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发言摘登

凝聚发展合力 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更大成效

2024年12月30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在12月26日至27日召开的全市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现场会上,相关县、镇、村、单位作了典型发言,介绍推进“百千万工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农房风貌提升、托管帮扶等工作的做法及成效。大家互相学习经验做法,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凝聚发展合力,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更大成效。

■博罗县委书记周耿斌:

提速建设千亿级高质量发展强县

今年是“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推进、实现全面突破的关键之年。博罗县聚焦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全力以赴推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着力推动县域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作出示范。今年1~9月,GDP615.8亿元、增长4.1%。在赛迪百强县中排第66位,较上年提升3位。

“1~11月引进项目224宗,总投资420.1亿元。”周耿斌介绍,博罗通过“八个一”工作机制实施“链长制”,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预计全年四大主导产业规上工业产值1450亿元,产业集聚,成效明显。博罗产业园区引进项目135宗,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315.08亿元。1~11月,全县供地新动工项目32宗、新投产项目31宗。

博罗以引领区建设为重要抓手,规划建设县域副中心,签约建设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博罗实验学校,组建罗浮山文旅集团,最美旅游公路博罗段预计明年3月底完工。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52宗项目建设,发行39亿元专项债券,动员社会各界捐资捐建累计超3.27亿元。

博罗认真落实市委“抓两头促中间”要求,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截至目前,131个美丽圩镇项目已开工130个;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超20万元的行政村达316个,占比95.5%;成功举办2024脱贫地区农副产品产销对接活动;以集成式改革为牵引,深化以“三变五合”为核心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专项改革;实施31宗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总投资38.88亿元。

■龙门县委书记刘洪添:

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今年以来,龙门县坚持把实施“百千万工程”作为推动县域发展的总抓手,举全县之力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建强产业园区,致力打造6个百亿产业集群。”刘洪添介绍,今年1~11月,全县引进项目56宗,总投资138.86亿元,落地项目42宗,总投资77.52亿元,工业投资完成44.45亿元,增速全市第一。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方面,龙门县取得新突破。刘洪添介绍,全国名校中山纪念中学全面托管帮扶龙门县高级中学,全国名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全面托管龙门县总医院,示范带动全县教育、医疗水平整体提升。完成县城古城街区改造,打造未来社区试点2个,全力创建儿童友好城市。获授“一星平安鼎”,群众安全感连续11年全市排名第一。通过全域建设美丽圩镇,城镇面貌、功能品质明显改善。

龙门县高标准推进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率先开建最美旅游公路(龙门段)154公里。实施首期建筑艺术计划,改造“三村一厂一线”。“一汤一策、一宿一方案”升级打造森林温泉康养高端品牌。同时,探索“长滩模式”“水口模式”整村改造空心村等。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成效凸显,探索建立县镇村组四级统筹机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稳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见效……龙门县集成式改革纵深推进,下一步将抢抓引领区、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重要发展机遇,全力以赴打造县镇村现代化建设样板。

■惠阳区新圩镇党委书记罗国庆:

“清查+整改+监管”让“三资”管理长治长效

近年来,新圩镇紧紧围绕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目标,从清产核资、合同清理、产权流转交易、财务资金管理等方面入手,着力破解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难题。2023年,全镇村集体经济收入3500万元。

构建“三资”管理“一盘棋”的工作格局,是新圩镇破解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难题的重要抓手。罗国庆介绍,该镇通过组建由农业、财政、司法等职能部门组成的统一“三资”管理机构,配齐“一村一会计”,镇纪委全过程监督,发动法律顾问等专业力量共同参与等方式,有效凝聚“三资”管理合力。

“先是全面摸排,把好‘清查关’,同时科学处置,把好‘整改关’。”罗国庆表示,该镇通过抓清产核资和合同清理,摸排形成了13张资源资产图,完成1800余份合同的清理、整改,可增加村集体收入约1.94亿元。与此同时,通过抓监管体系规范化建设,建立农村集体产权流转交易镇级联审工作机制、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内外监管制度、在各村组推广公积公益金提取制度等方式,“对症下药”式解决产权流转交易不规范、资金支出执行不规范、村集体收入分光用光等问题,让“三资”管理长治长效。

■惠东县宝口镇党委书记沈改:

党建引领聚合力 推动“撂荒地”变“致富田”

针对农用地撂荒现象,宝口镇紧抓“百千万工程”建设机遇,通过党建引领聚合力,推动全镇复耕复种3010亩,壮大村集体经济约36万元,带动48名村民就业和流转土地增收168万元。

