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莞惠红色干线助惠州与深莞联系更加紧密和便捷。惠州日报记者许文昌 摄
深莞惠红色干线改建工程一期通车、深惠协同发展区首开区规划建设实现良好开局、年内217项政务服务可实现深圳“跨城通办”……今年,从交通联通到产业协同再到跨城服务,惠州市惠阳区正一步步突破区域壁垒,让异城同圈携手一体化发展的构想逐步成为现实。
作为融深融湾的桥头堡,惠阳区被赋予“推动临深片区整体规划、一体打造”的重任。惠阳区承担起辐射周边、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使命,以更加“主动”之姿拥抱深圳都市圈,举全区之力建设深惠协同发展区承接产业,按惠州城市副中心定位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着力为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作出更大贡献。
12月11日,坪山—惠阳—大亚湾党政代表团交流座谈会召开,共谋如何深入推进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一致认为应携手构建更加紧密、更加高效的联动发展机制,深入研究各领域的潜在需求和可能机会,创新深圳都市圈区域合作模式,推动机制衔接、规划协同、产业衔接、交通互联、共治共享等方面加快落实。
建设深惠协同发展区
首开区规划建设实现良好开局
今年7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惠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支持惠州与深圳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加强产业协作,加快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建设。
作为惠州市唯一同时毗邻深圳、东莞的县区,惠阳区用好区位优势带来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资源要素,加快做好载体建设,提出举全区之力建设100平方公里深惠协同发展区,形成集中连片的临深经济发展主战场。
深惠协同发展区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其中产业空间不低于50平方公里,通过深莞惠红色干线串联新圩、秋长、淡水、三和等南部临深镇街以及惠阳(象岭)智慧科技产业园、惠阳(新圩)智能制造产业园两大千亿园区,并以此为基础往南部深圳方向延伸拓展。
构想提出后,惠阳区加强与邻近的大亚湾开发区、深圳龙岗区、深圳坪山区对接,开展常态化互访交流。
如今,深惠协同发展区总体规划取得初步成效,首开区规划建设实现良好开局。邻近区域在合作共建万亿级绿色低碳产业集群、高端制造产业组团,以及推动深惠协同发展区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大亚湾坪山河科技创新走廊联动发展等方面达成了共识。
12月11日,坪山—惠阳—大亚湾党政代表团交流座谈会召开。三地党政主要领导齐聚深圳市坪山区,共谋如何深入推进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会上达成一致,将携手构建更加紧密、更加高效的联动发展机制,深入研究各领域的潜在需求和可能机会,创新深圳都市圈区域合作模式,推动机制衔接、规划协同、产业衔接、交通互联、共治共享等方面加快落实。
这是三地携手并行,下好区域协同发展大棋展开的具体行动,也为惠阳区提出的“全力争取深惠协同发展区上升为省级以上发展平台,打造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投资目的地”布局实现添了一把柴。
长期以来,三地紧密携手,通过产业共荣、资源共享、机制共活等多元区域合作方式,共同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如今,在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都市圈发展、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大背景大机遇下,更有国家级规划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为融合发展打破瓶颈。三地就深惠协同发展区、大亚湾坪山河科技创新走廊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对接、互通进展,提出携手开展多领域多层次互利合作。
此前,惠阳区还与深圳龙岗区联合印发《深圳市龙岗区—惠州市惠阳区协同发展座谈会备忘录》。
随着区域交流的加深,“行政壁垒”被不断破除,城市的边界将渐渐地不再成为产业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桎梏。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进打造12条产业链
区域协同中,产业协同是关键“落子”。
多年来,惠阳充分发挥紧邻香港、深圳的地缘优势,紧紧抓住发展机遇,产业基础不断被夯实。如今已拥有1100多家规上工业企业,位居惠州市前列。今年前10月,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1603.54亿元,同比增长5.5%。
今年,惠阳成功入列全国新型PCB产业十大集聚区,区域内新型有机材料产业集群获评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的消息,给了惠阳区更大发展信心。
