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外科

挑战“高精尖”“优等生”跻身全国前列

2024年11月29日惠州日报专题
字号:T|T
    陈志军团队为病人做手术。市一院供图

陈志军团队为病人做手术。市一院供图

从传统开胸到现代微创,从腹腔镜到纵隔镜再到两者结合,从常规诊疗到高难度复杂手术的精准治疗,乘着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东风,我国胸外科诊疗技术与实力得到了实实在在的验证。

自2017年6月成立独立的胸外科以来,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院”)不断创新,在胸外科诊疗领域不断探索,勇攀医学高峰,经过数年的发展,胸外科技术实力朝着“高精尖”迈进,已在胸外科疾病微创化治疗及快速康复方面跻身全国先进行列,获得广泛认可,越来越多的患者足不出惠就能享受到国内先进的诊疗服务。

01

博士领衔跑出“加速度”

学科建设日臻完善实力受认可

不久前,在市一院胸外科,一台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胸腹腔镜手术在3小时内顺利完成,手术时间较以往大幅缩短,手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市一院而言,这是医技实力方面的新突破,主刀这一手术的,是该院胸外科主任陈志军。

高层次人才是推动专科发展的重要抓手。为推动学科发展,擦亮市一院胸外学科名片,今年初,市一院引进医学博士、在心胸外科领域颇有名气的陈志军。

陈志军从医已有20余年,此前曾在北方某知名三甲医院从事心胸外科工作,那时他所在的豫北地区是全世界食管癌高发区,国家食管癌防治研究基地就设在那里,在临床诊疗工作中,他接诊了许多疑难复杂疾病患者,也有机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学习、积累丰富的手术经验。

“快”“准”“精”!陈志军的加盟,让市一院胸外科的学科建设实现了质的飞跃。他曾完成一例胸腔镜右下肺叶切除术,仅花费了39分钟,仅开2个小口就完成肿瘤切除。而在另一例胸腔镜巨大纵隔肿瘤切除术中,他带领团队应对挑战,解剖清晰、手术流畅,患者术中出血仅10毫升。

一直以来,他带领团队完成的精湛手术让不少本地同行惊艳:一是复杂程度之高,二是手术时间之短。陈志军介绍,能在更短时间内完成手术,得益于一套“模块化操作”模式,即“把手术分解成多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按标准化操作,每个手术步骤与手术器械的使用都做到模块化,与助手形成无声配合,和主刀形成合力,通过高效合作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手术。”

在市一院胸外科团队,陈志军向科室成员分享了自己的成功经验,并分享了一台好手术背后的秘诀——“术前规划-术中印证-术后复盘”。在他的带领下,胸外科技术实力与日俱增。

在惠州地区成功开展胸腔镜肋骨骨折内固定术,率先开展自主呼吸麻醉单孔胸腔镜术后免置胸管手术,复杂食管癌、肺癌胸腔镜手术及肺结节微创技术为惠州市领先水平……多年来,市一院胸外科不断紧跟国内外医疗前沿,大力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技术实力早已备受患者认可,团队还能独立开展食管、肺及纵隔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形成完善的肺癌、食管癌个体化综合治疗规范流程。

02

跻身全国先进行列

全市首例微创根治食管癌手术获瞩目

“高”“精”“尖”!不久前,一种新型的食管癌手术方式——充气式纵隔镜食管癌根治手术成功施行,意味着市一院胸外科手术跻身全国先进水平。此前,该手术仅在省内及国内少数医院开展,而陈志军的手术“绝技”,让市一院胸外科开创了惠州先河。

回忆起这瞩目的“惠州首例”,主刀医生陈志军略显平静,他说,患者是一名76岁高龄的食管癌中期患者,在手术方案设计阶段,考虑到患者年龄大、吸烟长达60余年,肺功能极差,他和团队决定采取微创手术的“进阶版”——“不经胸的充气纵隔镜联合腹腔镜颈腹两切口微创食管癌根治术”。

这是不经胸腔的手术治疗,据悉,手术中打通纵隔内“通道”是极其复杂的环节,通常需2个主刀人员的手术,但陈志军凭借扎实的经验和精湛的技术,以一己之力就完成了高难度操作。

