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世千年,滕王阁在地理和文化上依然占据南昌“C位”,并在新时代呈现出新气象。新华社发
以千古绝唱串起全域旅游,“跟着诗词游江西”成为新风尚;与世界对话千年的瓷都景德镇,搭建起国际交流新舞台;3年3000万人到赣州郁孤台体验“宋式生活”……
以文塑旅,以文“引外”,以文兴商,以文强村,以文励志。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指引下,江西立足文化资源特色优势,以科学思路方法,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文化兴省的实践中呈现一派生动景象。
楼台书院聚人潮 文化地标显盛况
阅世千年,历经28次被毁而“不倒”的滕王阁在地理和文化上依然占据南昌“C位”,并在新时代呈现出新气象。每年全国各地有数万人慕名而至背诵《滕王阁序》。
相较于历史上的保护修缮,今天的滕王阁,格局更为宏大——“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把最好的赣江岸线和历史文化景观留给市民和游客。今年,滕王阁北园开放仅8个月,游客便突破1000万人次,客流量创历史纪录。
江西人文鼎盛,千里赣江,自南而北,随处可见文化瑰宝,许多堪称“独一无二”。江西书院数量占全国古代书院三分之一,独领风骚,吸引大批日韩等国的学者前来研学交流;“人文圣山”庐山以其承载的16000多首诗词,冠绝群山,成为耸峙江右的文化高地;距庐山不远处的修水县,就诞生了黄庭坚、陈寅恪两大文化奇才,前者诗词书法与苏轼并称“苏黄”,后者学养深厚被誉为“三百年来仅此一人”。
灿若星辰的江西文化,有的已为人熟知,但还有的鲜为人知。今年开始,江西文旅部门策划推出“跟着诗词游江西”主题活动,以诗为媒、以诗为脉,引领人们在游历山水间领略自然之美,体悟人文之韵。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辛弃疾的词句让赣州城内的郁孤台从此名扬天下。
如今,郁孤台已不“孤单”,一江清水依旧,络绎不绝的游客慕“江南宋城”之名而来。这里有我国保存至今规模最大、年代最早的宋代砖构城墙,就连地下排水系统沿用的仍是宋代福寿沟。每到汛期,哪怕古城之外洪水滔滔,城内依然能安之若素。
如此完好的宋代景观已被精心打造经营,成为赣州最热门的“打卡地”。宋朝风韵舞蹈、宋制水上婚礼以及射箭、投壶等各类宋式活动……美不胜收的文旅场景再现了千年前的宋城景象,3年时间近3000万人来到郁孤台街区体验“宋式生活”。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联合国旅游组织测算,全球近40%的旅游业是由文化驱动的,文化资源本身就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梅亦介绍,今年以来,江西省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持续保持“双增长”,外省游客占比居全国第七、中部第一。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诗旅江西,风华正茂。
江右之地文兴商盛
“一曲新词酒一杯”,作者北宋宰相晏殊爱酒,每经进贤县老家时必到当地李渡镇畅饮一番。去年,李渡的“一杯酒”在香港挂牌上市,成为中国白酒“港股第一股”。
然而,谁能想到这家酒企10年前还连年亏损,员工离职频繁,5年换了5任总经理。“过去不懂打文化牌,只会‘硬做’广告。”在江西李渡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汤向阳看来,实际上,李渡酒是名副其实的“文物酒”。
22年前,李渡酒厂内发掘出的元代烧酒作坊遗址,荣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汤向阳上任后,通过策划元代窖池遗址深度体验游、开发文创产品等方式打造文化IP,增强消费者对李渡酒的文化认同。10年间,李渡酒从亏损至盈利5亿余元,实现从濒临破产到港股上市的戏剧性逆转。
“一瓶酒”的传奇故事,再一次证明了文化的价值是无穷的。
以文兴商,人文强商。近年来,江西顺应消费者对文化、情感和精神的新追求,将许多独具特色的“文化IP”转化为“兴商资源”,茶、酒、瓷、药、书等各个领域均演绎出新故事。
“一本书”在全国出版业举足轻重。江西出版传媒集团在2023年全国图书综合零售市场实洋占有率排名第4位。旗下子公司,有的总体经济规模位居全国第4位,有的连续3年总体经济规模综合评价位居全国第2位。
一座万寿宫,沉寂多年后重拾商帮文化再获新生,成为南昌商业新地标。今年国庆期间,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客流达157万人次,同比增长12.5%,营收同比增长37.8%。
一部戏火热“出圈”。以明代江西籍科学家宋应星的传奇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舞台剧《天工开物》,自7月开始赴国内主要城市巡演以来,场场一票难求,观众反响热烈。
今年上半年,全省规上文化产业企业约2.3万家,实现营业收入1184.45亿元。
文化,是繁荣经济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赣州龙南市举办世界客属恳亲大会,邀请遍布全球的客家人回乡,今年前10个月共接待游客879.98万人次,同比增长16.73%;“上高会战”发生地宜春上高县以“抗战文化”为纽带,吸引旺旺集团、宝成国际集团、中杰鞋业等台资企业50余家,走出开放型经济新路子。
江右文化的新繁荣、新跨越,正在为江西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红色文化激荡“超燃”的新一代
10月1日,南昌八一广场,数万名年轻人彻夜守候,只为见证国旗升起的46秒。
他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的拖着行李箱刚走出地铁,还有的从前一天傍晚就搭帐篷等待。46秒,不过短暂一瞬,此刻却被无限拉长,寄托着他们对祖国的深情告白。
南昌,军旗升起的地方。热血“超燃”的升旗画面中,年轻态和英雄气相得益彰。
这样的场景越来越多。在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今年国庆期间,平均每晚都有近万年轻人守候在馆前,只为看5分钟的“光影八一灯光秀”;
罗霄山脉北段的革命根据地武功山上,迎来一批批“夜爬”的年轻人。他们不畏艰辛,勇于挑战自我。当太阳升起的那一刻,他们摇旗呐喊,脸上写满自信与活力,洋溢着“少年中国”的气象;
在瑞金,革命题材谍战剧《追风者》今年4月热播后,每天都有两三千人趁着五一假期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旧址参观,他们纷纷留言“看了《追风者》才知道‘扁担银行’,先辈真是太不容易了,书上的一行字,是一段沉重的历史”“我要去走他们走过的路”……
发生在赣鄱大地上的一幕幕,映照着不凡的精神信仰,给人信心与力量。
江西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红色,是无数先烈用鲜血染就的深沉底色。这片土地上的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等在岁月长河中不断延伸、传承。
老区精神,湾区思维,特区速度……流淌在老区干部血脉中一心为民、艰苦奋斗的基因,在新时代又注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新元素。
“学苏区干部好作风,做‘第一等的工作’”“大湾区能做到的,老区也能做到”……从赣南到赣北,江西各地积极对标沿海发达城市,优化营商环境,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富民兴业,千帆竞逐。
以文励志,重整行装。今日红土地正以拼搏奋进之姿“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
(据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