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东坡文化爱好者走进苏轼初仕之地
2024年11月26日惠州日报文化
字号:T|T
惠州东坡文化爱好者参观凤翔博物馆。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摄
惠州日报讯 (记者侯县军 通讯员刘巧朋)为弘扬东坡文化、传承东坡精神,日前,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组织会员及东坡文化爱好者前往苏轼初仕之地——宝鸡凤翔,开启“飞鸿雪泥”重走东坡路研习之旅第二站活动,实地探访凤翔东坡遗迹,促进惠州与宝鸡凤翔在东坡文化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发展。
凤翔是苏轼为官生涯的第一站,在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也是人们认识、研究北宋文豪苏轼的重要节点。宋嘉祐六年(1061),苏轼初仕凤翔,留下《凤翔八观》《石鼓歌》《喜雨亭记》《凌虚台记》等名篇佳作,其勤政爱民的思想和惠民善举,千百年来在凤翔人心中留下了“苏贤良”的光辉形象。
研习团来到凤翔东湖,实地探寻苏轼留下的文化遗迹。在凌虚台上,凭栏远眺,风光尽收眼底;在鸳鸯亭中,追思苏轼夫妇的伉俪情深;在喜雨亭里,遥念苏轼与民同欢之景。大家还前往凤翔博物馆、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等地参观学习和考察。
研习团一行还参加了由苏轼研究学会与宝鸡文理学院主办的“苏轼与关中文化学术论坛”。该论坛汇聚了四川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大学、西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40多所高校及文化教育单位的专家学者80余人,提交论文近80篇,涉及“苏轼与关中研究”“苏轼文学研究”“苏轼文化的批评与接受研究”等议题。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申东城在论坛上作了《苏轼诗词竹意象探微》主旨报告。他将苏轼笔下的竹分为生活用具、饮食、自然景物、建筑四大类,并系统阐述了苏轼竹意象的三个特点:一是蕴含丰富典故,二是善于调动感官,三是运用多方位视角。该报告条理清晰、论证翔实,获得在场专家学者的肯定与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