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政局全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稳步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

2084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2025年01月03日惠州日报要闻
字号:T|T
    社工(左)上门来到居民姚叔家聊天,了解生活情况。    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社工(左)上门来到居民姚叔家聊天,了解生活情况。 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近年来,市人大高度重视特殊困难群体保障工作,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市人大代表票决将“提高特殊困难群体保障水平”列为市十项民生实事项目之一。

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市民政局全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稳步提升基本民生保障水平,广大服务保障对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稳步提升兜底保障水平

“这是新的桌子、椅子、沙发。”在市区桥西街道北门直街的一间老房子里,姚叔指着今年政府部门给他配的桌子、椅子、沙发、衣柜、AI语音呼叫器一一跟记者介绍。76岁的姚叔是辖区的一位低保老人,多年独居在老房子里。2024年我市民政部门将他纳入了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对象,依据他家里的实际情况,为他添置了价值5469元的适老化新家具。不仅如此,北门街社区“双百”社工郑思华在日常走访中还发现他家里电线裸露存在安全隐患,并及时上报街道相关部门,为姚叔申请到了3000元临时救助资金。社工利用这笔资金,对姚叔家的线路、开关插座等进行全面改造,保障姚叔的居住安全。

姚叔居住的老房子已经破败不堪,桥西街道、北门街社区、“双百”社工等多次动员其搬迁,并陪着他去看政府提供的公租房。但姚叔以公租房远离北门街辖区、对陌生的居住环境产生诸多担忧和顾虑为由,最终选择继续居住在老房子里。每当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来临时,社区工作人员就要把姚叔紧急转移安置,“我已经习惯这里了,其他地方不方便。”郑思华就依据他的现实状况,尽量改善他的居住环境。“感谢政府,(低保保障金)今年提高到932元了,一个人基本够用了。”姚叔说低保保障金年年在提升。

持续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做好特殊困难群体基本民生和兜底保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社会建设基础性工作。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4年工作要点安排,市人大常委会近期组织调研组开展特殊困难群体保障情况调研。调研发现,我市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创新服务模式,构建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取得明显成效,我市的特殊困难群体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已完成低保及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标准、残疾人“两项补贴”、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提标工作。按照市级标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914元提高到932元,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标准从每人每月1463元提高到1492元,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供养标准为每人每月1620元,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最低养育标准从每人每月2017元提高到2295元,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分别从每人每月195元和261元提高到202元和270元。2024年1至9月,累计发放各类保障金及补贴6.2亿元。

除了提升兜底保障水平外,我市还持续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024年,为2084户纳入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范围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家庭实施适老化改造(2021年至2023年,累计为2561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已超额完成省厅下达目标,提前一年完成省“十四五”规划确定的改造任务。

此外,惠州成为全省唯一入选2024年民政部、财政部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的地市,将为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不少于1142张,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不少于2142人。

“双百”社工入户探访实现100%

“郭叔,碗筷用淘米水泡着可以去掉油污,但当天要清洗倒掉哦,否则会滋生细菌和蚊虫的。”日前,“双百”社工郑思华到惠山居探访服务对象郭叔,看到他把碗筷浸泡着,赶忙上前提醒。郭叔向社工反映门锁坏了,先是找了物业,物业说门锁归工程部处理,兜兜转转一直没搞定。郑思华当即拍好照片,与物业沟通取得联系,再通过亲属协助郭叔解决门锁事宜。

“阿华很好,她每个月都会来看我,帮我解决不少问题。”郭叔现年65岁,独居在惠山居的公租房,之前住在桥西街道北门大街的老房子里,老房子屋顶塌了,才肯搬来这里。为了确保他在面临突发状况时能得到及时响应与救助,民政部门在适老化改造中给郭叔安装了AI语音呼叫器,这种紧急呼叫器便捷易用,独居老人如身体突发不适,只需按下按钮,便能立即触发呼叫信号,为独居老人提供安全保障。

郑思华负责北门街社区近两百名民政服务对象,是他们的贴心人。目前,全市现有437个社工站(点),有1077名像郑思华一样的民政“双百”社工在一线服务特殊困难人群,实现一村(居)一社工,上门入户探访特困群体实现100%。“双百”社工通过建档立卡,为11类困难群众与特殊群体提供社会服务;通过开展全覆盖走访,精准识别民政服务“四类群体”;通过常态化上门入户探访,打通惠民政策落地落实的“最后一米”。

此外,我市还构建起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第一圈层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为主,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和给予相应专项社会救助;第二圈层以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为辅,实施必要专项社会救助;第三圈层以急难型救助为补充,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受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暂时陷入困境的家庭或个人以及临时遇困、生活无着人员,给予急难社会救助,为困难群众提供更精准、更多元的救助帮扶,切实兜住、兜准、兜好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底线。

力促特殊困难群体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这一重要论断为提升特困群体保障水平提供了根本遵循。一直以来,市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提高特殊困难群体保障水平这项工作,近年来,通过开展特殊困难群体保障调研等工作强化监督,力促特殊困难群体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为兜牢民生底线,市人大代表积极建言献策。自2020年开设市人大代表建议办理资金项目以来,惠州市聋儿复聪、困难长者居家适老化改造、残疾人社区康园中心配套设施等项目均被纳入其中。

市人大常委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提高特殊困难群体保障水平开展连续、跟踪监督,通过定期听取汇报、组织调研、开展执法检查等多种方式,确保特殊困难群体能够真正受益,享受到更加全面、更加优质的保障服务,切实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的生活质量。

惠州日报记者马海菊 特约通讯员郭敏 通讯员蔡思波