源化利用场,而焚烧过程中产生的飞灰按照危险物处置要求,经螯合固化后进入园区专用飞灰填埋场综合处理。在污水处理方面,生活垃圾在沥干过程中产生的渗滤液,经过综合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全部回用,达到污水零排放,实现水资源再利用。
值得一提的是,垃圾焚烧产生的烟气采用最新组合工艺,排放控制指标优于欧盟最新标准。市生态环境园形成垃圾收集、专车运输、焚烧发电、危废处理全流程闭环管控模式。
据统计,目前,全市共建成运行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6座,总设计处置能力10900吨/日。每日处置全市新产生的生活垃圾8270吨,已实现原生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100%无害化及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目标。
创新探索
生活垃圾跨区域就近处理
上午7时30分许,生活垃圾运输车从博罗县观音阁镇一处垃圾中转站,经指定路线行驶至惠城区的市生态环境园。生活垃圾通过全封闭卸料平台进入垃圾仓,经过发酵、焚烧、回收等环节,实现无害化处理。
不仅仅是博罗县的生活垃圾终端处理地发生变化,自去年9月以来,惠城区江北街道的生活垃圾运输至博罗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焚烧处理;惠城区水口街道则将生活垃圾运输至惠阳环境园焚烧……
为啥自家垃圾不在所在县(区)焚烧处理?
“博罗县观音阁镇邻近市生态环境园所在的惠城区芦洲镇,相比运送至博罗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焚烧更近,仅运输距离可节省42公里。”市市容环境卫生事务中心主任王强介绍,这一来一回就是80多公里,运输车一天需要往返3次,能节省240多公里,一周至少省了1200多公里。
在惠城区、惠阳区和博罗县,生活垃圾运输距离过长的镇街多达12个。在惠州6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皆处于全国先进水平的情况下,生活垃圾交由任何一个焚烧发电厂都能保证垃圾处理的安全环保。
惠州以环卫一体化的思路破题,下好全市“一盘棋”,打破县(区)区域行政壁垒,推动生活垃圾区域统筹设施共享,构建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空间。
比如,惠州将惠城区、博罗县部分镇街的生活垃圾跨区就近运至垃圾处理厂焚烧,如博罗县石坝镇、公庄镇、观音阁镇、麻陂镇、泰美镇、杨村镇、杨侨镇7个镇,每天转运约200吨生活垃圾到市生态环境园处理;惠城区小金口街道、江北街道每天等量转运200吨,就近到博罗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惠城区三栋镇、马安镇、水口街道每天约300~500吨生活垃圾跨区转运至惠阳环境园处理。
“一笔笔小账,算起来就是一笔大钱。”王强说,改革后解决了部分镇街生活垃圾运距过长、运费过高的问题,已节省财政资金770余万元。同时,极大地降低了垃圾运输距离过长带来的社会管理风险、交通运输风险、环境污染风险和噪音扰民风险。
精准破题
构建全链条垃圾治理体系打造“无废城市”
“旧沙发淘汰了,环卫中心还能免费收运大件垃圾,速度又快,值得点赞。”11月18日下午,惠城区桥东街道的李女士通过“城投资源大件垃圾清运”小程序下单,预约大件垃圾回收,很快对方就对订单进行处理,当天工作人员就上门回收。
近年来,为切实解决垃圾处置难题,惠州积极探索大件垃圾、园林垃圾、厨余垃圾及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构建全链条垃圾治理体系,推动垃圾变废为宝,从而大大减轻垃圾消纳处置压力,助力全域“无废城市”和绿色低碳城市建设。
日前,记者在大件和园林垃圾资源化处理中心看到,设备轻松分解沙发、床垫、床、桌子等大件垃圾。大件垃圾90%可资源化再利用,木质废弃物、海绵、泡沫、金属由专业公司回收,剩下的送至焚烧厂。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率高达99%~100%。该中心试运营以来,每月大件园林垃圾收运量约500吨,实现大件园林垃圾有效处理。
目前,全市共建成大件垃圾和园林绿化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7个,处理能力780吨/日,实际处理量272.5吨/日,完全满足我市大件和园林绿化垃圾处理需求。
在市区的惠分类厨余垃圾生物处置工厂,惠城区多个街道的厨余垃圾都会运到这里,实现就地化处理。在这里,成千上万只黑水虻成了处理厨余垃圾的“吃货”。
“黑水虻不断进食被破碎处理后的厨余垃圾,将厨余垃圾转化成自身的养分,只要一周时间就能从1毫米长成1厘米,甚至更大。”该工厂工作人员说,通过加工,黑水虻变身饲料、肥料、猫粮和狗粮。
据悉,全市共建成运行厨余垃圾处理终端8座,处理能力875吨/日,实际处理量384吨/日,完全满足我市厨余垃圾处理需求。
在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项目方面,全市共有资源化利用项目11个,综合利用年处理能力564万立方米。另外,有害垃圾委托有危废处理资质的单位专项处理,可回收物由具有再生资源回收资质的回收公司统一收运和处理。
经过5年多的不断完善,如今惠州全市厨余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收运处置体系业已建成,“四色”分类在这片大地上“蔚然成风”。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张旭华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谭琳 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