手术效果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因为创伤小,患者术后疼痛感大大减轻,恢复速度也快,康复出院的时候,患者向医护团队竖起了大拇指。

作为市一院胸外科的“领头雁”,陈志军已带领团队开展胸腔镜下肺袖状切除术、肺动脉成形术、气管成形术等高难度手术,扎实改进微创食管癌手术、开展纵隔镜食管癌根治术,他坦言,很多微创手术利好患者,但难度大、风险高,十分考验团队的精湛技术和丰富的胸外科手术经验。接下来,他将带领团队熟练开展更多微创治疗技术,让患者足不出市就享受到省级甚至国内先进的医疗技术。

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市一院积极推动医疗资源下沉,与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三和医院,惠东县第一、第二人民医院,博罗县中医院,龙门县第一、第二人民医院,中信惠州医院等多家医院开展结对帮扶,就技术难点展开技术下沉。此外,为推动胸外学科的区域化发展,还牵头成立了惠州市医师协会胸外科分会,有效整合区域内的胸外科专业资源开展联合研究、技术交流及专科人才培养。

03

匠心开展宣教科普

提升市民对疾病的认识水平

在临床诊疗的过程中,胸外科团队常常会遇到一些感慨的场景:患者们面对疾病,往往因认知的匮乏而陷入迷茫与恐惧之中。他们或是对疾病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忽视早期症状,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或是对健康过度担忧,将普通的不适放大为致命威胁,过度焦虑,影响了后期治疗和康复。

曾有一位年逾五旬的教师,因担忧体内结节癌变,日夜忧惧,茶饭不思,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还有一位古稀之年的老年患者,体检结果显示血压飙升至210/140mmHg,已属重度高血压范畴,却因自感身体状况尚佳,害怕长期服药会有依赖性,因而拒绝接受规范治疗,导致病情加重……像这样的例子无不让医护人员揪心,百姓对疾病认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和预后,也加大了医生诊治的难度,作为科主任,陈志军深刻意识到加强医学科普、提升患者对疾病认识的重要性。

为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大众对疾病形成正确的认知,陈志军带领团队一直在努力。除了在临床诊疗中积极向患者进行口头叮嘱和健康知识宣传,在工作之余,他还主动走进高校与社区开展科普讲座,分享大众最关心的健康话题。

作为健康“宣传员”,他不断在思考如何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医学知识。他利用新兴的社交媒体平台——抖音,开设了自己的科普账号,将临床中患者们的咨询与困惑,化作一个个通俗易懂的短视频,让更多人从正确的健康知识中受益。据统计,目前他已创作了160余条科普视频,观看量最高达8.4万人次。通过这个抖音号,他不仅解答了患者的疑问,更在无形中搭建起了一座医患沟通的桥梁,让医学人文的光芒照亮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心灵。

陈志军将通过“模块化操作”培养手术技能,“以赛促学”激发个人潜能,专人专管共读文献孕育科研课题,同时积极打造胸外科科普品牌,让每一位心怀理想的医生,都能在这片天地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未来,胸外科团队将秉持初心,推动学科迈向高质量发展,为患者带来更高水平的诊疗服务。

04

医学小科普

食管癌高风险人群应该怎么办?

食管癌已经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从40岁之后迅速攀升,于80~84岁时达到高峰。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食管癌诊疗指南》指出,食管癌的发病有明显的地域差异,高发区主要集中在太行山脉附近区域(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泰安、山东济宁、山东菏泽),以及安徽、江苏苏北、四川南充、四川盐亭、广东汕头、福建闽南等地区。

早期食管癌的症状常不明显,容易被忽略,主要有:胸骨后不适、吞咽时轻度哽噎感、异物感、闷胀感、烧灼感、食管腔内轻度疼痛或进食后食物停滞感等。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患者由于病变尚在初期,可能并未感到明显的身体不适或将其归为咽喉炎等常见疾病而忽视。

惠州日报记者李春凤

通讯员王运广 郑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