“逐村逐户摸排撂荒土地现状,以村为单位建立台账,做到底子清、情况明。”沈改介绍,该镇通过“上面支持一点、镇政府投入一点、村自筹一点”的方式,新建或修复陂头14座、灌溉渠道18600米,有效解决2500亩农田灌溉用水问题。同时,由党员干部带头进村入户宣传,带头从自家撂荒地耕起,有效带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复耕复种工作。

聚焦耕地零散分布、高低不平等问题,沈改说,宝口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通过建成一条从土地流转到品牌销售的产业链条,带动本村及周边镇村复耕复种1550亩。试种26个旱稻品种并取得良好试验效果,同时因地制宜打造新化村梅菜、大围村黄花菜和马山村小香薯等一批强村富民特色产业。

打造“江源大米”特色品牌、建立集线上、线下于一体的市场营销和宣传渠道、争取各级工会和市驻镇帮扶成员单位支持……沈改介绍,该镇坚持打响品牌“开销路”,着力巩固撂荒地复耕复种质效。

■仲恺高新区潼侨镇党委书记邱吉航:

农房风貌从“点上开花”变“面上成景”

潼侨镇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百千万工程”,建立完善各方力量合作共建机制,同心同向推动全镇农房风貌向好向美提升,实现从“点上开花”向“面上成景”转变。截至目前,全镇完成房屋风貌提升533栋,美化改造小披檐517户。

邱吉航介绍,该镇搭建征询机制,完善农房风貌提升共创设计,遵循规划先行原则,确保整体方案的科学性与前瞻性。同时,发挥侨联力量,发动3家设计单位免费提供方案,精心规划以东南亚风格美化提升示范主街房屋。随后,充分听取村民及乡村工匠的建议,组织村民投票选定,因地制宜实施农村农房“一村一策”,力求充分展现各村特色。

80多名党员和村(居)干部率先打造样板楼栋、签订自愿参与升级改造书400余份……邱吉航介绍,该镇聚焦融合机制,用好“村(居)吹哨·先锋报到”机制,发动引导广大群众共同参与农房风貌管控提升,发挥群团作用,组织动员群众改造创建“美丽庭院”102户,以庭院“小美”扮靓农房风貌“大美”。接下来,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后期维护管理机制,不断提质升级,推动全镇整体风貌再上新台阶。

■惠城区横沥镇墨园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红兰:

创新实践“强村公司+强村合伙人”运营模式

针对村集体经济薄弱、古村资源闲置、乡村留不住人等问题,墨园村以“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培育为契机,走出了一条墨园特色的强村富民新路径。

“创新打法,突破传统的乡村建设思维。”刘红兰介绍,在对全村资源资产厘定的基础上,成立惠州市墨园强村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将运营前置理念贯穿至乡村建设全过程。创新打造一批墨园特色IP创意产品,推出新春嘉年华、游园会、丰收节等主题活动,推出稻梦空间、墨园印象咖啡、茶野小馆等运营项目,盘活大夫第、老书室等历史建筑,打造沉浸式古村。

刘红兰介绍,该村创新探索实践“强村公司+强村合伙人”联合运营模式,形成了统一品牌宣传、统一运营管理、统一资源流转的“三统一”模式。强村公司还与村民签订闲置物业代招商运营协议,将空置古屋分批分类改造。此外,搭建创业培育平台和共富基金平台,带动村民在本村就业创业。

今年以来,累计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带动村民增收约800万元,文旅融合直接带动村集体增收超100万元。村民参与力度持续增强,累计贡献超2万平方米以上自有土地用于村集体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大亚湾开发区西区街道新寮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黄振忠:

探索实践“三线整治、四网融合”工作模式

新寮村是大亚湾开发区最大的城中村之一,空中乱飞的“三线”像蜘蛛网一样,既影响村容村貌,也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新寮村今年初被列为市“百千万工程”重点提升村。黄振忠介绍,通过创新工作思路,新寮村探索出了“由政府主导,街道办及村委会为实施主体,供电、四大运营商联合整治”的“三线整治、四网融合”工作模式。

“三线”整治刚开始时,不少村民心中有顾虑,担心像以往一样治标不治本。黄振忠介绍,新寮村党组织先后多次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动员大会,党员干部带头配合、带头示范,以实际行动为村民作榜样。同时,协调相关部门和运营商现场办公,在一线解决难点堵点问题,并精心选取了两条街巷试点实施,以试点成果取得群众广泛支持。

