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麒麟狮表演生动活泼。
“咚咚、咚咚,铛铛、铛铛……”日前,一阵热闹的锣鼓声从大亚湾开发区澳头街道黄鱼涌村传来。沿途村民闻声,纷纷跟着队伍前进。黄鱼涌村麒麟狮团重组以后,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当天第一次汇报演出。大家满怀期待,前来观看。
该村长者陈玉山说,200多年前,黄鱼涌村就有麒麟狮团,曾兴盛一时,远近闻名。后来,随着村里青年人纷纷离乡外出打工,麒麟狮团多年来都无法组建。去年8月,在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和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形势下,经陈玉山等人的号召,黄鱼涌村麒麟狮团得以组建。现在已发展成一支有30多名队员、平均年龄38岁的队伍。
最早从福建莆田一带传来
据村史记载,由于黄鱼涌村位于河涌和海水交汇处,每当刮北风,黄鱼便成群结队逆流而上,村子因此得名。村子始建于清初,由陈氏先祖从福建漳州、莆田等地南迁至此。
因此,黄鱼涌村麒麟狮最早从福建莆田一带传来。现由于传承一度断层,导致文字图谱遗失,大多依靠言传身教传承。
去年,麒麟狮团刚成立,队员因为久未接触,只能凭记忆重组套路,不成体系。为学到完整的舞狮套路,队员们一年多来积极找各地麒麟狮传人,四处请教学习。目前,狮团学到了传统狮套动作的七八成。
尽管狮套还不算十分完整,但是队员们努力将成果展示在村民面前。汇演现场,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一头活蹦乱跳的“麒麟狮”率先“闯”进了场馆。一开始摇头摆尾,左顾右盼;一会儿又高高腾起,活蹦乱跳;一会儿到处“觅食”,欢快起舞……队员们将麒麟狮活泼可爱又憨态可掬的形态表现出来。
麒麟狮团资深队员陈胜南介绍,麒麟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祥瑞之物,以往每逢节日和祭祖都要舞麒麟,表达了村民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整套动作都有特殊含义:麒麟狮绕场一圈“拜四方”,意为传递吉祥之兆;伸展双腿“踢四方”,意为赶走厄运;口衔青草食物,再向空中吐出,意为“麒麟送福”;环顾四周后安然沉睡,表示此地“安宁幸福”……
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队伍
一块木板上,用工整的字迹写满了节奏鼓点;狮头、响器、旗帜都擦洗得整洁鲜亮……由于目前缺乏资金支持,黄鱼涌村麒麟狮团现在村民免费提供的旧厂房训练。虽然条件简陋,但队员们训练起来一丝不苟。
“从基本功到熟练,至少要三年。”陈胜南说。当年只有14岁的他,和同村发小陈维勇、陈云辉、陈广文等人是同门师兄弟。现在,大家都已年过五十。这些年来,他一直没有停止练功,被大家推认为“大师兄”。队员们在他的教导下刻苦训练。“我们希望让更多人喜欢上麒麟狮,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队伍。”
在陈玉山、陈胜南等人的努力下,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加入狮团。1999年出生的陈谷权,是年龄最小的一位。他家可谓是个不折不扣的“麒麟狮世家”。他的爸爸陈广文、伯伯陈云辉自小学习麒麟狮,在新组建的狮团里也担任重要角色。在耳濡目染之下,他热爱上了舞狮,付出大量时间参加训练。“我从小就在麒麟狮的文化氛围下长大,长大以后深感有传承责任。”
陈仕雄是黄鱼涌麒麟狮的“大师傅”,是早期被村里公认为麒麟狮传人。现在50岁左右的队员,当年都是他爸爸陈水生的弟子。而陈仕雄的儿子陈巧威,听说村里的麒麟狮队重组,毫不犹豫地接过了父亲的接力棒,经常从几百公里外的工作地赶回老家训练,“希望尽早掌握整套动作,把这项文化技艺好好传承下去。”
目前,村里还在筹划成立黄鱼涌麒麟狮团协会,希望团结舞狮爱好者和各界社会力量,培养后备人才。“接下来,我们还计划申报大亚湾开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项传统文化技艺能更好地传承发扬。”该村村干部黄伟权说。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曾静妍 通讯员陈林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