站在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政策风口上,惠阳区希望能更进一步,推动产业协同从“转移承接”向“产业链合作”转变。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惠阳区挖掘自身产业优势和特色,绘就详细“施工图”。
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助力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惠阳区制定了“1+4”实施方案,其中的“4”就是围绕产业制定的具体实施方案,包含电子信息产业、绿色低碳产业、百亿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业四个方面。
为了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惠阳区不断调整和完善产业布局。如今惠阳区正在统筹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除了绘制好产业图谱,还需要完善好招商图谱,惠阳区正聚焦新型显示、新型储能、人工智能等12条重点产业链,精准招商,优化布局产业上中下游。这12条重点产业链与深圳“20+8”产业布局高度相关。
书写好重构产业空间的故事也是夯实产业基础的“必答题”,惠阳区将深惠协同发展区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章,着重“着墨”。
根据规划,深惠协同发展区正按照《深圳都市圈发展规划》提出的“龙岗—坪山—大亚湾—惠阳”和“坪地—清溪—新圩”两大产业组团,重点发展高端制造和绿色低碳“一高一低”两大产业,形成“一区抱两团,高低大融合”的全新发展格局。
在布局之下,临深片区的低效用地焕发出新活力。
在全市唯一同时临深临莞的惠阳区新圩镇,长布村的长布一号地块已“沉睡”良久,如今在“镇村合作+物业返还+货币补偿”模式下被“唤醒”。该地块占据了相当一部分连片的优质土地资源,建成的铁皮厂房却无法满足优质企业生产需求。
经过低效用地再开发,长布一号地块重新收储挂牌出让,引进金吉星粤港澳大湾区新能源、新型储能设备商贸总部项目,注入6.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将建成铁路物流多式联运转运基地、铁路物流智能化设备研发制造基地、供应链及商贸结算中心。届时村集体经济也将实现近乎6倍的腾飞式增长,每年收获约400万元的物业收益。
随着产业协同的进程推进,类似的故事将越来越多。
锚定城市副中心定位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建成开放包容高品质现代化城市,是《意见》对惠州城市形态的要求。定位为惠州城市副中心的惠阳区,是现代化城市的重要片区。如何将片区“拼图”契合全市未来蓝图,惠阳区按照未来城市形态优化规划设计,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畅达的交通是高品质现代化城市应有的内容,也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基础。惠阳区编制全区综合交通专项规划,构建内联外通、便捷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全面融入大湾区“半小时生活圈”。
在融深融湾道路的专项规划中,惠阳梳理了28条对接深莞的道路现状、规划建设等情况,建立融深融湾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库,明确解决方案,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如今新深惠快速路已进场,惠坪高速正有序推进中。
品质之城,还需擦亮民生底色,教育、医疗资源优化是其中的重点。
近期选址在秋长街道、新圩镇两个临深镇(街)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最新进展。
选址秋长街道新塘村的惠阳高级中学新校区工程项目(一期)已经动工建设。这所创办于1901年的百年老校,因历史原因老校区建在惠城区。新校区的建设不仅将进一步扩大学校规模,提升教学设施,还将为更多惠阳本地学子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根据规划,新校区项目规划用地总面积约7.2万平方米,一期为高中部,二期为初中部,最终高中办学规模90个班,初中60个班。
同样坐落在临深区域的惠阳区第二人民医院预计明年6月启用。走进施工现场,可以看到建筑主体已经成形,工人们正紧锣密鼓地开展内部装修、设备安装调试等作业,建成后将大幅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承载能力。
此外,惠阳区还将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作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实施城乡规划一体统筹、基础设施一体建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等,构建品质城乡生活圈,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从谋划区域协同发展落地片区,到优化产业结构,再到品质城市打造,为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提供重要支撑,惠阳正在书写好“破局求变、开启新局”故事,通过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及经济一体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惠州日报记者黄尉宏 特约通讯员陈丹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