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技专家与农户现场交流。
科技示范护种业,良种良法保“粮”安。为加快高产优质鲜食玉米新品种及高效种植技术的集成与规模化应用,日前,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联合惠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惠州市健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惠城区马安镇马安村举行“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广州综合试验站工作交流及现场观摩会”,省农业农村厅相关处室负责人、项目组成员、种植大户,以及省农科院惠州分院、惠城区农技中心、种业企业、流通商、专业合作社等专家代表50余人参加。活动通过交流示范县的经验做法,共谋鲜食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助力惠城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专家农企农户田间交流技术
座谈交流会上,试验站专家、示范县项目成员、种企代表等踊跃分享工作经验,汇报项目实施情况,交流各地玉米品种类型、栽培模式、生产情况和发展现状,并对惠城区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思路及如何融合发展进行“把脉问诊”,积极建言献策,助推产业稳步发展。
此次观摩会,省农科院作物所、惠城区农技中心等单位集中展示了“粤甜41号”“粤万甜6166”“粤甜39号”“粤白甜2号”“毛豆64”等系列优新品种以及高效栽培集成技术(育苗移栽、地膜覆盖、增施有机肥、水肥一体化、适度密植、化控防倒等),重点示范“木霉酵液喷施玉米防病技术”“鲜食玉米与鲜食大豆复合种植模式”等。
“这块田开展的是木霉酵液喷施集成技术试验示范,在玉米幼苗期的3个阶段分别喷施不同次数的木霉酵液,对比筛选出较优的生态防治方案,以减少化学农药在玉米生产上的使用。”在健禾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示范基地观摩现场,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广州综合试验站站长、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李高科介绍,田地开展的鲜食玉米多熟制配套栽培技术集成熟化项目暨鲜食玉米与鲜食大豆间套种试验,主要通过增加玉米种植密度并套种大豆,以达到单位面积上玉米稳产又增收大豆的目的。
省农科院作物所专家还详细介绍了各新品种的特性特征和栽培技术要点,探讨木霉酵液防病效果、鲜食玉米与鲜食大豆间套种的生产效益,并与参会人员就品种需求、技术措施、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使大家对优良品种及高效种植技术有了更加感性直观的了解。现场还进行了品种品质品鉴,良种良品实力“圈粉”种植户和流通商。
集成技术省工节本增产优质
近年来,惠城区农技推广中心以建设“院推企”合作平台(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中心+农业企业)为创新重点,将农业新成果及时进行转化应用,以提升农产品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收益,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参会人员一致认为,通过种植高产优质的玉米新品种,应用“喷施木霉酵液+育苗移栽+免耕+水肥一体化+增施有机肥”等集成技术,省工节本、增产优质,且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量。
“玉米与大豆间套种植模式既能有效利用土地空间、养分互补,又能改善土壤、降低病害虫的发生,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一地双收’的良好成效。”专家建议将这些良种良法结合“院推企”合作“基地示范”等方式,进一步扩大推广和辐射带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
“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项目的实施及此次业务交流与现场观摩活动的开展,有效提升了种植户对鲜食玉米优良品种及高效栽培技术的认识。”惠城区农技推广中心负责人说,项目实施以来,惠城区作为示范县之一,紧紧抓住和利用好省农科院作物所的支持,大力进行鲜食玉米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如在去年已联合开展了“鲜食玉米与鲜食大豆、花生、甘薯、黑豆等不同作物间套种试验示范”和“木霉酵液等4种农药喷施玉米防病比较试验”等。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谢菁菁 通讯员严学东 许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