在探索整治“新模式”上,坚持“统一规划、统一工艺、统一实施、统一验收”,实行“主干共享、光箱共享、路由共享、末端自建”模式,实现了“供电、监控、通信”三类线路全程并行。同时,不断完善“新工艺”,使新寮村“三线”整治的工作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市“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城镇建设专班办公室负责人严戈科:

系统重塑全域农房风貌

在推进农房风貌提升上,我市创新农房风貌品质提升实施路径,以农房“小变”促镇村“大变”,全面提升镇村颜值。

“以彰显岭南特色、留住乡愁记忆为核心,深入挖掘和整合自身资源和文化元素,围绕‘减存量、控增量’工作思路,系统重塑全域农房风貌。”严戈科介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上下联动、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严戈科介绍,立足“提升工艺,降低成本”,制定《农房风貌品质提升建设指引》,引导各县区优化施工组织形式、提升改造工艺、做好成本管控。同时,实施“强村公司+乡村建设工匠”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并发挥建筑业央企在资金、技术、队伍等方面优势,打造高标准房屋外立面提升样板。通过精简工艺流程、因地制宜集中采购、组织村民投工投劳等,多措并举推动外立面改造投入成本下降。

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农房风貌品质提升67739栋,其中“小披檐”改造两万余栋,提升改造数量位于全省前列,打造了潼侨镇金星村、新圩镇长布村、惠大高速沿线等农房风貌示范片。同时,组织各县区结合本地传统文化元素和建筑风貌特征,编制农房风貌指引和农房设计通用图集,系统考虑连片风貌以及风貌管控要素。接下来,将持续推进存量农房风貌品质提升,并推动构建错落有致、独具韵味的农房整体风貌。

■中山纪念中学教育集团龙门县高级中学党总支书记文远:

致力留下一支“带不走、教得好”的教师队伍

今年9月,龙门县人民政府与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建立托管帮扶关系,由中山纪念中学全面托管帮扶龙门县高级中学,建设和打造中山纪念中学教育集团龙门县高级中学。

“学校党组织建设更加坚强有力,党员教师积极发挥能动性。”文远介绍,学校以“航灯工程”为突破口,党员教师办公室每天晚上灯光常明,为学生解疑答惑。同时,积极深化“五育并举”体系建设,建立“大思政课”体系、强化学生体质、搭建美育展示平台,构建全员心育的育人局面、共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文远介绍,学校沿用“祖国高于一切,才华贡献人类”的校训,统一穿中山纪念中学同款校服,师生同唱校歌,有效促进了师生共同成长。并且,采用中山纪念中学本部强基班的管理模式,享受广东六大名校联盟的优质备考资源。目前,强基班良好的班风学风正引领学校校风全面提升。

学校还组建了“九大舰队”教研联合体,九大高考学科的全体教师加入。其中,中山组团的教师担任各学科领航人,组建了“导师-领航人-成员-学员”四级综合一体的教研联合体,带动全县教师的教研水平提升,致力于为龙门留下一支“带不走、教得好”的教师队伍。

■中国建筑(广州)总部总经理刘宝山:

全力打造高品质“阳光工程”

“惠州市委、市政府领导有力,组织有力,措施得力、各方聚力,我们央企在惠州开展助力工作,也最有信心、最敢放心、最多受益。”刘宝山说,该集团助力惠州“百千万工程”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刘宝山介绍,该集团始终把握“百千万工程”的镇村建设重点任务,聚焦农房风貌提升及美丽圩镇“七个一”,将更多资源更多力量集中在典型镇村的培育上,高标准建设博罗横河主街、龙门西族村、矿坑公园等一批典型项目。

当前,在助力最美旅游公路建设上,集团集聚旗下两家主力二级单位,组织系统内外多家设计院资源,以“最美标准、最严要求、最快速度、最低成本”建设好本项目,为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做好先导工程,让最美旅游公路尽早以“最美”姿态呈现,并集聚更多系统内外设计资源,助力引领区成为全球设计师和建筑工匠的天堂。

刘宝山说,接下来将进一步提高认识,坚定不移助力惠州“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进一步加大资源投入,全力参与引领区建设;进一步加强统筹组织,完成好第二批助力项目的谋划和建设;进一步彰显央企责任担当,全力打造高品质“阳光工程”;进一步加强创新技术运用,以新质生产力打造精品工程。

(按发言先后排序)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卢泓宇 刘建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