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邻自然社区小红楼。

东平庭院。
2023年6月,惠城印发开展“百千万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方案,强调惠城以城市更新为抓手,提升中心城区能级。今年8月,惠城区召开“发展文化新业态 建设高品质城区”座谈会,提及链接更多社区,让城市更加年轻化、更有鲜活感、更具品质性。惠城在城市发展中,不少老旧空间迎来变革,积极延伸功能,助力文化新业态发展。
近日,记者走访了惠城两处改造更新的老旧空间。江北街道共邻自然社区小红楼以共邻理念为核心,连接人、建筑和环境,吸引众多企业入驻,成为富有文化与创意活力的特色场所。桥东街道东平村以“百千万工程”为牵引,以“美丽庭院+创业基地”模式,改造老旧空间,发展庭院经济,新旧交融活力尽显。
共邻自然社区小红楼
低碳创意社区吸引32家企业入驻
在惠城江北,有一处以“共邻”为理念的社区空间——小红楼。它通过改造老旧建筑,使旧建筑焕发新活力。近日,记者走访了小红楼。站在庭院中间,抬头仰望,朱红的墙身透着古朴韵味。楼体周边,绿植错落有致,外墙覆盖着生机勃勃的绿色藤蔓,红砖铺就的步道两侧繁花似锦。
共邻自然社区小红楼品牌创始人、主理人郑艺坛介绍,社区以共邻为核心,连接人、建筑和环境;以自然为媒介,将艺术生态、人文等多个理念融入其中;以低碳式办公创意社区为先导,成为惠城知名的城市型创意自然社区。
如何融合“共邻”理念进社区公共空间?郑艺坛说:“主要通过‘三环’融合共邻理念,为社区发展赋能。”郑艺坛介绍,一环是指空间环境共邻,借区域巧妙衔接空间,营造良好工作交流合作氛围,助力企业便捷协作;二环指自然环境共邻,凭花园式庭院,融合自然与办公空间,打造生态健康多元创业空间,舒缓压力激发灵感;三环则是沟通环境共邻,定期办交流活动,增进企业之间了解与合作。
共邻社区小红楼如何助力社区的城市功能与空间优化?据介绍,小红楼重塑了老旧空间的建筑外貌,同时功能层面实现深度的拓展与创新,如激发片区活力,提供创业基地,打造资源共享的创业环境。在惠城“发展文化新业态 建设高品质城区”座谈会上,小红楼受到相关部门肯定,被认为提供了一片有形象、有品质、有魅力、有影响力的自然生态社区空间,以经济与生态双赢格局,塑造低碳办公和创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片区树立城市旧改项目的新典范。
据悉,共邻自然社区已进驻32家企业,并且涵盖多领域。社区不定期举办学术交流、设计沙龙等活动,成为富有文化与创意活力、颇具知名度的特色场所。
东平庭院
“美丽庭院+创业基地”老旧房屋焕发新机
近日,记者探访了一家隐匿于桥东街道东平村的别致之地——“芊兮”蛋糕店。踏过门槛,看见老龙眼树下的古风庭院,雅致客厅、木质餐桌、石子小路相映成趣……院子主人从爷爷奶奶传承下来的老房子,改造后重新披上质朴新装:波浪形不规则挑檐、黄土墙,厨房采用大片玻璃,干净明亮一览无遗。新旧结合的风格,让老房子焕发生机。年轻人三五成群闲坐于此,轻声交谈,享受着悠闲的下午茶时光。
东平村建筑集中,历史跨度大,从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到现代新建民房,种类繁多。尤其是惠城区规模最大的古建筑梁氏围屋,更是承载着东平的历史记忆。随着城市建筑更新,这些老旧房屋曾经日渐被遗忘,荒废的角落与周围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
近年来,在“百千万工程”的有力牵引下,东平村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重焕新生。如今,东平村上东平片区正大力实施美丽乡村精品村项目,打造集滨江体验、商业发展、游览观光于一体的特色乡村,并积极推动“庭院经济”发展。
东平村一家家特色饮食、创意设计商家,正以“美丽庭院+创业基地”的模式,对老旧空间进行更新改造,将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保护相融合,书写着东平村乡村振兴的精彩篇章,成为“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实践。
争取打造一批文旅知名品牌
据悉,今年上半年,惠州工业生产持续较快增长,市场消费增势平稳,净流入人口增长,文旅产业发展态势持续向好。惠城老旧空间更新改造不断打造出更多的独特文化IP、文化品牌,让城市更加年轻化、更有鲜活感、更具品质性,助力惠城文旅新业态发展。
惠城不断深化政策宣传和解读,竭尽所能地提供好的优惠政策、优的项目资源、佳的服务保障、活的交流平台和强的宣传推荐,形成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也将和企业一同,把惠城文创板块做大做强,推动惠城文化新业态发展壮大,共创现代化高品质城区。
此外,惠城还坚持规划先行,统筹发展导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解决惠城区在文旅产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激发文化创意,实施精品建设,深度激发水东街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聚变效应,继续推进祝屋巷、33号青年公路街、读创文化健康产业园、野岛文化生活区建设,争取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知名品牌。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叶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